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嶂的硝烟尚未完全沉降,其带来的战略震动却已如巨石落水,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围剿”战场。敌精锐第十一师一个主力旅的覆灭,不仅沉重打击了西线敌军的锐气,更如同一根卡在敌人咽喉的硬刺,使其“长驱直入”的攻势为之一滞。陈诚所部不得不暂停冒进,收缩整顿,唯恐再被红军抓住破绽,这为东线红军主力创造了宝贵的战机。
林峰和他的红五军并未因高山嶂的胜利而满足。他们深知,局部胜利只有融入全局,才能转化为决定性的战果。方面军总前委的命令接踵而至:红五军主力继续在西线积极行动,牵制、疲惫当面之敌,并伺机向东南方向机动,策应主力方面即将发起的决定性反击。
“敌人被打疼了,但也更警惕了。”林峰在军党委会上分析,“硬碰硬不智,我们要像牛皮糖一样黏住他,像蚊子一样叮咬他,让他不得安生,无法东顾!”
新的战术被迅速执行:
· 广泛的游击袭扰:以营连为单位,配合地方武装,日夜不停地袭扰敌军据点,破坏交通,截击运输队,让敌人风声鹤唳,疲于奔命。
· 灵活的机动佯动:红五军主力时而集结,做出欲与敌决战姿态,吸引敌军注意力;时而分散,消失在群山之中,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林峰那稳定后的“战场态势感知”在此类机动中作用显着,多次帮助部队在复杂的敌我态势中,找到安全的转移路线和理想的出击位置。
· 发动群众破袭:组织根据地群众,大规模破坏敌军可能利用的道路、桥梁,在山隘险要处设置滚木擂石,迟滞敌军重装备行进。
这些行动,看似零敲碎打,却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西线敌军牢牢束缚在原地,使其无法有效支援东线。与此同时,林峰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依靠群众、灵活机动的斗争方式,所带来的“信念能量”虽然不似大战役那般汹涌澎湃,却更加绵长深厚,仿佛大地深处涌出的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滋养着部队的韧性,也让他脑海中系统的根基愈发稳固。
就在红五军于西线死死缠住敌人的同时,东线战场,红军主力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指挥下,捕捉到了千载难逢的战机!利用敌军各部推进速度不一、协同失调的致命弱点,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于莲塘、良村等地,连续歼敌两个多师,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以来最辉煌的胜利!
捷报传来,红五军全军欢腾!战士们知道,这辉煌的胜利中,也有他们日夜不休、顽强牵制所付出的鲜血和汗水。
“命令部队,加强攻势!”林峰抓住敌军东线溃败、西线动摇的有利时机,果断下令,“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要把他们彻底打懵!”
红五军各部士气大振,一改之前的袭扰战术,开始对当前陷入混乱和恐慌的敌军,发起更有力的突击和反击。一些原本坚固的敌军据点,在内外压力下,守军意志崩溃,或被攻克,或仓皇弃守。
在接连的胜利和艰苦的转战中,红五军这支年轻的队伍,经历了最严酷的淬炼。新补充的战士在战火中迅速成长,新老干部在生死与共中凝结了深厚的战友情谊,部队的战术水平和政治觉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林峰作为一军之长,其威望与日俱增。他不仅以出色的指挥能力赢得信赖,更以其在关键时刻的沉着冷静、对部队和群众的深切关怀,赢得了全军上下的衷心爱戴。
他脑海中那与集体信念紧密相连的系统,也在这高强度的斗争环境中,缓慢而持续地发生着变化。除了“后勤评估”的误差率进一步降低,“战场态势感知”的清晰度和持续时间有了不易察觉的提升外,他隐约感觉到,系统似乎对大规模的“战略级”信念波动(如东线大捷传来时全军的狂喜与信念高涨)有了更敏锐的感应,并能从中汲取更精纯的能量。只是这种感应依旧模糊,远未到能主动干预或预测战略层面的程度。
七月的骄阳,照耀着赣南的山川。蒋介石精心策划的第三次大规模“围剿”,在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苏区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已然支离破碎。敌军损兵折将,士气低落,被迫转入全线防御,其嚣张气焰被彻底打了下去。
红五军完成了在西线牵制、消耗敌人的战略任务,与主力红军一道,迎来了反“围剿”作战的决定性胜利。苏区不仅得以保全,而且在此次反“围剿”中,红军在运动战中歼灭大量敌军有生力量,缴获无数,装备和战斗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站在刚刚从敌军手中收复的一个镇子外,林峰望着远处正在帮助群众恢复家园、清理战场的红军战士们,心中充满了欣慰与豪情。他知道,经过这第三次反“围剿”的烈火洗礼,他和他的红五军,已经真正成为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烂、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主力雄师。
“报告军长!方面军前委急电!”通讯科长飞奔而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
林峰接过电报,目光扫过,嘴角露出了深沉的笑容。电报是嘉奖令,高度肯定了红五军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的重大贡献。同时,电文末尾指示:“……望你部抓紧休整补充,总结经验,提高警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
是的,胜利的曙光已然显现,但征程远未结束。林峰收起电报,目光再次投向远方。他知道,暂时的和平弥足珍贵,必须用来壮大自己。而他和他的红五军,必将在这条为了理想与信仰的漫长征途上,继续高歌猛进,直至最后的胜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风起赣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