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李元嘉伏法,玄夜阁主脑覆灭,标志着这场席卷神都、波及北疆的巨大阴谋被彻底粉碎。然而,善后事宜千头万绪,狄仁杰的工作远未结束。
首先是对玄夜阁残余势力的清剿。根据从忘川庄缴获的名单和账册,以及韩王贴身护卫的供词,内卫与金吾卫联手,在接下来的数日内,于神都乃至全国各地展开了一场迅捷而隐秘的大搜捕,数百名潜伏在朝野各处的玄夜阁成员纷纷落网,这个盘根错节、为祸多年的秘密组织被连根拔起。朝堂之上,多位与玄夜阁有牵连的官员被革职查办,一时间风声鹤唳,但帝国的肌体也因此清除了巨大的毒瘤。
其次是北疆战事的善后。王孝杰虽兵败野狐岭,但毕竟勇武,率残部退守檀州,稳住了阵脚。契丹叛军虽一时得势,但得知神都阴谋败露、内应尽失后,攻势也为之受挫。武则天采纳狄仁杰等人的建议,并未严惩王孝杰,而是令其戴罪立功,同时派遣能臣干将前往辅助,稳定军心,重整防务。加之朝廷援军陆续抵达,北疆战线逐渐稳固,契丹叛乱的势头终被遏制,战事转入漫长的相持与清剿阶段。
然而,最棘手、最微妙的,莫过于对太平公主的处理。
韩王李元嘉虽死,但他与太平公主之间的关系却成了悬案。公主府听雨轩内藏匿玄夜阁主脑,特殊香料、仿制锦缎等物证确凿,公主本人也曾表现出知情甚至参与迹象。但她在最后关头主动向狄仁杰示警,虽未成功,其意图难测。更重要的是,她是皇帝最宠爱的女儿,身份特殊。
这一日,狄仁杰奉诏入宫,单独觐见武则天。紫宸殿内,只有君臣二人。武则天屏退左右,凤目凝视着狄仁杰,久久不语。殿内气氛凝重。
“狄卿,”终于,武则天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太平……与此事,究竟牵连多深?”
狄仁杰早已料到皇帝会有此问,他从容奏道:“陛下,根据现有证据,公主殿下确与韩王李元嘉有过从,其府邸被用作玄夜阁据点,殿下对此难辞其咎。然,臣观其言行,殿下或初时受韩王蛊惑,或因对朝局有所不满而被利用,并非阴谋主使。且在最后关头,殿下有意吐露实情,虽遭阻挠,亦可视为悔过之心的表现。”
他顿了顿,继续道:“韩王以复辟李唐为号,煽动宗室旧怨,其心可诛。公主殿下身为帝女,与国同休,纵有一时迷茫,亦断不会真心附逆,自毁根基。依臣之见,殿下之过,在于失察,在于被亲情或怨望蒙蔽,而非蓄意谋反。”
狄仁杰这番话,既点出了太平公主的过错,又为其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将主要罪责归咎于已死的韩王李元嘉,定性为“被利用”和“失察”,这无疑是目前最能维护皇家体面、也最能稳定朝局的判断。
武则天沉默良久,她何等精明,自然明白狄仁杰的良苦用心,也清楚太平在此事中绝不可能完全清白。但狄仁杰给了她一个台阶,一个保住爱女、避免皇室内部剧烈动荡的理由。
“狄卿……老成谋国,用心良苦。”武则天长叹一声,语气复杂,“朕知道了。太平……朕会亲自管教。此事,就此了结吧。”
“陛下圣明。”狄仁杰躬身道。他知道,这已是最好的结果。政治有时需要真相,但更需要平衡。
退出紫宸殿,狄仁杰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数月来的殚精竭虑,与隐藏在最黑暗处的敌人斗智斗勇,如今终于尘埃落定。他走出宫门,仰望神都的天空,乌云已然散去,阳光洒满巍峨的宫阙。
数日后,朝廷发布诏令,公告天下:韩王李元嘉(对外宣称是潜伏多年的前朝余孽)勾结契丹,组建邪党“玄夜阁”,阴谋叛乱,现已伏诛。一应党羽皆被肃清。诏令中并未提及太平公主,只含糊地指出有“宗室不明真相者受其蒙蔽”,予以训诫。太平公主被罚闭门思过半年,削减封邑,但其地位得以保全。
北疆方面,朝廷增兵遣将,稳扎稳打,逐步收复失地。王孝杰戴罪立功,在后续战斗中表现英勇,渐渐扭转了败局。契丹叛乱虽未即刻平定,但其势已衰,难成气候。
这一日,狄府书房,狄仁杰与李元芳、曾泰围炉而坐,总结此案。
“大人,此案牵连之广,阴谋之深,实属罕见。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步步为营,后果不堪设想。”曾泰由衷敬佩道。
李元芳也感慨:“谁能想到,幕后黑手竟是早已‘病故’的韩王。其隐忍之深,谋划之远,令人心惊。”
狄仁杰拨弄着炭火,缓缓道:“权力二字,最是蚀骨焚心。韩王执着于李唐旧梦,不惜勾结外敌,祸乱国家,最终害人害己。可悲,可叹。”他顿了顿,看向两位得力助手,“此案虽破,然治国安邦,非破一案即可高枕无忧。朝堂之上,边疆之外,仍有诸多隐患。我等身为臣子,唯有兢兢业业,守正辟邪,方能保社稷安宁。”
李元芳与曾泰肃然应诺。
这时,家人来报,说张柬之大人前来拜访。狄仁杰连忙出迎。
张柬之此次前来,不仅是探望老友,更是带来了朝廷对狄仁杰在此案中杰出功绩的封赏旨意。然而,两人在书房密谈许久,更多的则是探讨朝局未来、如何巩固社稷等深远话题。
窗外,神都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平静。但狄仁杰知道,在这平静之下,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一生,就是不断破解迷局、守护正义的一生。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神探狄仁杰第五部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