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毛衣,北边战略就能推进了。
现在先给安陵容安排人手,开办第一家毛衣厂。
大胖橘首先发了晋封安陵容的圣旨,晋为贵人,赐封号慧。聪慧灵巧,正好适合她。
先让慧贵人委屈一下,住在长春宫后殿,毛衣厂安排在隔壁的雨花阁(也就是延庆殿)。学徒也不用宫里小选进宫的宫女,这些都是包衣,出身都不差,到年龄出宫自己传播编织技术完全没问题。
大胖橘也不是说不能推广毛衣编织技术,只是现阶段还不能,尤其是不能传播到蒙古各部去,这是双方现阶段主动权争夺的关键。大胖橘想要的是一个在自己掌控下向北向西扩张的蒙古,而不是一个磨刀霍霍向自己的蒙元。
中原大地物产丰富,气候适宜,比西边北边强了多少,有选择的情况下,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从粘杆处扒拉出一个老家是保定府的孙老二,嗯,就是这么个朴实无华的名字,派他回老家招募一批女工,完全由慧贵人管辖,以后结婚生子也都回在庄子上了。
另外在内务府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羊毛司,来负责收购处理羊毛,纺成毛线的事宜。
冬季,养羊的农户和牧民会杀一批羊,一是冬天来临野外没有什么草料供羊吃,杀羊可以减少冬储草料的消耗;二来,冬天天气冷,羊为了御寒消耗大,养一冬天羊可能出现不长肉反而变瘦,甚至牧民的羊被冻死饿死的事;三是,过年,各种肉类消耗量大,价格高,羊好卖,过年谁不吃顿好的,羊肉、羊杂汤,再做一件过冬的羊皮袄,喜滋滋的过个肥年。
在羊毛司收购羊毛的同时,蒙古各部也借着送年礼的契机送了一批羊毛进京,大胖橘让以高出市场价一成的价格全收购了,还给恪靖公主送了信,说开春剪羊毛后,她送多少羊毛收多少,就按这个价。
春季羊换毛,牧民剪羊毛,这个时候的羊毛除了少部分留下来,大部分都做了毛毡毛毯,价格要比秋冬季低很多,大胖橘原价收购,要乐坏恪靖。
收购这批羊毛,大胖橘没给多少金银,基本都是以物换物,大头是粮食,茶叶,少部分食盐和铁器。即使这少部分也已经比往年多太多了,盐铁两项历来是中原朝廷控制最严的。
有了原料,在大胖橘的再三催促下,慧贵人带领毛衣厂紧赶慢赶终于在年前赶出一批毛衣,大胖橘以赏赐的形式赐给了一批大臣和宗亲。他自己也带头穿上了毛衣,让这件御寒神器在这个寒冬发挥出它的威力。
年后,毛衣成为京城的时尚新风,踩着冬天的尾巴,慧贵人名下的毛衣铺子成功入账万两白银。别看赚的不多,但卖的毛衣也少啊,一件毛衣要价十到十五两银子,毛裤稍稍便宜些,今年是第一年,明年,大胖橘计划让惠贵人的毛衣厂人手翻番。
这一年过年,宫宴在谦嫔的安排下异常和谐,谦嫔宁贵人襄贵人与各位外命妇的交流卓有成效,华妃偶尔也能与汉臣家眷说上几句。
看似笑呵呵的大胖橘心思却不在宴会上,在给蒙古回粮食的时候,大胖橘才想起增产救命的三大粮食神器,玉米土豆红薯。
首先是玉米,这玩意抗旱高产,还是主粮能长期做主食,大胖橘记得明朝就有玉米种植了,至于在东南沿海还是西北传入的,大胖橘就不清楚了。
土豆和红薯叶差不多。
这三样大规模种植要等几十年后乾隆中期,现在大胖橘一声令下,所有地方官都在拼命找皇上要的三宝,这可不只是良种,也是他们升官发财的通天梯。
这时候的大清确实已经有种植这三样的地区了。
玉米由三路传到大清,东南海路,从海上来,在江浙一带种植,明代杭州就有种植番麦的记录。
西南陆路,从印度向北传到西藏、缅甸再传到云贵川。
最为确切的就是西北陆路传入,嘉靖朝西北平凉府(甘肃平凉市)就有明确记载番麦的种植了。
平凉知府也是在接到命令后第一个献出玉米进京的,他能有这一功劳,除了甘肃等地玉米种植多外,还有就是平凉离京城近,又有淳亲王、敦郡王就在他东西两侧,从老七所在的西安到老十所在兰州的驿道必要经过平凉,消息灵通,传递物品也能搭上两位王爷的快车。
大胖橘得到玉米后,有点怀疑人生,这烤肠大小的番麦,你确定这不是文玩玉米?得,慢慢培育吧。
相比于现在亩产只有300到600斤的小麦水稻,这小玉米虽小却能轻松亩产千斤,还不挑田地,山地旱地都能种。未来潜力巨大。
这位名叫白建峰的平凉知府就是自己千金买马骨的马骨,从从四品知府调至京城任从三品司农寺卿。
恢复司农寺,户部有关粮食农作物农税的一切移交司农寺,司农寺参照大理寺设置,司农寺卿直属皇上管理。
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的机构架构都是一样的,皇上明旨司农寺参照大理寺,就是暗示,司农寺与大理寺太常寺一样,是正三品衙门,比太仆寺等高一级。
现任司农寺卿白建峰是从三品,只是暂时的。只要司农寺好好办事,整个衙门都升一级指日可待。
年后,土豆和红薯也找到了。
红薯的传入很明确,明朝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吕宋(菲律宾)带回福建,并在闽南地区推广开来。万历三十六年,徐光启成功提出窖藏法,让番薯成功在北方种植。这时候青州豫州(山东河南)都有种植番薯了,只不过这东西吃了烧心,放屁,不被重视。尤其是这里是大平原,种植小麦水稻才是主流,番薯只能在边边角角、山地才有一席之地,被视为低等食物。
底层小官知道皇上找红薯的消息再层层上传番薯就是红薯,比西北的玉米来的还慢。翰林院一个老学究朗普森,这位出身钮祜禄氏,从小喜欢看各种书,有点不务正业,从笔贴式考入官场,后来做过书记官、档案官、藏书阁书吏、几十年后还在翰林院管着晒书,他找出来徐光启的《甘薯疏》等农书,成为司农寺右少卿。
之后整理前朝徐光启的农书的时候,又在《农政全书》中找到了土豆。万历朝就有土豆了,皇帝用来赏花的,后来成了菜户营的一种菜蔬,却不被皇室宗亲喜爱,便被埋没了。
大清建立后取消了明朝的皇室饮食供应系统,原先替皇家种菜的“菜户”们瞬间沦为了平民。土豆也就消失在了官员视野中。
现在知道菜户营有土豆,大胖橘立马派人去找,这些会种土豆的菜户又重新吃上了皇粮,成了司农寺的九品小吏。
不止京城,南方也有官员献上一种‘爪哇薯’,也是土豆。是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带到东南沿海的。
这些人晚了一步,少了几分运道,只是被嘉奖一番,没能如白建峰那般一飞冲天。
有了这三样,未来粮食就足了,大胖橘就可以放开手干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快穿甄嬛传的爽翻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