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鸟号”的舰体在月背船坞中日渐丰满,“影龙”战机与“蜂群”系统也已锋芒毕露。但一支真正现代化的空天力量,其强大不仅在于平台与武器的先进,更在于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c4I)系统的绝对优势。为了验证这一核心能力,一场代号为“天罡”的绝密演习,在广袤的地月空间悄然展开。
一、无形的战场
演习背景设定在高度复杂的未来战场环境:敌方(蓝军)拥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其高价值卫星网络(包括侦察、导航、通信卫星)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天基信息体系,是敌方的“眼睛”和“大脑”。红军(中国空天军)的任务是:在强电磁干扰和反侦察条件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瘫痪蓝军的关键天基节点。
红军参演兵力并未动用“玄鸟号”本体,而是由一艘新型“长城”级轨道指挥舰作为核心,指挥一个混编攻击群,包括:数架“影龙”战机、数个“蜂群”无人机单元,以及一支由小型高速突击艇组成的特遣队。他们的最大倚仗,是刚刚完成实战化测试的“墨子”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二、量子指挥链
演习开始前,红军指挥中心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冷静与自信。
“所有单位,量子通信密钥同步完成。”通信官报告。与传统无线电波易被监听、干扰不同,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纠缠原理,一旦被窃听,通信双方立即可知,且信息传递近乎绝对安全、理论上零延迟。
“长城”舰的指挥舱内,巨大的全息沙盘实时显示着整个战场的态势,包括蓝军卫星的精确轨道、预估的电磁干扰范围以及红军各单位的精确位置。
“影龙分队,按‘潜行模式’前出至L1待命区。”
“‘蜂群’单元,散布至Kessler Syndrome 残骸带,进入静默潜伏。”
“突击艇分队,依托‘鹊桥’中继卫星阴影区隐蔽机动。”
一道道指令通过量子加密信道,瞬间、无声、安全地抵达各作战单位。没有冗长的信号握手确认过程,没有易被捕获的电磁辐射特征,红军的整个兵力调动,如同暗流在深海之下涌动,精准而隐秘。
三、雷霆一击
蓝军显然察觉到了异常的空间活动迹象,启动了强大的全域电磁干扰,试图致盲红军的传感器并切断其通讯。瞬间,传统的超短波、激光通信信道被噪音淹没,几近瘫痪。
然而,红军的指挥链路依旧畅通无阻。“墨子”网络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神经网络,无视了蓝军制造的电磁风暴。
“目标锁定!蓝军‘天眼’系列侦察卫星星座,优先级Alpha!”情报官根据“蜂群”前沿单元传回的量子加密数据,迅速更新了目标信息。
“长城”舰舰长赵东升(一位以果断着称的少壮派军官)目光锐利:“授权执行‘破瞳’行动!攻击窗口,15秒!”
命令通过量子信道下达。
刹那间,潜伏在残骸带的“蜂群”无人机率先激活,如蝗虫般扑向目标卫星轨道,释放出针对性的定向电磁脉冲和石墨烯纤维网,进行软杀伤和物理缠绕干扰。
几乎同时,一直处于“潜行”状态的“影龙”战机引擎全开,等离子尾焰在黑暗中划出致命的幽蓝轨迹,以惊人的速度突入攻击阵位。它们并未使用容易被探测的能量武器,而是发射了隐形高超音速动能导弹。这些导弹在“蜂群”的电子掩护和量子指令的实时修正下,沿着极其诡异的变轨弹道,直扑目标。
而小型突击艇则趁机逼近,准备在卫星被瘫痪后,进行近距离捕获或植入侦察设备。
四、瞬间的寂静
整个突击过程,从命令下达到攻击完成,耗时不到三分钟。
蓝军的指挥中心一片混乱。他们的雷达屏幕上先是出现大量虚假目标,紧接着,代表“天眼”卫星的光点一个接一个地熄灭或出现异常状态报告。等他们反应过来,试图调动护航兵力或启动卫星自卫系统时,为时已晚。
演习裁判系统判定:红军“天罡”行动达成战术突然性,成功瘫痪蓝军核心侦察网络,红军攻击群损失轻微。
五、新纪元的战法
演习结束后,赵东升在复盘会议上总结道:“‘量子突袭’的核心,不在于武器的威力,而在于信息的绝对优势和决策的速度优势。我们在敌人感知和反应的‘时间差’内,完成了发现、决策、打击、评估的全过程。未来的空天战,将是‘秒杀’级的较量。”
观摩演习的林星宇将军(全息影像)补充道:“这意味着,我们初步具备了在极端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实施跨域、多节点、高协同精确打击的能力。‘玄鸟号’未来的作战模式,将不再是单舰的攻防,而是作为一个强大的量子节点,指挥着一个分布式的智能作战网络进行作战。”
这次演习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天军的作战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仅仅追求平台性能的超越,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量子通信的、近乎无法被干扰和切断的全域指挥控制网络。在这个网络下,每一架“影龙”、每一群“蜂群”,都将成为指挥官延伸出去的、如臂使指的敏锐触手和致命拳头。
量子通信,这把无形的钥匙,正在为“玄鸟”打开一扇通往全新战法的大门。深空的博弈,进入了以信息和决策速度决定生死的时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南天门计划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