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稷的效率是惊人的。
在拿到《范氏农经》的第二天,他就下了一道震惊朝野的圣旨。
他命令工部即刻成立一个名为“农经印书局”的机构,专门负责《范氏农经》的雕版与印刷。他从国库拨出专款,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印刷出至少十万册。
同时,他命令户部与吏部联合,将这些书籍通过驿站,火速分发至全国各州、府、县。每一地的官府,都必须设立“劝农所”,由地方官亲自负责,组织乡绅、里正,将书中的知识,宣讲给每一个农户。
他还下令,凡是愿意试种“奇珍作物”的农户,官府将免费提供第一批种子,并且,第一年收成,免除所有赋税。
这一系列的旨意,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将《范氏农经》的种子,吹遍了大夏朝的每一个角落。
起初,很多百姓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他们祖祖辈辈都种着粟米和小麦,突然让他们改种一些从未见过,名字还稀奇古怪的“金瓜”、“洋芋”,谁心里不犯嘀咕?
村头的榕树下,几个老农凑在一起,吧嗒着旱烟。
“里正今天又来念叨了,说是什么皇后娘娘的恩典。这玩意儿真能吃?别是啥观赏的物件,种出来中看不中用。”一个黑瘦老汉满脸褶子,愁得能夹死苍蝇。
旁边的人立刻接话:“可不是嘛!官府的话,听听就得了。万一那什么‘洋芋’收成不好,一家老小等着喝西北风去?我家的地可是传了八代的,可不敢瞎折腾。”
“就是就是,再说那书,金贵着呢,咱大字不识一个,看也看不懂啊。”
然而,当官府在各地设立的“皇家示范田”迎来收获时,所有的疑虑、观望和窃窃私语,都在一夜之间被震天的惊呼声取代。
那一天,县太爷亲自带着衙役,敲锣打鼓地把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叫到了示范田边上。
百姓们亲眼看着,衙役一锄头下去,从那看似平平无奇的田垄里,竟勾出来一串又一串圆滚滚的土豆!一锄,两锄……不过一小会儿,挖出来的土豆就在田边堆成了一座黄澄澄的小山!
有人忍不住上前抓起一个,掂了掂,又惊又喜地喊:“哎哟!这一个就快有半斤重了!”
这还没完。
人们又涌向另一片地,那原本只能长些杂草的贫瘠旱地上,玉米杆子长得比人还高,顶端的缨子在风中摇曳。掰下一个,剥开厚实的苞叶,里面是金灿灿、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玉米粒,看得人眼馋。
还有那房前屋后,当初只是随便种种下的南瓜藤,如今藤上挂着一个个硕大无朋的“金瓜”,把藤蔓都压得死死贴在地上,最小的一个,都比人头还大。
事实胜于雄辩。
不,这简直就是神迹!
人群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彻底疯了!
“我的老天爷!这一亩地产的,比俺家五亩地的麦子收成还多!”
“种子!官老爷,种子在哪领?俺家那几亩破地全种这个!”
“还有那书!《范氏农经》!求大人给俺们讲讲,俺不识字啊!”
他们涌向官府,那架势比逃荒还急切,争抢着领取种子,讨要那本《范氏农经》。那些原本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书,一时间成了比金子还珍贵的宝贝。
识字的人家,把书传来传去,翻得书页都起了毛边,宝贝得跟传家宝似的。不识字的人家,就天天缠着里正、乡绅,或者村里唯一的秀才,好酒好肉地供着,只求人家能一遍遍地给他们讲解书里的门道。
一时间,大夏朝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讨论“范氏农法”的声音。
“哎,老王头,你家那‘洋芋’种了没?书上说,得深耕,土要松软,你可别犯懒!”
“种了种了!我还按皇后娘娘书里画的那个新犁,求村里的铁匠给打了一个!嘿,你别说,以前要一头牛干的活,现在我一个人就能拉动,省老劲儿了!”
“我家那婆娘,天天抱着《范氏农经》看,说皇后娘娘真是活菩萨下凡,把种地的门道掰开揉碎了给咱们说明白。连田里哪根草能治肚子疼都画出来了!”
第一年,但凡试种的人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
土豆、红薯解决了主食问题,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第一次出现了“管够”这个词。南瓜、玉米让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当当,人们看着那满仓的粮食,睡觉都能笑出声来。
到了第二年,根本不用官府催促,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把家里的田地,全都换上了这些高产作物。
短短几年间,大夏朝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式农具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农闲时节,男人们去镇上做短工,女人们在家搞纺织,家庭收入大大增加。孩子们不再面黄肌瘦,脸上有了红润的光泽。
百姓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心中对那位素未谋面的皇后娘娘,充满了最质朴的敬意。许多人家里,都自发地供奉起了“皇后娘娘”的长生牌位,日日烧香,祈求她福寿安康。
范柔柔的名字,不再是京城里那个将门之女,而是成了田间地头无数百姓口中的“活菩萨”。
粮仓充盈,国库丰足,市集繁荣,百业兴旺。曾经的饥荒和流民,仿佛是上辈子的事情。
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和希望的笑容。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那个深居宫中,每日在菜园子里忙碌的“疯批皇后”。
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这位皇后,语气里充满了敬畏和爱戴。
“要说咱们这位皇后娘娘,真是个奇人。你说她疯吧,她比谁都聪明,一本《范氏农经》,让咱们全天下的人都吃上了饱饭。”
“可不是嘛!我听说,娘娘现在还在她的园子里研究新东西呢!前阵子又搞出了什么‘稻田养鱼’,说是一块地里,既能收稻子,又能收鱼,一举两得!”
“种范氏田,吃范氏粮,念皇后恩!”
这句顺口溜,不知从何而起,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
范柔柔的名字,不再仅仅是皇后的尊号,而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代表着丰收、富足和希望的图腾。
在偏远的山区,一些受益最深的村落,甚至开始偷偷为她立起了“生祠”。
他们不拜神佛,只拜这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活菩萨”。
祠堂里没有金身塑像,只有一块简简单单的牌位,上面刻着——“圣母皇后范氏之位”。
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称“圣母”,但这两个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
这一切,范柔柔并不知晓。
她依旧在她的“自耕园”里,过着她“疯疯癫癫”的小日子。
她正带着已经能满地跑的小念柔,研究一种新引进的作物——番茄。
她捏着一个红彤彤的番茄,对儿子说:“念柔,你看,这东西叫番茄,酸酸甜甜的,好吃!等它长多了,娘给你做番茄炒蛋吃!”
小念柔看着那鲜艳的果子,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一个劲儿地拍着小手:“吃!吃!”
李承稷站在不远处,看着这温馨的一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他的皇后,用她自己的方式,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她那个“让天下人都吃上饱饭”的宏愿。
而他,能做的,就是为她守护好这一切,让她可以永远这么无忧无虑地,在她的土地上,做她自己。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之疯批太子妃要摆烂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