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八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在省城的一次工业展览会上,苏晚第一次见到了那台令她魂牵梦绕的设备——上海产的飞人牌半自动缝纫机。
这台机器一小时能缝制三十双鞋面。展台的技术员自豪地介绍,是普通缝纫机效率的三倍。
苏晚站在机器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它流畅的运行。针脚均匀细密,速度稳定快捷,最重要的是,操作工人只需要负责送料和收料,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多少钱?她强压激动地问。
技术员报出的数字让苏晚倒吸一口凉气——一台机器的价格相当于二十台普通缝纫机,而且需要外汇券才能购买。
太贵了...回厂的路上,苏晚一直喃喃自语,但是真的太需要了...
林长河安静地开着车,直到等红灯时才开口:值得买。
可是外汇券去哪弄?苏晚发愁,而且买来谁会操作?
我想办法。林长河简短地说。
一周后,林长河真的弄来了外汇券。苏晚后来才知道,他是通过部队的老关系,辗转托了好几个人才换到的。这个沉默的男人,总是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用最实在的方式支持她。
机器运到厂里的那天,全厂工人都围过来看稀奇。银灰色的机身泛着金属光泽,复杂的按钮和踏板让习惯了老式缝纫机的工人们望而生畏。
这玩意儿真能自己缝?张梅怀疑地打量着新机器。
听说要通电才能用,会不会触电啊?另一个老工人小声嘀咕。
最让大家担心的是,这台机器需要专门的技术员操作。厂里派人去上海学习要一个月,期间机器只能闲置。而百货公司的订单像雪片般飞来,根本等不起。
我来学。晚上,林长河突然说。
苏晚惊讶地看着他:你?可是厂里这么多事...
你太累了。林长河看着妻子眼下的黑青,学会了我教你,比外派人快。
苏晚还想说什么,林长河已经拿起随机器附赠的说明书:今晚就开始。
从此,林长河开始了白天管理生产,晚上自学技术的日子。那本厚厚的说明书全是专业术语,对这个识字不多的人来说无异于天书。但他没有退缩,一个字一个字地查字典,一张图一张图地研究。
苏晚半夜醒来,总能看到书房亮着灯。有一次她悄悄推门进去,看见林长河趴在桌上睡着了,手边摊着写满笔记的稿纸,右手手指缠着纱布——显然是在拆卸机器时受了伤。
这个傻子...苏晚心疼地为他披上外衣,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林长河把苏晚叫到车间。那台半自动缝纫机已经安装调试完毕,在晨曦中泛着冷峻的光芒。
我演示给你看。林长河的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神明亮。
他熟练地打开电源,安装线轴,调整针距。当机器开始运行时,苏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针脚均匀得像是用尺子量过,速度更是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你怎么做到的?她惊喜地问。
林长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机器结构图和操作要点:每天学一点。
这个本子让苏晚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上面不仅有详细的图解,还用心地标注了拼音,显然是担心她看不懂专业术语。
从那天起,夫妻二人开始了技术培训。白天林长河管理生产,抽空教苏晚操作新技术;晚上苏晚处理文件,林长河则继续研究机器的维护保养。
工人们最初对新机器充满畏惧,但在林长河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有人敢尝试了。第一个学会的是秀云,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很快就能熟练操作,产量立即翻了一番。
太快了!秀云兴奋地说,以前一天最多做二十双鞋面,现在一小时就能做十双!
这个消息在厂里引起了轰动。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学习新技术,林长河索性办起了培训班,每天晚上下班后授课。
然而新技术也带来了新问题。半自动缝纫机对布料要求更高,现有的供货商提供的布料经常出现跳针、断线等问题。更麻烦的是,机器需要定期保养,厂里没有人懂维修。
要不...先停用?苏晚看着维修单上昂贵的费用,有些动摇。
不能停。林长河斩钉截铁,问题要解决,不是回避。
他带着有问题的布料,跑遍了省城的纺织厂,终于找到一家愿意专门为他们生产特供布料的企业。虽然价格高了百分之十,但质量稳定,适合机器生产。
维修问题更棘手。一次机器故障,请来的技术员开口就要一百元维修费,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林长河二话不说,自己动手修理。
厂长,您连这都会?围观工人们惊讶地看着他熟练地拆卸机器。
在部队学过机械维修。林长河轻描淡写,但额角的汗水透露着并不轻松。
故障排除后,林长河多了一项工作——培养维修工。他在工人中挑选了两个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他们机器原理和维修技术。
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对苏晚说,不能总是依赖外人。
一个月后,技术改造初见成效。车间的产量翻了一番,合格率还提高了五个百分点。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资却因为产量增加而水涨船高。
这下看谁还敢说咱们乡镇企业技术落后!张梅自豪地说。
更让人惊喜的是,高效率生产让他们有能力接更大的订单。外贸局介绍的一个日本商社,一次性订了五千双劳保鞋,要求三个月内交货。
放在以前,这个订单根本不敢接。但现在有了新设备,工人们信心满满。
能完成!秀云代表工人们表态,我们加班加点也要完成!
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林长河并没有停下技术升级的脚步。他开始研究其他工序的机械化改造,从裁剪到包装,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如何提高效率。
长河哥,你都快成技术专家了。苏晚看着丈夫绘制的改进图纸,由衷赞叹。
林长河摇摇头:差得远。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在他的推动下,厂里陆续引进了电动裁剪机、封装机等设备。工人们也从最初的畏惧新技术,变成了积极学习、主动改进。
一天下班后,苏晚在车间里找到了正在调试新设备的林长河。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给他镀上一层金边。这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农村汉子,如今在机器的包围中显得如此从容自信。
还记得咱们第一台缝纫机吗?苏晚轻声问。
林长河抬起头,眼中带着笑意:记得。老蝴蝶牌,经常断线。
那时候真不敢想,咱们能有今天。苏晚感慨地说。
今天只是开始。林长河指向车间里的机器,以后会有更先进的设备。
月底结算时,数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虽然设备投入巨大,但产量和利润的增长远远超出预期。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让锦绣制造厂在业内赢得了良好口碑。
这下咱们可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工厂了!陈主任来参观时连连称赞,比很多国营厂设备都先进!
晚宴上,苏晚特意敬了林长河一杯:这杯敬我们的技术专家。
林长河耳根微红:是大家共同努力。
工人们纷纷起哄:厂长就别谦虚了!
要不是您,我们现在还在踩老式缝纫机呢!
欢笑声中,苏晚看着身边这个总是默默付出的男人,心中充满感激。从一台老式缝纫机到半自动生产线,这一路走来,是他用坚实的臂膀,为她撑起了一片天。
夜深了,工人们陆续离开。苏晚和林长河最后巡视车间,检查每一台机器。
长河哥,下一步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苏晚问。
林长河思考片刻:自动化是趋势。但要一步一步来。
月光下,机器静默地伫立着,仿佛在等待着明天的忙碌。从手工到半自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路的技术升级,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
而苏晚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更多的技术革新正在到来。只要保持学习和创新的精神,锦绣制造厂一定能走在时代的前列。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七零锦绣小农媳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