下午的朝会气氛更加紧张,经过上午的激烈讨论,各方的分歧已经明显暴露出来。苏明远知道,接下来的辩论将决定他这个方案的命运。
皇帝重新落座后,环视群臣:上午诸位的讨论很热烈,各有见地。现在继续讨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兵部尚书李德昭首先发言:陛下,臣对苏大人的军事防务方案有几点具体疑问。第一,情报收集网络的建立确实重要,但如何保证情报的准确性?如果情报有误,可能导致误判,后果不堪设想。
这确实是个关键问题。苏明远起身回答:李大人所虑极是。臣建议建立多源验证制度,即同一情报必须有两个以上独立来源确认才能上报。同时,对情报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和定期考核,确保其可靠性。
第二,李德昭继续问道,机动部队虽然反应快速,但如果敌军同时从多个方向进攻,兵力分散之后能否有效应对?
苏明远早有准备:臣的设想是建立分层应对机制。小规模入侵由当地守军应对,中等规模入侵由就近的机动部队支援,大规模入侵则调集多支机动部队协同作战。关键是要有统一的指挥体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
李德昭点点头,但又提出新的质疑:统一指挥确实重要,但边疆距离京师遥远,如何保证指挥的及时性?
这个问题更加复杂。苏明远沉思片刻:臣建议在边疆地区设立战区指挥使,平时负责协调各地防务,战时有权统一调配兵力。这样既保证了指挥的及时性,又维持了中央的控制权。
战区指挥使的权力如此之大,如何防止其拥兵自重?一位御史敏锐地指出了这个制度的潜在风险。
苏明远早料到会有这个问题:臣建议实行军政分离制度。战区指挥使只负责军事指挥,不管理地方政务;地方总督负责行政治理,不指挥军队。两者相互制衡,同时都直接对中央负责。
而且,战区指挥使的任期不超过三年,期满必须调回京师或转任他职,绝不允许长期驻守一地。
这个补充说明让御史满意地点了点头。
接下来,户部尚书王文正提出了财政方面的疑问:苏大人,你的方案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初期投入确实巨大。你说可以通过节省军费来筹措资金,但如何确保这些节省的资金确实用于边疆建设,而不是被挪作他用?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苏明远回答:臣建议设立边疆建设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所有用于边疆建设的资金都纳入这个基金管理,接受户部和御史台的双重监督。
同时,建立效果评估机制,每年对边疆建设的进展和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资金投入。
王文正又问:你提到减免边疆地区的税收,具体减免多少?减免多长时间?
臣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可以全免三年,逐步恢复;一般困难地区减免一半,五年内逐步恢复正常。苏明远给出了具体的数字。
这样一来,财政减收不少,万一边疆经济发展不如预期,岂不是得不偿失?户部的一位官员担忧地问道。
苏明远坦率地承认:确实存在这个风险。但臣认为,不投入就永远没有收益。与其让边疆地区长期贫困,成为朝廷的负担,不如投资其发展,让它成为朝廷的财源。
而且,臣的方案还包括发展边境贸易,这将带来可观的关税收入,可以部分抵消税收减免的损失。
礼部尚书张大人对民族政策的疑虑最大:苏大人,你提到要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有些传统可能与我朝的礼制相冲突,如何处理?
这确实是个敏感问题。苏明远谨慎地回答:张大人所虑极是。臣的想法是求同存异。对于与我朝根本制度相冲突的传统,确实需要逐步改变;但对于只是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则可以保持包容。
具体来说,涉及法律制度的,必须按朝廷的法律执行;涉及生活习俗的,可以适当保留。比如,杀人偿命的法律原则不能改变,但婚嫁仪式可以保持民族特色。
张大人还不满意:但是,册封土官的做法,会不会削弱朝廷的权威?
苏明远耐心解释:恰恰相反,臣以为这样做能够加强朝廷的权威。传统上,朝廷派遣汉族官员到边疆,往往水土不服,效果不佳,反而让当地民众觉得朝廷不了解他们的情况。
如果册封当地有威望的首领为土官,让他们按朝廷的政策治理地方,既发挥了他们的影响力,又体现了朝廷的权威。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他们忠于朝廷。
讨论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苏明远感到既疲惫又充实,这种高强度的政策辩论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朝廷决策的复杂性。
但他也发现,经过一天的讨论,各方的态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李德昭虽然还有一些疑虑,但基本认同了军事防务现代化的思路。他私下对苏明远说:你的想法确实有新意,比传统的被动防守要高明得多。
王文正对经济政策的担忧有所缓解,特别是当苏明远详细解释了成本效益分析后。他说:如果真能如你所说,长远来看确实是有利的。
就连最保守的张大人,也承认民族政策有其合理性。他说:虽然我还有些担心,但你的一些想法确实值得考虑。
关键的转机出现在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
皇帝忽然开口:苏爱卿的方案确实考虑全面,很有见地。但朕也听到了诸位的担忧。这样吧,是否可以考虑分阶段实施?先在几个地区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这个建议如同及时雨,为各方找到了一个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苏明远立即表示赞同:陛下英明!臣的方案确实涉及面广,一次性全面实施确实风险较大。分阶段实施,既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善。
李德昭也表示支持:这样做确实更稳妥。可以先选择一两个边疆地区试点,看看效果如何。
王文正点头道:分阶段实施,财政压力也会小一些,更容易承受。
张大人虽然还有些犹豫,但也没有反对:试点的想法是好的,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政策的效果。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既然大家都赞同,那就这么定了。苏爱卿,你负责选择合适的试点地区,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试点期限暂定为三年,根据效果决定是否推广。
苏明远激动地出列拜谢:臣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
朝会结束后,苏明远心情复杂地走出皇宫。虽然方案没有完全按照他的理想获得通过,但能够获得试点的机会,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政策辩论,他在朝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各方都见识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也认可了他作为政策制定者的能力。
李德昭拍着他的肩膀说:苏贤弟,今天你的表现真是精彩。能在这么多质疑面前保持冷静,并且给出合理的回应,实在不容易。
王文正也赞许道:明远,你在政策分析上确实有独到之处。虽然我们在一些细节上有分歧,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
就连张大人也改变了态度:苏大人,虽然我对一些具体政策还有保留,但你的总体思路是可取的。希望试点能够取得成功。
回到府中,苏明远立即召集心腹商议试点的具体安排。
老爷,今天的表现真是太精彩了!刘先生兴奋地说道,面对那么多大臣的质疑,您都能从容应对,实在令人佩服。
苏明远摆摆手: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现在要选择试点地区,制定实施方案,这些都需要更加谨慎。
您打算选择哪里作为试点?
苏明远已经有了初步想法:我倾向于选择西南地区的一个州,那里民族构成复杂,但相对稳定,比较适合试点。关键是要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既不能太容易成功,也不能太困难。
接下来的几天,苏明远开始了试点地区的选择和方案的细化工作。他深知,这次试点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边疆治理政策的未来,也关系到他个人的政治前途。
但他有信心,凭借现代人的眼光和古代官员的经验,他能够让这个试点取得成功,为北宋的边疆治理开辟新的道路。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站在书房窗前,望着远处的灯火。他知道,今天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挑战还在等着他。
但无论如何,他已经成功地迈出了从地方官到国家政策制定者的关键一步。从此,他不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真正的决策者。
这种转变让他感到既兴奋又担忧。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他必须确保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关系到千千万万百姓的福祉。
窗外秋风阵阵,带来阵阵桂花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苏明远也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收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知不可忽骤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