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灶台”的瓦罐刚揭开盖,浓郁的酱香混着鱼肉的鲜就漫了满店。王铁柱举着锅铲,正得意地给客人盛刀鱼,就听见桌旁传来句扎心的话:“老板,这刀鱼是你做的?咱能换不?俺们想吃俩小师傅亲手炖的。”
举着锅铲的手顿在半空,王铁柱回头,看见三个穿工装的大叔正眼巴巴瞅着后厨,脸上写满“非小师傅不食”的执着。他心里叹了口气,嘴上却笑道:“行,这就叫他俩来,我这当爹的,甘当绿叶。”
话音刚落,后厨就窜出两个小身影。炎昭系着沾了酱汁的围裙,手里还攥着块擦碗布,乐呵呵地喊:“来了来了!我爸做的是‘老派瓦罐’,咱做的是‘新式鲜炖’,保准更鲜!” 炎曜跟在后面,举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今日鲜刀鱼剩余8条”,像个严谨的库管员。
俩娃一进后厨就开始“夺权”。炎昭把王铁柱往外推:“爸,您歇着,看我们的!” 炎曜则踮脚够调料架,嘴里念叨:“鲜刀鱼要多放姜片去腥味,酱汁里得加半勺蜂蜜提鲜,我哥说的!”
王铁柱被挤到门口,看着俩小子熟练地处理刀鱼、调配酱汁,锅铲在他们手里翻飞得比自己还溜,突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后厨,怕是真要改姓“小”了。
前厅里,李秀莲正拿着手机发微信群,照片里炎昭炎曜围着瓦罐忙碌,小脸被蒸汽熏得通红,配文:“小师傅牌瓦罐刀鱼上线~ 新鲜刀鱼所剩不多,冻鱼可炖不出这口鲜活鲜灵,懂的都懂”
消息发出去还没两分钟,门口的铜铃就“哐当”响了。小刘背着双肩包冲进来,额头上还冒着汗,一看就是从大学城一路跑过来的:“阿姨!给我来份瓦罐刀鱼,加碗大米饭!” 他扫了眼桌上刚端走的一盘,乐了,“看来我是今儿第二个吃上的,运气不错!”
刚坐下没多久,老熟人们就陆续来了。张大爷拄着拐杖,进门就喊:“俩小师傅呢?我闻着香味就来了!” 卖水果的陈婶拎着袋草莓:“给孩子们带的,换份刀鱼吃,咋样?”
正热闹着,门口又走进个穿夹克的大叔,手里拎着个水产袋,里面两条银光闪闪的刀鱼活蹦乱跳。“王老板,”他把鱼往柜台上一放,笑得爽朗,“我自己带了鲜刀鱼,让你家俩小师傅给我炖了呗?加工费照给,再多加十块辛苦费!”
这话一出,满店的客人都愣了。正在等餐的几个年轻人对视一眼,突然站起来:“我们也去买!市场离这儿不远吧?” 没一会儿,七八个人浩浩荡荡冲出店,直奔胡同口的水产市场。
王铁柱在后厨听见动静,探出头一看,乐了。只见那几个年轻人没一会儿就拎着鱼回来了,还特意选了两条最大的:“小师傅,这两条给你们留着,算辛苦费,剩下的帮我们炖了呗?”
炎昭炎曜在后厨看得目瞪口呆。炎昭举着锅铲问:“爸,他们这是……把咱店当成加工点了?” 炎曜则在旁边数鱼:“一条、两条、三条……今天的鲜刀鱼够炖十罐了!”
王铁柱走过来,拍了拍他俩的肩膀:“这叫本事,懂不?人家自带食材上门,是信得过你们的手艺。好好做,别让人失望。” 他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比谁都得意——想当年他刚开店时,哪有客人这么捧着?
瓦罐里的刀鱼咕嘟作响,香味一波比一波浓。小刘第一口下去,就把米饭往汤汁里拌:“绝了!这鱼肉嫩得像布丁,酱汁拌米饭能吃三碗!比我妈做的还香!” 自带食材的大叔更是吃得直咂嘴:“我这鱼买得值!俩小师傅的手艺,比大饭店的厨师强多了!”
老黄蹲在桌旁,尾巴扫得飞快,时不时被扔过来一小块鱼肉,吃得“喵呜”直叫,像在给俩小师傅喝彩。
关店时,俩娃趴在桌上数今天的加工费,笑得合不拢嘴。炎昭突然说:“哥,明天咱得早点去市场挑刀鱼,晚了就被抢光了!” 炎曜点头:“还要多备点蜂蜜,今天的酱汁不够甜,张爷爷说的。”
王铁柱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突然觉得,自己这“绿叶”当得挺值。厨房里,瓦罐的余温还没散,混着鲜刀鱼的香,像在说一个关于“认可”的故事——当食客愿意自带食材,只为尝一口你做的菜,那便是对手艺最好的奖赏。
而这份奖赏,比任何赞美都实在,让“老灶台”的烟火气里,多了点被人惦记的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