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会盟的无功而返,并未挫伤刘衍的锐气,反而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乱世之中,空有口号与联盟远远不够,真正的根基在于绝对的实力与稳固的地盘。返回青州后,他并未沉溺于后方安定的喜悦,而是立刻召集麾下核心谋士——郭嘉、荀彧、戏志才、田丰等人,于州牧府展开了一场关乎青州未来走向的战略会议。
“诸位,”刘衍目光扫过眼前这群智囊,“酸枣之会,诸侯心思各异,难成大事。可见欲匡扶汉室,平定天下,非有坚实根基不可。我青州虽暂得安宁,然北有袁绍虎视,西有曹操崛起,南有陶谦、袁术等势力交错,可谓四战之地。当此之时,我辈当如何深耕此地,积蓄力量,以图将来?”
郭嘉依旧是那副疏狂模样,但眼神锐利:“主公,青州之利,在于临海有渔盐之便,平原宜耕,兼有少量矿藏。然经黄巾之乱,民生凋敝,户口减半。当务之急,在于 ‘内修政理,外结强援’ 。对内,需尽快恢复生产,招揽流民,充实户口,训练精兵;对外,当暂避袁绍锋芒,可遣使交好曹操,或稳住徐州陶谦,甚至可与公孙瓒遥相呼应,牵制袁绍。”
荀彧持重,补充道:“奉孝所言甚是。文治乃武功之本。彧以为,可推行 ‘屯田制’ ,将无主荒地与部分军士闲时耕作结合,由官府提供耕牛、种子,所得按比例分配。此举可迅速恢复农业,积蓄军粮,亦能安置流民,稳定社会。同时,需 整顿吏治,明定律法 ,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如此方能政令畅通,民心归附。”
戏志才细务见长:“水师亦不可废。青州海岸线绵长,可于东莱、北海等地扩建船港,不仅用于防御海寇,将来或可凭此沟通南北,甚至……如主公曾言,放眼海外。工匠营需扩大,改良军械,尤其是强弩与铠甲,力求精益求精。”
田丰性格刚直,直言要害:“诸公皆言发展,然若无强军,一切皆是虚妄!丰建议,在屯田保障基础上,实行 ‘精兵政策’ 。严格筛选兵员,加强操练,不仅要练其勇力,更要明其号令,晓其忠义。可设讲武堂,培养中下层军官。军纪必须严明,做到令行禁止,秋毫无犯,如此方能得百姓支持,成为真正的仁义之师。”
刘衍认真听取每一位谋士的建议,心中思路逐渐清晰。他综合众人之策,做出了系列决策:
一、 大兴屯田,广纳流民。 任命荀彧总管此事,颁布《屯田令》,招募流民,分配土地、农具,减免初期赋税。同时鼓励原有百姓垦荒,官府给予一定补贴。短短一年间,青州荒野渐成良田,仓廪开始充实,吸引了大量周边州郡逃难百姓前来依附,户口稳步增长。
二、 整饬吏治,唯才是举。 刘衍亲自考核各级官吏,罢黜昏庸贪腐之辈,提拔清廉干才。同时不拘一格招揽人才,无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量才录用。此举使得青州吏治为之一清,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 强化军备,精练士卒。 委任关羽、张飞、赵云等将,严格操练兵马。采纳田丰之议,设立“青州讲武堂”,由经验丰富的将领和老兵传授战阵经验、兵法韬略。军工方面,设立“将作司”,集中工匠,研发改进攻城器械、铠甲兵刃,尤其注重强弓硬弩的制造与配备。
四、 鼓励工商,开辟财源。 利用青州临海优势,官营与民营结合,大力发展渔盐业,所产海盐行销周边,获利颇丰。同时降低关市之税,吸引商贾,促进流通。戏志才负责的水师建设也初具规模,不仅肃清了近海匪患,也开始尝试进行短途沿海贸易,积累航海经验。
五、 灵活外交,稳住周边。 采纳郭嘉之谋,派能言善辩之士出使兖州曹操、徐州陶谦处,送上礼物,表达睦邻友好之意,暂时稳住了西、南两线。对北方的袁绍,则保持警惕,加强边境防御,同时利用袁绍与公孙瓒的矛盾,间接牵制。
在刘衍的强力推动和众谋士的精心辅佐下,青州这台战争机器开始高效而低调地运转起来。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事据点,而是逐渐向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力强盛的割据政权坚实迈进。
苏婉则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她关注民生细节,时常巡视屯田区、工匠坊,慰问军属,她的仁慈与关怀,与官府的政令相得益彰,进一步凝聚了民心。
短短时间,青州面貌焕然一新。田野阡陌纵横,城池坚固繁荣,府库粮帛充盈,军队士气高昂。外界诸侯或许仍在忙于相互攻伐、争夺地盘,而刘衍却在青州这片土地上,默默地进行着一场更深层次的“耕耘”。他深知,唯有厚积,方能薄发。当天下再度有变时,这支深耕于青州的力量,必将爆发出石破天惊的能量。他的目光,已经越过青州的边界,投向了更广阔的的中原大地。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