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的爹叫霍峻,是刘备手下的“早期骨干员工”,最牛的战绩是在葭萌关用几百人硬扛刘璋一万多人,守了一年还反杀了对方大将。这种“以少打多还能赢”的狠劲儿,直接遗传给了霍弋。
不过霍弋刚踏入“蜀汉职场”时,手里的牌其实有点“尴尬”——爹死得早,他刚成年就成了“烈士家属”,虽说刘备念着霍峻的功劳,把他召到身边当“太子舍人”(相当于刘禅的“伴读兼秘书”),但这职位说穿了就是“体制内边缘岗”,没实权,没兵权,想在人才扎堆的蜀汉崭露头角,比诸葛亮北伐成功还难。
可霍弋偏不按“躺平剧本”走。别人当伴读是混资历、拍太子马屁,他倒好,天天抱着《汉书》《后汉书》啃,还主动跟刘禅聊“治世之道”——不是聊吃喝玩乐,而是聊“怎么管地方”“怎么练兵”。
刘禅那时候还是个没长大的公子哥,听霍弋说得头头是道,心里直犯嘀咕:“这哥们儿怕不是个‘卷王’吧?”不过嘀咕归嘀咕,刘禅也记住了这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伴读”。后来刘禅登基,直接把霍弋提拔成“谒者”,让他负责“传达政令、监察地方”——相当于从“太子身边人”变成了“皇帝特派联络员”,霍弋的“职场第一步”,走得比同期的“官二代”稳多了。
要是换了别人,在皇帝身边当“联络员”,肯定会想着“抱大腿、混资历”,可霍弋偏要“自找苦吃”。公元225年,诸葛亮要南征孟获,刚上任没两年的霍弋直接递了封“申请书”,说要跟着诸葛亮去“一线锻炼”。诸葛亮一看这小伙子有冲劲,又想起他爹霍峻是“守城狠人”,就答应让他当“丞相府记室”(相当于南征军的“文书兼参谋”)。
别人跟着诸葛亮南征,要么是怕被派去打硬仗,要么是想在诸葛亮面前刷存在感,霍弋倒好,天天跟着士兵一起扎营、一起巡逻,还主动去跟当地的少数民族聊天,把“南中各地的地形、部落关系”记了满满几本子。
有一次诸葛亮问他“怎么才能让南中长治久安”,霍弋直接拿出本子,说:“不能光靠打,得在每个郡设‘守将’,再让当地部落首领当‘辅助官’,既镇得住场子,又能让当地人服气。”诸葛亮听完眼睛一亮,说:“你这小子,比我想的还周全!”
南征结束后,诸葛亮把霍弋留在了南中,让他当“永昌郡太守”的副手。永昌郡是啥地方?相当于现在的云南西部,当时是“蜀汉最偏远的郡”,山高路远,少数民族部落多,还经常有人叛乱。
前任副手要么是“摆官架子”被当地人赶跑,要么是“不敢管事儿”混日子,霍弋一到任,就玩了出“硬核操作”——他先把郡里的士兵拉出来集训,每天亲自带队跑五公里,还教士兵练“山地作战技巧”;然后又带着礼物去拜访当地最大的部落首领,跟人家喝米酒、聊家常,说:“咱们都是蜀汉的人,你们有困难我帮,要是有人敢叛乱,咱们一起收拾他。”
有个叫“刘胄”的部落首领不服气,想搞叛乱,霍弋不等朝廷派兵,直接带着郡里的士兵就冲了上去,没用半个月就把刘胄收拾了。消息传到成都,刘禅都惊了:“霍弋这小子,居然把永昌郡管得这么明白?”立马下旨把他提拔成“永昌郡太守”,还赏了他一百匹布——霍弋的“边疆事业线”,就这么硬生生靠自己“打”出来了。
不过霍弋的“职场升级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职场氛围”变得越来越怪——蒋琬、费祎当政时还能“稳住局面”,可到了姜维掌权,一门心思要“北伐”,把蜀汉的兵力、财力都往北边投,南中这边就成了“后娘养的”,不仅军饷经常拖,还总有人给霍弋“穿小鞋”。
有一次姜维要从南中调五千士兵去北伐,霍弋直接写信给姜维,说:“南中刚稳定没几年,要是把士兵都调走,少数民族肯定会叛乱,到时候不仅北伐没帮手,南中还得乱。”姜维看完信,觉得霍弋是“故意不配合”,就想把他调回成都当“闲官”。
霍弋也不慌,直接把南中各地的“叛乱预警报告”整理好,派人送到成都,还附了一句:“要是我走了,南中出事,谁来负责?”蒋琬一看报告,赶紧劝姜维:“霍弋在南中是‘定海神针’,不能动!”姜维这才作罢——霍弋用“实力”证明,自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而是南中离不开的“硬核守将”。
公元258年,霍弋被调回成都,担任“太子右庶子”,负责辅佐太子刘璿。这时候的蜀汉已经“风雨飘摇”了:刘禅宠信黄皓,黄皓又跟陈祗、阎宇等人搞“小团体”,排挤姜维,朝廷里乌烟瘴气。
霍弋刚回成都,就看出了不对劲,他直接找到刘禅,说:“黄皓这个人只会拍马屁,要是让他掌权,肯定会误国,陛下得把他赶走!”刘禅听完,挠了挠头说:“黄皓就是个小太监,能掀起什么风浪?你别多管闲事。”霍弋还想再劝,刘禅直接摆手让他退下了。
后来黄皓知道霍弋“告黑状”,就想找机会报复他,霍弋也不傻,干脆主动申请“回南中”——他知道成都这地方“水太深”,还是南中适合自己。刘禅见霍弋“识趣”,就答应让他当“安南将军”,总管南中六郡的军政大事——霍弋这一去,就成了南中“说一不二的扛把子”。
公元263年,曹魏派钟会、邓艾伐蜀,蜀汉的“职场末日”来了。
消息传到南中,霍弋立马召集手下的将领,说:“成都肯定需要支援,咱们现在就整兵出发,去帮陛下守城!”可就在霍弋准备出兵的时候,成都传来消息:刘禅投降了,蜀汉亡了。
手下的将领都懵了,有人说:“咱们跟曹魏打了这么多年,现在陛下投降了,咱们也投降吧?”还有人说:“不行,咱们南中地势险要,不如跟曹魏拼了,实在不行就逃去东吴!”
