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全省轰动,小县城搞出大名堂!
手机听筒里,周国华的声音已经挂断,只剩下细微的、代表忙音的“嘟嘟”声。
江澈还维持着接电话的姿势,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软软地靠在床头。卧室的窗帘没有拉严,一线月光斜斜地照进来,刚好落在他那张生无可恋的脸上,映出一片惨白。
省电视台?专题纪录片?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在他脑海中幻化成了一副具体的、让他不寒而栗的画面:一个扛着摄像机的壮汉,一个拿着话筒、妆容精致的女记者,身后还跟着灯光师、录音师,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将他堵在办公室的角落。
“江顾问,请问您当初是怎么想到‘林业碳汇’这个天才构想的?”
“江顾问,据说您一句梦话就盘活了全县的经济,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心路历程吗?”
“江顾问,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幕后功臣’,您对未来有什么期许?”
……
江澈打了个冷战,感觉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是当一个官场隐士,一个活在档案袋里、活在工资条上,却绝不活在领导视野和同事话题里的透明人。
可现在,他不仅要被拍成纪录片,还要在全省播放。
这不等于把他扒光了衣服,绑在青阳县的钟楼上,供全省人民围观吗?以后他走到哪,都会被人指指点点:“看,就是那个上过电视的江澈!”
他的摸鱼大业,他的躺平理想,他的咸鱼人生,将在这一刻,被彻底宣判死刑。
江澈痛苦地闭上眼睛,将脸深深埋进枕头里,发出了一声压抑的、野兽般的悲鸣。
……
第二天,江澈是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的。
他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机械地洗漱,换衣服,内心一片灰败。他甚至考虑过要不要装病请假,但一想到周国华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睛,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知道,自己逃不掉。
当他有气无力地走进县委大院时,立刻感觉到今天的气氛有些不一样。
院子里,但凡是遇见他的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远远地就冲他点头微笑。那笑容里,不再是过去那种对“书记秘书”的客气和礼貌,而是多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混杂着敬佩与好奇的复杂情绪。
“江科长,早啊!”
“江顾问,了不起!给我们青阳县争光了!”
江澈只能扯着嘴角,僵硬地回应着。他走到公告栏下,那里已经围了一圈人,正对着新贴上去的《青阳日报》指指点点,兴奋地议论着。
他不用看也知道头版头条是什么。
《我县成功达成全省首笔“林业碳汇”交易,沉睡林场变“绿色银行”!》
硕大的红色标题,几乎占据了版面的三分之一。下面配了一张孙志国和绿投集团董事长在省城签约的大幅照片,照片里,省市领导的笑脸清晰可见。
“看到了吗?省报都转载了!今天早上的《南江日报》,半个版面都是我们青阳县!”一个在县府办工作的年轻人激动地说道。
“何止省报!我早上听广播,省台新闻里都播了!点名表扬了咱们周书记,说他高瞻远瞩,有创新精神!”
“这下咱们青阳县可算出名了!以后出去开会,腰杆都能挺直不少!”
人群中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每个人都与有荣焉。
只有江澈,感觉自己像一个混进了庆功宴的逃犯,周围的每一张笑脸,每一句赞扬,都像在提醒他末日将至。
他低着头,加快脚步,几乎是逃也似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然而,办公室也早已不是清净之地。
综合科科长老马,马文才,正端着一杯刚泡好的热茶,恭恭敬敬地等在他门口。见到江澈,老马那张笑面虎似的脸上,堆起了前所未有的灿烂笑容。
“江科,哦不,江顾问!您来啦!快,我给您泡了您最爱喝的龙井。”
江澈眼皮跳了跳。他什么时候最爱喝龙井了?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接过茶杯,还没来得及说话,科里其他几个同事也围了上来。
“江顾问,您真是深藏不露啊!这么大的事,您愣是一个字都没跟我们透露!”
“就是啊,我们还以为您这几个月是去林场‘下放’体验生活了,没想到您是去干开天辟地的大事了!”
“江顾问,以后您就是我们青阳县官场的传奇了!一句梦话,价值千万!这事都能写进县志里去了!”
一张张热情的脸,一句句肉麻的吹捧,像潮水一样将江澈淹没。他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
他应付了几句,逃回自己的座位,刚想喘口气,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
是县委办主任打来的。
“小江啊,在办公室吧?来我这一趟。”主任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喜气。
江澈放下电话,心里哀叹一声,知道躲不过去了。他走进主任办公室,主任正拿着一份《南江日报》,看得眉飞色舞。
“小江,快看!”主任把报纸递给他,“省委主管宣传的副书记,都对我们这篇报道做了批示!要求全省媒体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我们青阳的‘绿色发展模式’!”
主任激动地拍着桌子:“省电视台的专题部,刚刚又来电话了,说他们今天下午就派人下来!规格很高,是拍过好几部获奖纪录片的大导演亲自带队!”
