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既下,独立第一旅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立刻高效运转起来。然而,“整编”二字背后,是无数具体而微、甚至充满阵痛的抉择。
旅部下达的整编原则明确而残酷:“保留骨干,确保战力,形式服从内容。” 但如何将这三万二千余人,巧妙地塞进一万二千人的“官方”框架内,同时又要确保另外两万“超编”人员不散、不乱、战斗力不降,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工程。
林峰、徐翰文、赵刚三人几乎不眠不休,与各团主官、后勤部长、组织科长反复磋商,敲定每一个细节。
首先是“名编”内的三个主力团。 这是独立旅的刀锋,是未来要在正面与日军碰撞的拳头部队。选拔标准异常严格:
· 政治绝对可靠是第一条,由各级政工干部严格把关。
· 军事技术过硬,老兵优先,战斗骨干、神枪手、投弹能手、技术兵种(机枪手、炮手、工兵)必须保留。
· 身体健康,年龄适中,确保部队的突击力和持久力。
原各部队的精英被迅速抽调到一起,重新编组。被选入主力团的官兵,脸上带着自豪,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他们知道,自己将代表独立旅,最先与日寇交锋。
其次是技术兵种的保留。 赵刚据理力争,林峰全力支持。
· 秦峰的骑兵团被压缩了员额,但保留了最精锐的骑兵连和侦察分队,战马一匹不减。
· 工兵部队被整合,保留了架桥、爆破、筑城的专业骨干。
· 千方百计保留下来的十几门山炮、迫击炮和集中起来的重机枪,组成了旅属炮兵营和重机枪连,由旅部直接掌控。
· 电台、电话班、卫生队等技术保障人员,也尽可能编入正式序列。
最棘手的是那两万余“超编”人员的安置。 这是对林峰和旅党委智慧和魄力的最大考验。
“决不能把这些经过训练的战士解散!”林峰态度坚决,“他们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种子!”
徐翰文提出了系统的“影子部队”方案:
1. 组建地方兵团和独立支队: 以营、连为单位,将大批“超编”部队冠以“xx县大队”、“xx区独立营”、“黄河沿岸游击支队”等名义,划归即将开辟的根据地地方党组织和军事部门领导,但军事指挥和干部任免权仍由独立旅掌握。这些部队熟悉当地情况,既能协助主力作战,也能独立开展游击战。
2. 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抽调部分体力好、有手艺的官兵,组成专门的开荒、种粮、修械、被服队伍,名义上“脱离”战斗序列,实则为全军提供后勤保障,同时亦是隐蔽的战斗预备队。
3. 设立教导大队和预备役: 将一批年纪较轻、有培养前途的班排长和士兵,编入扩大的旅教导大队,进行更长时间的培训,作为干部储备。其余人员登记造册,作为预备役,分散安置在根据地群众家中,平时生产,战时集中。
这套方案的核心就是:化整为零,藏兵于民,寓兵于工(农)。
命令传达下去,部队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思想波动。尤其是那些被划入“超编”序列的官兵,情绪低落,甚至有些激愤。
“凭什么他们能进主力团,我们就要当‘县大队’?”
“老子也是从雪山草地爬过来的,现在倒成了‘黑户’了?”
“是不是旅长不相信我们了?”
各级政治干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徐翰文亲自下到基层,召集官兵座谈,耐心解释。
“同志们,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这是斗争策略!国民政府只给我们一万二千人的粮饷,如果我们三万多人全都亮出来,他们就会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上前线!我们这是‘戴着他的帽子,走我们自己的路’!”
“你们不是被抛弃了,你们是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任务!主力团是尖刀,你们就是扎根根据地的基石!没有你们,主力团打胜仗也没用!将来根据地扩大了,部队要发展,你们就是新主力的骨干!”
“无论穿不穿那身‘虎皮’,无论名册上有没有你的名字,你们永远是独立旅的兵,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林峰也深入到情绪最大的几个“超编”团队中。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而是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沉声说道:
“我知道大家心里憋屈。我林峰也一样!但我们当兵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点名册上的虚名,还是为了打鬼子,保家卫国?”
“现在,日本鬼子正在屠杀我们的同胞,侵占我们的土地!我们在这里多耽误一天,前线的百姓就多受一天罪!为了能早日开赴前线,我们个人受点委屈,算得了什么?”
“我向大家保证,无论你们现在是什么名义,只要我独立旅有一口吃的,就绝不会饿着大家!只要枪声一响,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旅长和政委推心置腹的话语,逐渐化解了官兵心中的疙瘩。加上党组织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老红军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整编工作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虽有波澜,但未引发大的动荡。
与此同时,后勤部门也在紧张地忙碌着。有限的“官方”配给被精打细算,而更多的物资,则通过地下渠道、自行生产和根据地的支持,悄悄储备起来,准备供给那些“不存在”的部队。
一个月后,整编初步完成。
表面上,八路军独立第一旅下辖三个主力团(约七千人),以及旅直属炮兵、骑兵、工兵、通信、警卫等营连(约五千人),刚好凑足一万二千之数。部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的灰色军装,戴上了青天白日帽徽,但红星,被许多战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了贴身的口袋里。
而在这支“名编”部队的身后,是分散在黄河两岸、陕北数个县区的,多达两万余人的“影子”力量。他们有的穿着便衣,拿着“落后”的武器在进行训练;有的已经以工作队、生产队的名义,开始向预定战区渗透。
站在旅部门前的土坡上,林峰望着山下正在操练的、军容严整的“名编”部队,又望向远方苍茫的、隐藏着他真正主力的大地,心中豪情与压力并存。
徐翰文走到他身边,轻声道:“旅长,框架算是搭起来了。接下来,就是等着总部的命令了。”
林峰点了点头,目光投向东方,仿佛已经听到了黄河的咆哮和华北战场的炮火。
“名编一万二,铁流三万三。老徐,你说,当我们这把裹着‘合法’外衣的尖刀,真正捅出去的时候,会搅动怎样的风云?”
他不需要回答。答案,将在即将到来的血与火中,由他和他的独立第一旅,亲手书写。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风起赣南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