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充实,对于林峰和他的骨干们而言,每一天都充满了新的冲击与收获。他们不仅系统学习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虽然此时尚未完全成文,但相关思想已在讲授)等光辉着作的精髓,还深入研讨了游击战争的战术原则、军队政治工作方法、根据地建设等实用课程。
林峰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应邀进行了数次战术讲座。他将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在抗大学到的理论相结合,讲解更加透彻,分析愈发精辟。他主讲的“山地迂回与突袭”、“险要地形的工兵运用与突破”、“多来源部队的整合与指挥”等专题,因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性,在学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连一些抗大的教员也慕名前来听讲。林峰的名字,不仅在战斗部队中响亮,在最高军事学府中也开始被视为兼具实战功勋与理论潜质的优秀指挥员。
一次课后,林峰与赵刚、秦峰等人沿着延河散步,交流学习心得。
“司令员,”赵刚感慨道,“听了总部首长们对全国战局的分析,再回想我们支队的情况,我感觉视野开阔了许多。以前只盯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现在明白了,我们每一场局部战斗,都是全国抗战这盘大棋上的一子。”
秦峰也接口道:“是啊,老讲游击战、运动战,现在总算弄明白了什么时候该钻山沟,什么时候该攥紧拳头打出去!这学,上得值!”
林峰默默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连绵的土塬,沉声道:“收获确实很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带回去,用到我们支队的建设上。我们这支队伍,底子有了,规模也有了,现在缺的就是这股‘魂’,这种基于深刻理论认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回去之后,我们的整训要更上一层楼,不能停留在‘练’的层面,要深入到‘教’和‘悟’的层面。”
就在林峰等人如饥似渴地吸收着革命理论与战略思想的同时,留在支队的政委徐翰文也并未闲着。他严格按照支队党委和林峰临走前商定的计划,继续深入推进部队的整训工作,并特别注重将初步学习到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治工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他组织政治干部编写了更加系统的政治教材,针对不同来源的官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对老红军,强调适应新形势,克服可能存在的骄傲自满和轻视政治工作的倾向;对新参军的知识青年和工农分子,着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阶级启蒙;对那些收编和转化过来的原国民党军官兵,则耐心讲解我军的性质、宗旨和纪律,消除其疑虑,培养其革命主体意识。
徐翰文还大力推动文化学习,提出了“一天识三字,半年脱文盲”的口号。各连队的学习氛围空前高涨。同时,他积极协调与边区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组织部队大规模开展助民劳动,进一步巩固了军民鱼水情。在他的主持下,支队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取得了显着成效,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稳步提升,为即将到来的重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数月时光倏忽而过。当陕北高原的冰雪逐渐消融,柳枝抽出新绿时,林峰等人完成了在抗大的第一期进修,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更加宏大的蓝图,返回了陕甘支队驻地。
支队司令部为他们的归来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会。林峰、徐翰文这两位军政主官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
“老徐,辛苦了!部队的面貌,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林峰看着驻地井然有序、官兵精神饱满的景象,由衷地说道。
“司令员,你们学成归来,才是给我们带来了最宝贵的财富啊!部队就等着你们回来,注入新的思想和动力呢!”徐翰文笑着回应。
当晚,支队党委召开了扩大会议。林峰首先详细传达了在抗大的学习心得和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他结合支队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整训和建设构想:
第一,推行“层级教学”,将抗大模式“支队化”。 以支队现有教导队为基础,成立“陕甘支队随营学校”,由林峰亲自兼任校长,徐翰文兼任政委,赵刚等骨干担任教官。分批轮训全支队排以上干部,课程设置参照抗大,重点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游击战术、政治工作方法和文化知识,务必使基层指挥员的理论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第二,开展“战例研讨”,促进经验到理论的升华。 组织各级指挥员,尤其是经历过长征和支队历次战斗的老兵,系统总结乌蒙山回旋、巧渡金沙江、腊子口战斗、草地行军等经典战例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编写成支队自身的战术教材,用于教学和研讨,让实战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集体智慧。
第三,强化“参谋作业”,提升正规化建设水平。 林峰深感未来大兵团作战离不开高效参谋体系的支持。他要求赵刚牵头,从部队中选拔一批有文化、有实战经验、头脑灵活的年轻干部,组建和强化支队、师两级参谋班子,系统学习侦察、通信、作战筹划、后勤保障等业务,改变过去“指挥员一拍脑袋”的粗放模式。
第四,深化“政治整军”,确保部队绝对忠诚可靠。 在徐翰文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党的绝对领导,纯洁内部,特别是加强对新编部队和转化官兵的考察与教育。同时,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教育官兵明确“为谁扛枪、为谁打仗”,准备好在改编后,既要英勇打击日寇,又要灵活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
第五,扩充“特种分队”,适应未来作战需求。 鉴于对日作战的特点,林峰决定在原有骑兵、工兵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侦察、爆破、通信等特种分队的建设和训练,甚至开始摸索组建小规模、具备初步攻坚能力的“尖刀连”,配备集中使用的自动火器和爆破器材。
这一系列宏大的计划,得到了支队党委成员的一致赞同。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随后的日子里,陕甘支队这片原本就热火朝天的土地上,学习与研究的风气更加浓厚。窑洞里,指挥员们围着沙盘激烈争论;操场上,新的战术动作反复演练;识字班里,读书声更加响亮;随营学校的第一期干部轮训班也正式开班,林峰亲自上了第一课。
这支已经颇具规模的部队,正在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由经验型向理论结合实践型的深刻蜕变。林峰站在随营学校的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求知若渴的年轻面孔,仿佛看到了这支队伍更加光明的未来。他知道,他们正在抢时间为全面抗战做准备,当国家和民族召唤的那一刻,这支经过思想淬火、战术磨砺的钢铁雄师,必将以全新的姿态,义无反顾地冲向抗日最前线,用胜利来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而关于部队改编的具体方向和自己的职务安排,他相信党中央自有通盘考量,他只需恪尽职守,将眼前的队伍带好、练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风起赣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