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地外文明接触准则》的通过,为“轩辕号”远征军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法理依据和行动框架。在经历了与“重力陷阱”的惊魂遭遇和建立初步沟通的谨慎试探后,这支承载着人类文明希望与忧虑的舰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不再仅仅是前往比邻星的探险者,而是成为了人类与未知宇宙智慧进行首次正式接触的全权代表。
一、庄严的启航
在地球全球深空指挥中心的授权下,林星宇舰长站在“轩辕号”宽敞的舰桥上,面向全体舰员,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达到编队的每一艘舰船:
“全体舰员们,我们即将执行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使命。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探索者,我们是信使,是桥梁,也是守护者。我们肩负的,是亿万同胞的期待,也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可能。”
“记住我们的原则:谨慎,但不怯懦;和平,但不天真;尊重,但不盲从。”
“现在,我命令:舰队转向,航向锁定奥尔特云接触区。我们的首要目标:与‘他者’建立稳定、可预测的沟通渠道。出发!”
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没有激昂的乐曲。只有引擎低沉的轰鸣,以及舰桥上各种仪器发出的冷静电子音。“轩辕号”及其护航舰艇,调整姿态,喷吐出幽蓝色的等离子尾焰,毅然决然地驶向那片曾经吞噬了同伴、如今却蕴含着对话可能的深邃黑暗。
二、如履薄冰的接近
舰队以高度戒备的状态,缓慢而坚定地接近之前发现重力异常和接收到信号的区域。所有的传感器全开,严密监控着任何一丝引力的涟漪或能量的波动。每一名舰员都紧绷着神经,他们知道,每一次通讯尝试,都可能是一次生与死的赌博。
按照IcEc批准的方案,通讯团队在沈墨教授语言学模型的指导下,开始发送一系列结构严谨、内容高度受限的“试探性信息包”。这些信息包不包含任何关于地球或人类社会的具体信息,而是专注于:
确认基础数学共识: 重复对方已展示过的数学结构,并用“镜像确认”模式进行验证。
引入基础物理概念: 在数学框架内,逐步引入人类物理学中的基本常量(如光速、普朗克常数等),观察对方的理解和反应。
建立通讯协议: 尝试建立一种规则化的“问答”或“确认”机制,使交流变得可预测。
整个过程,如同在雷区中排雷,小心翼翼,步步为营。
三、沉默的回应与新的迹象
起初,对方陷入了沉默。那片空域除了固有的微弱引力波动外,没有任何信号回应。这种沉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对方失去了兴趣?是在评估?还是正在酝酿着什么?
然而,持续的监测带来了新的发现。科学官报告:“目标区域的引力波动模式正在发生细微但系统的变化!它们……它们似乎在‘回应’我们的接近,不是通过电磁波,而是通过调整自身的引力场结构!”
这是一个惊人的进展!对方并非没有反应,只是它们使用的“语言”不仅仅是电磁信号,更包括了对时空本身的操控!它们正在用人类刚刚能理解的“引力语言”,进行着一种更基础、更本源的交流。
四、双向的适应
这一发现,让沈墨教授的团队兴奋不已。他们立刻调整策略,将引力场的波动模式也纳入“语法”分析的范畴。沟通不再是单向的信号发射,而是变成了对周围物理环境变化的实时解读和互动。
人类在努力理解对方的“引力方言”,而对方,似乎也在适应人类的“电磁口语”。这是一种双向的、跨维度的适应过程。
在一次精心设计的互动中,人类发送了一个关于“圆周率”的数学表达,同时请求对方用引力波动的特定模式进行“确认”。令人震惊的是,在短暂的延迟后,目标区域的引力场真的产生了与请求相匹配的、清晰的波动回应!
“它们……它们听懂了!而且用我们能监测到的方式回应了!”舰桥上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这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交互规则的成功建立!
五、新的航程,新的使命
“轩辕号”没有继续向比邻星进发,而是选择在奥尔特云边缘,与这个神秘的“邻居”保持着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驻扎下来。他们的任务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从长途跋涉的远征,转变为前沿的“接触哨所”和“大使馆”。
他们飞向深空,最终停泊在了一片充满未知的疆域。这里没有宜居的行星,没有熟悉的星空,只有冰冷的尘埃和与一个完全异质的智慧体进行着无声对话的引力涟漪。
这艘人类最先进的星舰,成为了漂浮在太阳系边疆的一个孤岛,一个试图与深渊对话的灯塔。它的每一次信号闪烁,每一次引力传感器的读数变化,都牵动着数十光年外,那个蓝色星球上所有人类的心跳。
飞向深空,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理解。这注定是一段比跨越星际距离更为漫长和艰难的航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南天门计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