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盾的剧烈闪烁与过载警报,如同垂死者的喘息,回荡在双方每一艘主力舰的内部。远程炮火的对轰和导弹的突袭虽然猛烈,但一时间似乎都无法立刻给予对方致命一击。战场陷入了微妙的僵持,而僵持往往意味着战术的转变。
绝境奇策:
在“秃鹫号”舰桥内,威廉姆斯上将看着战术屏上“赤龙号”那依然顽强但明灭不定的护盾能量信号,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常规手段难以迅速啃下这块硬骨头,而时间拖得越久,变数越多。
“命令‘海豹’突击队和‘轨道骑士’陆战队准备!目标,‘赤龙号’!趁其护盾虚弱,强行接舷!我要夺下或者至少瘫痪那门主炮!”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近乎冷兵器时代思维的疯狂命令,但在能量武器互射难以速胜的当下,却成了可能打破平衡的奇招。
同样,在“赤龙号”上,指挥官也注意到了“秃鹫号”护盾系统的极度不稳定。
“我们的‘龙牙’特种小队准备好了吗?不能等敌人先出招。派出突击队,目标‘秃鹫号’,破坏其指挥中枢或导弹发射阵列!”
死亡穿梭:
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双方母舰以及附近尚有投送能力的护卫舰的隐蔽发射舱内,数艘小型、高速、具备一定隐形功能的突击艇(boarding pod)如同毒蛇出洞,悄然弹射而出。
这些突击艇利用战场上的残骸和能量干扰作为掩护,引擎以低功率运行,沿着难以预测的曲折弹道,拼命冲向各自的目标——对方的空天母舰!
强行登陆:
这是一场与死亡赛跑的旅程。突击艇需要避开依旧密集的激光拦截和偶尔飞来的流弹。一艘美军突击艇不幸被一道散射的激光击中,瞬间化作一团火球。另一艘中国突击艇则惊险地擦着一块巨大的战舰碎片飞过。
终于,幸存下来的突击艇趁着目标母舰护盾因过载而产生的短暂不稳定或局部漏洞,开足马力,如同扑向猎物的水蛭,猛地撞向了庞大舰体的非关键区域(通常是装甲较厚的登陆舱门或维修通道附近)。
磁力锁死!等离子切割!
撞击的瞬间,突击艇前端的特种吸附装置牢牢锁死在外壳上。紧接着,高能等离子切割炬启动,灼热的光束开始疯狂熔蚀厚重的舰体装甲。火花和熔融的金属液滴在真空中飞溅,无声地诉说着暴力的侵入。
舱内爆发!
“砰!轰!”
随着最后一块装甲被切割开,突击艇的舱门与舰体破口对接。内部气压瞬间平衡,紧接着——
“Fire in the hole!”
闪光弹和震爆弹率先被投入,刺眼的白光和巨大的噪音席卷了舱室内部。
下一秒,身穿重型太空作战服、手持定制化舱内近战武器的特种部队队员——美军的是“轨道骑士”,中方的是“龙牙”——如同猛虎般冲入对方母舰的内部通道!
狭路相逢:
“赤龙号”内部,警报凄厉地回响:“警告!舰体b7区被突破!有敌方人员入侵!”
早已待命的内卫部队(marines)立刻扑向交火点。通道内,红色的应急灯与武器开火时的爆闪光交织闪烁。
激光步枪的细光束和电磁冲锋枪的弹丸在狭窄的金属通道内疯狂对射,跳弹打在墙壁上溅起火花。双方士兵依靠着管道、舱门、设备箱作为掩体,进行着残酷而高效的近距离交火。
不时有士兵被击中,沉重的身躯倒在冰冷的甲板上,失压警报在局部区域尖鸣。
不只是枪战:
这不仅仅是枪械的对射,更是科技与意志的比拼:
单兵外骨骼提供了更强的力量和机动性,士兵能做出惊人的战术动作或携带更重火力。
智能头盔显示着战友位置、弹药存量、舱内结构图(入侵者试图下载,防守方则试图干扰)。
小型无人机在通风管道内穿梭,互相猎杀或投掷微型炸弹。
hacking attempts:入侵者试图将数据接口插入舰内系统,释放病毒或夺取局部控制权(如封锁舱门、释放灭火气体);防守方则拼命阻止,进行电子反制。
目标:
中方“龙牙”小队的目标明确:尽可能向“秃鹫号”的指挥舰桥或导弹主控室推进。
美方“轨道骑士”则直指“赤龙号”的“龙息”粒子炮能源核心或控制单元。
母舰的“免疫系统”:
庞大的母舰如同一个巨人,而入侵的特种部队就像是试图钻入其体内的病毒。此刻,巨人的“免疫系统”——内卫部队和安全系统——被全面激活。每一道舱门都可能成为绞肉机般的关卡,每一个通风口都可能喷出致命的神经毒气或冷凝气雾(针对敌方,己方人员提前注射了解毒剂或关闭了该区域循环)。
战斗在“赤龙”与“秃鹫”的钢铁躯体内同时爆发。外部,巨舰仍在用主炮和导弹对轰;内部,则上演着更加血腥和原始的搏杀。这场接舷战的胜负,或许将直接决定外部主战场的结局。胜利的天平,在硝烟、激光和鲜血中,再次开始微妙地摇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南天门计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