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龙号”与“秃鹫号”的惨烈对决及其后续增援的抵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引发的涟漪效应迅速向外扩散,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地月空间的全面冲突。战斗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交战空域,而是迅速向四面八方蔓延。
月球轨道的烽烟:
基地攻防:中国“广寒宫”基地和美国“阿尔忒弥斯”基地原本是中立的科研前哨,此刻却成为了军事目标。双方都担心对方会攻击己方基地以削弱后勤和支援能力,因此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基地的防空火力,并派出驻守的舰艇在基地周边巡逻警戒。偶尔的擦枪走火和传感器干扰变得频繁,紧张局势一触即发。
轨道设施争夺:围绕着月球轨道上的重要设施——如燃料补给站、通讯中继卫星、遥感观测平台——爆发了激烈的争夺战。一支中美混合舰队在月球背面L2点附近的补给站发生对峙,随后发展为小规模交火,双方都试图控制这一战略资源点。
拉格朗日点的博弈:
战略支点:地月系统的拉格朗日点(如L1、L4、L5)因其引力平衡特性,成为部署预警传感器、前哨站或隐藏武器的理想位置。中美双方隐藏在这些点的侦察舰或武装平台被激活,相互猎杀或试图破坏对方的部署。这些点的战斗往往安静而致命,是隐形舰与电子战的舞台。
小行星带的暗战:
资源与伏击:小行星带富含矿产,同时也是设伏的理想场所。继“潜蛟”舰成功突袭后,双方都向小行星带派出了更多的隐形舰或高速袭击舰,试图复制战术,攻击对方的运输线、落单的舰艇,或争夺富含战略资源(如水资源、稀有金属)的小行星。这里的战斗更加零散、隐蔽,但同样紧张激烈。
地球高轨道的牵制:
全球威慑:为了防止对方从地球直接发射更多增援或使用天基武器(如仍在概念阶段的动能投掷器),双方部署在地球其他重要轨道(如极地轨道、闪电轨道)的军事卫星和少量护卫舰也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它们相互监视、干扰,偶尔进行警告性射击,形成了一条潜在的、环绕地球的新战线。
全面战争的阴影:
战场的扩大意味着:
资源极度分散:双方都无法再集中所有力量于一点,必须同时在多个战线投入兵力,这使得本就紧张的兵力与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指挥协调复杂化:战斗发生在横跨数十万公里的广阔空域,通讯延迟和干扰问题凸显,对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限挑战。
升级风险加剧:任何一点的小规模冲突,都可能因为误判或失控而迅速升级,将更多平台和基地卷入其中,甚至可能引发对地球表面目标的攻击。
第三方风险:战火蔓延可能危及他国(或商业公司)的太空资产,导致国际反应升级,甚至将更多国家拖入冲突。
核心战场,“赤龙”与“秃鹫”的残骸旁,中美增援舰队仍在紧张对峙。但所有人都明白,他们身后的舞台已经变得无比广阔。地月空间,这片人类渴望的“新大陆”,此刻正被战火从近到远逐点点燃。一场局限于两支舰队的对决,已经无可避免地演变成了一场争夺地月空间控制权的全面空天战争。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南天门计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