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终于捱过了冬日的酷烈,带着些许暖意和潮湿的气息,悄然浸润了赣南的山林。枯黄的草甸下钻出嫩绿的新芽,山涧的溪水也丰沛了许多,推动着那台隐藏在溪涧旁的微型水轮机,发出比冬日更为有力、稳定的嗡鸣。
后山营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经过整个冬季近乎偏执的打磨和改进,超过三分之一的汉阳造步枪完成了初步的“精校”。虽然远称不上脱胎换骨,但枪机的运作确实顺滑了些许,百米内的射击精度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在使用和维护这些经过调整的武器时,变得更加用心和细致,一种对待“工具”而非简单“家伙”的素养在慢慢养成。
而那间简陋的“工坊”里,最大的突破并非来自武器。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烧毁了不知多少漆包线和真空管后,林峰和小豆子面前,一台用木盒、矿石、缠绕着细密铜线的线圈以及几个关键真空管拼凑起来的装置,终于在一个深夜,发出了断断续续、夹杂着强烈噪音,但确实存在的人类语音和摩尔斯电码声!
“成……成了!峰哥!有声音!是人的声音!”小豆子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指着那连接着简陋耳机的装置,声音都在发抖。
林峰比他镇定许多,但紧握的拳头和微微发亮的眼神也暴露了他内心的激荡。他接过耳机,仔细倾听。噪音很大,信号微弱,但他确实捕捉到了一些模糊的词语片段,似乎是某个遥远电台播放的戏曲,还有断断续续的电报声。
“是矿石收音机,只能接收,不能发射。”林峰放下耳机,对眼巴巴望着他的小豆子说,“但这证明了我们的路是对的。接下来,攻克发射部分。”
这是从0到1的突破。尽管这台矿石收音机性能低下,几乎不具备实战价值,但它意味着林峰团队首次真正触碰到了这个时代信息传递的前沿领域,打开了一扇窥探外部世界的、极其狭窄却真实的窗口。
然而,这扇刚刚开启的窗户,也引来了更多的注视。
村子里关于“西洋电术”的流言,随着几个“意外”发现而变得更加具体。有樵夫声称在后山边缘捡到过一小段烧焦的、带着奇怪颜色的“细铁丝”(漆包线);有猎户说夜里曾看到过后山某处有极其短暂、如同鬼火般一闪即逝的“蓝光”(可能是电路短路或真空管发光)。
这些零碎的信息,被王连长手下混在村民中的眼线收集起来,汇总到了李文渊那里。
“漆包线……真空管可能的辉光……”李文渊在自己的临时实验室里,对着这些零碎的证据,眉头紧锁,“他们在尝试制作无线电!虽然很可能还很初级,但这方向……太惊人了!这绝不是一个普通山民能涉足的领域!”
他更加确信,林峰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或者掌握了某种超越时代的知识体系。他加紧了通过“广济堂”和其他渠道对林峰团队进行渗透和情报搜集的努力,甚至尝试用一些技术性问题作为诱饵,通过中间人向林峰传递,想试探其深浅。
与此同时,广州方面的苏澈,也收到了林峰似乎在无线电领域取得初步进展的密报。
“比预想的还要快……”苏澈看着报告,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看来,那些基础教材和元件,确实是投其所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加大投入了。”
很快,新一批物资送达。这一次,除了常规的弹药和资金,赫然包含了更多无线电相关的物品:几本基础的《无线电原理》、《摩尔斯电码手册》,一些性能更好的真空管和电容器,甚至还有一小块珍贵的、用于制作简单扬声器的压电陶瓷片。随物资附上的,还有一封措辞更显亲近的信,信中隐晦地提及,若林峰在“电讯”方面有任何“疑难”,可随时通过特定频率(附上了频率代码)进行“技术交流”。
扶持的力度在加大,伸出的橄榄枝也更具诱惑力。苏澈此举,既是雪中送炭,也是要将林峰更深地绑定在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发展路线上。
林峰默默收下了这些东西。他利用新的元件,很快改善了那台矿石收音机的性能,接收到的信号清晰了许多。他甚至尝试按照教材上的指导,开始搭建那台简易发射机的核心——一个高频振荡电路。进展依旧缓慢,困难重重,但方向明确。
他知道,自己团队这点微末的“微光”,在各方势力眼中,已经变得越来越亮,也越来越引人觊觎。他们就像一块被放置在铁砧上的胚料,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锤击——北方的敌意与渗透,广州的扶持与拉拢,本地势力的窥探与恐惧。
是这块胚料足够坚韧,最终能在锤打下百炼成钢,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形状?还是会在重击下碎裂,或被他人锻造成想要的工具?
林峰站在矿洞口,望着春日里生机勃勃却又暗藏杀机的山林,手中摩挲着一枚冰冷的真空管。他深知,留给他们在铁砧上默默锤炼、积蓄力量的时间,可能不多了。下一次锤击,或许很快就会到来,而且将更加沉重。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风起赣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