霍弋却没慌,他对将领们说:“陛下投降是因为成都守不住,可咱们不能随便投降。现在曹魏还没派人来南中,咱们先守好自己的地盘,看看曹魏怎么对待陛下。要是陛下能平安无事,咱们再投降也不迟;要是曹魏敢害陛下,咱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
说完这话,霍弋就开始“整军备战”:他把南中各地的粮食集中起来,分给士兵和百姓;又在各个关隘布置兵力,防止曹魏突然进攻;还派人去成都打听刘禅的消息。
过了几个月,打听消息的人回来报告:“曹魏封陛下为‘安乐公’,还让陛下住在洛阳,没亏待他。”霍弋这才松了口气,对将领们说:“陛下没事,咱们也该投降了。不过投降之前,咱们得跟曹魏说清楚:咱们投降是因为陛下平安,不是因为怕他们。而且南中这地方,还得让咱们自己管,曹魏不能随便派人来插手。”
曹魏的将领本来以为霍弋会“负隅顽抗”,没想到他这么“明事理”,还提出了“合理要求”,就答应了他的条件。霍弋带着手下的将领去洛阳投降时,曹魏的晋王司马昭亲自接见了他,笑着说:“你在南中当了这么多年的‘土皇帝’,居然愿意投降,真是难得啊!”
霍弋也不卑不亢地说:“我本来是蜀汉的臣子,现在蜀汉亡了,陛下平安,我就该投降。不过南中是蜀汉的土地,我得守好它,不管是谁当政,只要不害百姓,我就愿意辅佐。”
司马昭听完,对霍弋更欣赏了,不仅让他继续当“安南将军”,还封他为“列侯”——霍弋这波“投降操作”,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地位,又守住了南中百姓,堪称三国“投降界的天花板”。
投降曹魏后,霍弋并没有“躺平混日子”,而是继续在南中“搞事业”。当时南中还有些少数民族部落“不服管”,经常骚扰百姓,霍弋就带着士兵去“平定叛乱”,还在南中推广“农耕技术”,教当地百姓种水稻、养蚕缫丝。
有一次,东吴派使者去南中,想拉拢当地部落“反魏”,霍弋直接把东吴使者抓了起来,送到洛阳,还对司马昭说:“南中是曹魏的地盘,谁也别想抢走!”司马昭对霍弋越来越信任,后来还把“交州”(相当于现在的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也交给霍弋管——霍弋一下子成了曹魏“南疆最牛的封疆大吏”。
霍弋这辈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官运”,而是他的“初心”。他是“官二代”,却没靠爹的光环混日子;他是蜀汉的臣子,却没在蜀汉亡后“殉国”,而是选择“守土保民”;他投降了曹魏,却没“卖主求荣”,而是继续守护着西南边疆。
有人说他“不忠”,可他用行动证明:“忠”不是非要死在一棵树上,而是要守住自己该守的人、该守的土地;有人说他“投机”,可他用一辈子证明:“投机”不如“实干”,只有真本事,才能在乱世里站稳脚跟。
公元271年,霍弋在南中去世,享年62岁。他去世后,南中的百姓为他立了“祠堂”,每年都去祭拜他——因为百姓知道,要是没有霍弋,南中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却也人命如草”的时代,霍弋不是最有名的,也不是最有权势的,但他却是最“接地气”的——他像一棵扎根在南疆的老榕树,不管风吹雨打,都稳稳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
要是把三国的“英雄榜”重新排一排,霍弋或许进不了“前十”,但他绝对能进“最让人安心的臣子榜”——因为他用一辈子证明了:“打工人”的最高境界,不是爬到多高的位置,而是守住自己该守的责任;“乱世中的生存之道”,不是靠阴谋诡计,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本事和一颗对得起百姓的心。
霍弋的一生,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没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但他却用自己的“硬核坚守”,在三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小人物传奇”——这,或许就是他最让人上头的地方。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