江澈感觉自己的心沉入了谷底。
“主任,”他艰难地开口,做着最后的挣扎,“我就是个整理材料的,具体的工作都是县领导和业务部门在做。这个采访,是不是让发改委或者林业局的同志去对接比较好?他们更专业。”
主任闻言,收起了笑容,用一种“你小子还在装”的眼神看着他。
“小江,你这话就见外了。”主任语重心长地说道,“周书记早上专门找我谈了,这件事,你是首功之臣。但你性格谦虚,不喜欢抛头露面,书记都理解。”
江澈眼睛一亮,心里燃起一丝希望:难道周书记帮我把这事挡了?
“但是!”主任话锋一转,“这次不一样。这是政治任务!是要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我们青阳县干部风貌的好机会。周书记的意思是,你可以不当主角,但你必须出镜。你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人物,你不出镜,这个纪录片就没有灵魂!”
江澈的希望,瞬间破灭。
连“灵魂人物”这种词都用上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钉死在了这块功劳簿上,想抠都抠不下来了。
从主任办公室出来,江澈感觉自己双腿发软,像是刚打完一场败仗。
他回到自己的工位,呆呆地坐着,看着窗外那棵熟悉的梧桐树。秋风扫过,卷起几片枯黄的叶子,在空中打着旋,无力地飘落。
他感觉自己,就像那片落叶。
……
与此同时,县政府大楼,县长办公室。
孙志国也拿着一份同样的《南江日报》,但他关注的焦点,却和县委办主任完全不同。
他的目光,落在了报道的字里行间。
通篇报道,都在盛赞县委书记周国华的“远见卓识”和“战略魄力”,将“林业碳汇”这一构想的提出,完全归功于他。而对他这个负责具体执行的县长,只是用“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政府高效落实,攻坚克难”这样的话一笔带过。
典型的党报文风,捧一方,压一方。
换做以前,孙志国或许会心生不满。但此刻,他却只是平静地将报纸放下,端起了茶杯。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核心,不在报纸上。
他的秘书敲门进来,轻声汇报道:“县长,打听清楚了。省电视台的摄制组下午到,听说是要拍一部专题片,周书记亲自点的将,让江澈担任总联络人和主要采访对象。”
孙志国的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知道了。”他挥了挥手。
秘书退出去后,孙志国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陷入了沉思。
他脑海里,又浮现出那天清晨,江澈坐在早餐店里,对自己说“党政一心,拧成一股绳”时的情景。
现在,他全明白了。
周国华拿了“名”,拿了政治声望。
自己拿了“利”,拿了经济实绩。
而江澈,那个看似游离于外的年轻人,却用一份“党政联动、双轨并行”的报告,成了连接两人的唯一纽带,成了这个项目里谁也绕不开的“灵魂”。
周国华把他推到台前,既是褒奖,也是一种宣示——这个年轻人,是他周国华的人。
高明。
实在是高明。
孙志国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抹苦笑。他原以为自己和周国华是棋手,现在才发现,他们或许都只是一个更高级棋手棋盘上的棋子。
而那个棋手,此刻可能正因为要上电视而烦恼不已。
想到这里,孙志国竟然觉得有些好笑。
下午两点,两辆挂着省台牌照的黑色商务车,缓缓驶入了县委大院。
车门打开,走下来一行七八个人,为首的是一个戴着鸭舌帽、气质精悍的中年男人。他就是省台专题部的金牌导演,张一谋。
县委办主任和宣传部的领导早已在楼下等候,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
“张导,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张一谋和他们握了握手,开门见山:“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想先和这个项目的核心策划人聊一聊,了解一下最原始的创作思路。周书记推荐的那位江澈同志,在吗?”
县委办主任连忙点头:“在,在!我这就带您去!”
他一边引路,一边在心里感慨:书记真是神了,连人家导演想先采访谁都算到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走向综合科的办公室。
而此刻的江澈,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手里捧着一本《地方志》,假装在认真研究历史资料。
他的心,却早已提到了嗓子眼。
他能听到走廊里由远及近的脚步声,能听到县委办主任那热情洋溢的介绍声。
他知道,审判的时刻,到了。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江澈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抬起头,脸上努力挤出一个谦逊而腼腆的笑容,准备迎接自己悲惨的命运。
然而,当他的目光越过人群,看到张一谋导演身后那个扛着摄像机的身影时,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那是一个扎着马尾、穿着一身干练工装的年轻女孩。
女孩的脸上也带着一丝惊讶,但随即便化作了了然和一抹玩味的笑意。
她冲着江澈,无声地做了一个口型。
江澈读懂了。
她说的是:“好久不见,恩人。”
是她!
林晓!那个他一手扶持、为父翻案的女律师!她怎么会在这里?还扛着摄像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