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霍普那篇堪称“神级助攻”的评论文章,如同点燃了最后的引信,将“织梦”系列在商业上的潜力彻底引爆。
大秀结束后的第四十八小时,“Su”工作室仿佛变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之前还充斥着创作氛围的空间,此刻已被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和密集的邮件提示音所取代。
电话线路几乎被打爆。 前台两位助理的声音已经沙哑,却依旧保持着最高标准的专业与热情。
“您好,‘Su’工作室……是的,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买手订单请您将详细需求发送至我们的官方邮箱,会有专人跟进……”
“抱歉,亚太区的代理权事宜目前还在规划中,请您关注我们官网的后续公告……”
“巴黎?是的,我们收到了多家巴黎买手店的询价,具体合作模式正在评估……”
每一通电话,都可能代表着一条重要的销售渠道,或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官方指定的业务邮箱,更是早已不堪重负。 技术部门不得不临时扩容服务器,以应对雪片般飞来的订单咨询邮件。来自全球各地的买手店、高端百货公司、线上奢侈品平台……邮件内容从简单的询价单,到希望签订区域独家代理的正式合作意向书(LoI),应有尽有。
运营总监david刘带领着他的团队,连夜奋战,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优先级排序。他们需要快速甄别出哪些是真正有实力、渠道匹配的优质合作伙伴,哪些订单符合品牌初期的产能和定价策略。
“苏总监,连卡佛发来了首批订单,希望预定‘冰裂纹’长裙和那套皮革交领套装,数量可观!”
“巴黎的colette(概念店) 来了询价,他们对‘涅盘’礼服和几件主打款非常感兴趣,询问能否尽快提供样衣!”
“东京伊势丹的采购总监亲自发来邮件,希望能约时间进行视频会议,探讨在日本市场的深入合作!”
一个个在时尚零售界如雷贯耳的名字,此刻都出现在了订单列表上。这些不仅仅是订单,更是市场对“Su”品牌价值最直接的投票。
甚至一些之前对“Su”持观望态度的国内顶级商场,也纷纷抛来了橄榄枝, 主动提出可以提供最好的铺位和最优渥的合作条件,希望“Su”能入驻。
面对这纷至沓来的商业机遇,苏晚展现出了超越设计师身份的、作为品牌主理人的冷静与决断力。
她没有因为订单汹涌而盲目乐观,也没有被那些国际顶级买手店的名头冲昏头脑。她与david、Emma以及“风华国际”的代表召开了紧急战略会议。
“产能是我们的第一个瓶颈。”苏晚一针见血地指出,“‘织梦’系列的很多工艺非常复杂,无法快速大规模量产。我们必须严格控制首批订单的数量,确保交付品质,宁缺毋滥。”
她认可了david提出的建议:“优先满足那些与品牌调性高度契合、具有标杆意义的顶级买手店和百货,比如连卡佛、colette。他们的订单量可能不是最大的,但其渠道影响力和客户群体,对品牌形象的提升至关重要。”
对于区域代理的请求,苏晚的态度更为谨慎:“品牌初期,我们需要牢牢掌控形象和定价权。代理权暂时不放,全部采用直营或直接与买手店合作的方式。”
她也注意到了订单集中在几件秀场主打款上。“告诉我们的团队,立刻着手准备‘织梦’系列的延伸款和商业款设计,”她对设计团队下达指令,“在保持核心设计语言的前提下,推出一些更实穿、价格门槛稍低的款式,满足更广阔市场的需求。”
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品牌的长远发展。苏晚不再仅仅思考一件衣服美不美,她需要权衡设计、生产、成本、渠道、市场定位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她的统筹下,整个工作室高效运转起来。设计团队开始加班加点画延伸款的草图;版房与供应链团队紧急对接,评估工艺难度和成本;商务团队则有条不紊地回复着重要邮件,安排着后续的合同谈判……
当第一份与连卡佛的正式采购合同被打印出来,放在苏晚面前时,她拿起笔,在乙方签名处,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完成了一次关键的蜕变。
她不再仅仅是那个在绘图板前追逐灵感的设计师苏晚。
她是需要为整个品牌负责,为团队生计负责,为市场表现负责的品牌主理人苏晚。
商业上的开门红,并没有让她迷失,反而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知道,订单只是开始,如何将这一时的热度,转化为品牌持续的生命力,将是接下来更严峻的挑战。
但看着办公室里忙碌而充满干劲的团队,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代表着认可与期待的订单信息,苏晚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与笃定。
“Su”这艘刚刚启航的船,已经成功地经受住了第一波风浪的考验,并且,正朝着更广阔的海洋,坚定地驶去。而她,作为船长,已经准备好了迎接前方的一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顾先生,请牵好我的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