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的傍晚,轧钢厂的广播突然中断了正在播放的《地道战》插曲,一阵急促的电流声后,传来播音员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各位革命同志!现在插播重要新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于今晚21时3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正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乐曲!”
“轰”的一声,整个厂区像炸开了锅。正在维修组调试机床的林建军猛地抬起头,手里的扳手“当啷”掉在地上。郑师傅手里的茶杯没拿稳,热水洒在裤腿上都没察觉,只是喃喃地说:“上天了……咱们的卫星上天了……”
车间里的工人瞬间涌到门口,朝着西边的天空眺望,虽然什么也看不见,却一个个仰着头,眼里闪着光。有人激动地喊起了口号:“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万岁!”沙哑的声音混在一起,在暮色里传出很远。
林建军的心跳得厉害,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三年前在军区仓库里,赵老首长指着一张模糊的卫星图纸说:“咱们国家要想不被人欺负,就得有自己的‘千里眼’‘顺风耳’,卫星、导弹,一样都不能少。”当时他还在想,这一天不知要等多久,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林师傅,咱们成功了!”小李激动地抓住他的胳膊,手劲大得捏得生疼,“这卫星上的零件,说不定有咱们厂生产的!”
林建军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很有可能。卫星的很多结构件,都是用咱们轧钢的特种钢材做的。”他没说的是,去年他维修过的那台精密镗床,就加工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某个核心零件——这是保密任务,他连苏岚都没告诉。
广播里反复播放着《东方红》的旋律,从厂区的喇叭传到家属区,连巷子里玩耍的孩子都跟着哼唱。林建军骑着自行车往家走,沿途看到家家户户的窗户都亮着灯,有人把红绸子挂在门口,还有人举着毛主席画像在巷口欢呼,像过年一样热闹。
“爸爸!爸爸!”刚到院门口,就看见林卫国举着一张油印的号外在等他,孩子的小脸跑得通红,“卫星!咱们的卫星上天了!学校老师说明天要组织游行庆祝!”
林建军跳下车,接过那张印着卫星简笔画的号外,上面用粗体字写着:“‘东方红一号’重173公斤,超过苏美第一颗卫星重量的总和!”他的手指抚过那行字,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苏岚也迎了出来,手里端着的晚饭还冒着热气:“刚听广播了,真是大喜事!我加了两个鸡蛋,咱们也庆祝庆祝。”她把碗筷摆到院里的小桌上,月光刚好落在碗里的鸡蛋羹上,泛着温润的光。
一家三口坐在月光下吃饭,广播里的《东方红》乐曲一遍遍循环。林卫国扒拉着米饭,突然问:“爸,卫星是怎么飞到天上去的?是不是像放风筝一样,用绳子拉着?”
林建军放下筷子,捡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圆圈:“不是风筝,是靠火箭推上去的。你看,地球是圆的,有引力,就像你用绳子拴着石头转圈,松手后石头会飞出去一样,火箭得达到足够快的速度,才能挣脱地球的引力,把卫星送到天上。”
他又画了几个齿轮状的圆圈:“卫星在天上绕着地球转,就像这齿轮咬合着转动,得有精确的轨道计算,不然就会掉下来或者飞跑了。这里面用到的数学、物理知识,比你现在学的复杂多了。”
林卫国瞪大眼睛,看着地上的图画,小脑袋里充满了好奇:“那计算轨道是不是很难?比算齿轮传动还难?”
“难多了。”林建军笑了,“但再难也得学。你想想,要是咱们算不准轨道,卫星怎么能准确播放《东方红》?怎么知道它飞到哪儿了?”他看着儿子的眼睛,认真地说,“卫国,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技。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造出更先进的卫星、更厉害的机器,让中国在世界上站得更稳。”
苏岚在旁边听着,悄悄给林建军碗里夹了块鸡蛋:“别说得太严肃,孩子还小。”话虽如此,她眼里却满是欣慰——丈夫不仅自己坚守技术,还在潜移默化中给儿子种下了科学的种子。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意识里响起,带着温暖的波动:【检测到“卫星发射”重大事件,触发“科技启蒙”效果。】
【奖励“卫星轨道计算基础资料”:包含开普勒定律通俗解读、近地轨道参数计算示例,适配青少年理解水平。】
林建军的脑海里瞬间涌入一份图文并茂的资料:用“苹果落地”解释万有引力,用“操场跑步”比喻卫星轨道,甚至还有用硬纸板制作轨道模型的方法。他心里一亮,这正是给卫国最好的“庆祝礼物”。
“对了,”林建军像是突然想起,从自行车后座的工具包里拿出一个铁皮盒子,“今天修机器时,车间老周给了我几块废弃的铝合金边角料,咱们可以做个卫星模型。”
林卫国立刻凑过来,看着爸爸用剪刀把铝合金片剪成卫星的纺锤形,又用细铁丝做了几对“太阳能帆板”。“爸,这个帆板是干什么用的?”
“给卫星供电的。”林建军一边用砂纸打磨边角,一边解释,“卫星在天上没有电线,只能靠太阳能发电,就像咱们用的手电筒,得有电池才能亮。”他故意用儿子能听懂的方式,把复杂的能源系统说得简单明了。
月光下,父子俩趴在桌上摆弄模型,苏岚在旁边缝补衣服,偶尔插句话,提醒他们别扎到手。窗外的广播还在播放卫星发射的新闻,巷子里的欢呼声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传来的笑声和谈话声。
“爸,以后我能造卫星吗?”林卫国举着做好的模型,在月光下转圈,仿佛模型真的在绕地球飞行。
“只要你肯学,一定能。”林建军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语气无比肯定,“但你得记住,造卫星不是靠喊口号,得靠真本事——数学、物理、材料学,一样都不能少。就像咱们修机器,光说‘能修好’没用,得知道哪里坏了、怎么修,这才是真本事。”
林卫国重重点头,把卫星模型小心翼翼地放在窗台上,让它正对着西边的天空。“我明天就去问老师,开普勒定律是什么。”他攥着小拳头,眼里的光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夜深了,林建军躺在床上,听着身旁妻儿均匀的呼吸声,脑海里回放着卫星发射的新闻。他知道,“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只是开始,未来国家还会有更先进的卫星、更强大的武器,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需要无数像他一样的技术人员坚守岗位、默默付出。
系统空间里,那份“卫星轨道计算基础资料”泛着柔和的光,像一颗微型卫星在静静旋转。林建军知道,这份资料不仅是给卫国的,也是给他自己的——技术之路没有尽头,从机床到卫星,从车间到太空,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却又要敢于仰望星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窗台上的卫星模型上,铝合金的外壳反射出淡淡的光。这束微光,仿佛是从太空传来的信号,连接着车间里的扳手与宇宙中的卫星,连接着一个技术工人的坚守与一个国家的航天梦想。
林建军握紧了苏岚的手,心里一片安宁。他知道,明天醒来,他还是会去维修组调试机床,卫国还是会去子弟学校上课,但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颗在太空中播放《东方红》的卫星,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科技之光,包括他自己,也包括他的儿子。
而这束光,终将穿透时代的迷雾,指引着他们,指引着这个国家,走向更辽阔的未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