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鲲鹏号”于北方海域发出震撼初啼的同时,数千里之外的泉州,另一场无声的较量也在细微处悄然进行。
自从与周奎密谈,接到刘体纯的密信后。
黄道周便如同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微光,虽然风险巨大,但那“罢黜郑氏,夺回兵权”的提议,如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必须抓住。
他深知此事绝不可张扬,只能依靠最信任的门生弟子,进行最隐秘的串联。
在他的授意下,几位机敏且忠贞的弟子,如王文忠、林清雄等人,开始利用各种身份和机会,小心翼翼地接触郑家军队的中下层军官,尤其是那些对现状不满、或心中仍怀有忠君报国之念的军官。
他们或在茶馆“偶遇”,或在诗酒唱和中“不经意”地谈论时局,或通过同乡、旧谊的关系旁敲侧击。
过程极其谨慎,言语多用隐喻,不敢有丝毫逾越。
他们传递的核心信息并非直接策反,而是试探性地抒发对国事的忧虑,对郑芝龙按兵不动、甚至可能与北虏暗通款曲的失望,并隐约赞扬那些依旧心系大明、不忘故主的忠义之士。
然而,郑芝龙在福建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党羽遍布军旅。这种接触风险极高,稍有不慎便会引来灭顶之灾。进展缓慢,且如履薄冰。
但在这片压抑的黑暗中,一个意外的发现,如同一颗火种,燃起了黄道周及其弟子们新的希望。
在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下,王文忠通过一位与郑家有些远亲关系的士人,了解到一个情况。
郑芝龙的长子,如今在军中已开始崭露头角的郑森,其立场似乎与其父颇有不同!
这位年轻的郑家大公子,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师从名儒,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
他性格刚毅,极重气节,对父亲与清廷暗中往来、拥兵自重、罔顾北伐大业的行为,早已心怀不满,甚至数次在家族内部会议上直言顶撞。
他曾公开表示:“父辈尝言,我辈乃大明臣子,岂可效仿吴三桂、耿精忠之流,行那投敌叛国之举?当整饬武备,以图恢复中原!”
这个消息,让黄道周又惊又喜。惊的是郑家内部竟有如此分歧,喜的是这或许是一个绝佳的突破口!
郑森身为郑芝龙长子,在郑家军内部拥有天然的号召力和一批拥护他的年轻军官。若能争取到他的支持,或者至少是利用他与郑芝龙的矛盾,那么“夺回兵权”的计划,成功几率将大大增加!
“郑森……郑大木……”黄道周在书房内反复踱步,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此子素有贤名,刚烈忠义,或许……他才是这福建危局中的一线生机!”
他立刻秘密召见王文忠等人,指示他们调整策略,吩咐道:“今后接触,可稍偏向于郑大木公子麾下或与其亲近的军官。言语间,多褒奖其忠义之心,激发其报国之志。
但切记!绝不可提及我等具体计划,更不可直接与郑森接触!只需埋下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
一切,需待时机成熟!”
一股暗流,开始围绕着郑家继承人郑森悄然涌动。
北方是轰鸣的钢铁与蒸汽,南方是无声的人心与算计。
大局的棋盘上,一颗可能影响未来东南格局的重要棋子——郑森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微妙。
黄道周知道,他必须耐心,也必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可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