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23 章:舟赴泉州?工事初成?敌踪渐显
正德十八年(1523 年)?十一月二十三
辰时的通州码头,雾气尚未散尽,蒸汽船 “飞帆号” 已整装待发。船身两侧的火炮擦拭得锃亮,甲板上堆放着新造的 10 连发步枪、神威榴弹炮,还有陆砚昭特意带来的铁丝网样品 —— 半尺见方的网格,手指粗的熟铁拧成交叉节点,透着结实耐用。
陆砚昭身着玄色劲装,最后检查了一遍物资清单,对前来送行的副手叮嘱:“我走后,工坊按每日五十丈的进度生产铁丝网,优先发往泉州;无线电装置若有新改进,立刻用快船送过去。” 副手躬身应道:“国公放心!属下定按您的吩咐,确保物资供应不中断。”
朱厚照也亲自前来送行,递过一封密封的圣旨:“这是朕给泉州文武官员的旨意,让他们全力配合你。切记,既要建好工事,也要保重自身,大明海疆还需要你。” 陆砚昭双手接过圣旨,躬身谢恩:“臣定不负陛下信任,守住泉州港,守住通讯塔!”
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飞帆号” 缓缓驶离码头,顺着运河向泉州方向进发。陆砚昭站在船首,望着两岸飞速后退的景色,手中摩挲着铁丝网样品 —— 三日后抵达泉州,他要尽快教会工匠们编织方法,确保正月十五前完工。
与此同时,泉州港的通讯塔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景象。萧策带着士兵与民防队队员,正按陆砚昭信中要求的 “环形战壕” 标记,挥舞着锄头挖掘 —— 战壕宽两尺、深三尺,底部铺着碎石,防止积水。工部派来的五十名工匠则在一旁指导,纠正士兵们的挖掘角度:“战壕壁要倾斜,这样炮弹落进来也不容易反弹,还能方便士兵进出。”
赵小匠则带着泉州工坊分院的工匠,围着陆砚昭留下的铁丝网样品研究。一名老工匠试着用熟铁模仿编织,手指被铁丝磨得发红,却仍兴致勃勃:“这法子看着简单,编起来却要巧劲,交叉处得拧三圈才够结实。” 赵小匠点头,让人取出备好的铁丝与木桩:“先编十丈试试,固定在战壕外侧,看看能不能挡住冲过来的人。”
正忙碌着,负责无线电的士兵跑过来:“统领!院长!京城来电,陆国公已乘‘飞帆号’启程,三日后抵达泉州!” 萧策与赵小匠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 —— 有陆砚昭亲自指导,工事建设定能更快推进。萧策下令:“加快进度!争取在国公到之前,把环形战壕挖完,再编出二十丈铁丝网!” 众人齐声应和,手中的工具挥舞得更起劲了。
与此同时在宁波港上,林墨正指挥两千名支援兵力登船。士兵们肩背 10 连发步枪,腰间别着枪刺,整齐列队走上 “靖海号” 战船 —— 这是陆砚昭通过无线电批准的支援,要求他们五日内抵达泉州,协助布防。
“都检查好武器!到了泉州后,听萧统领调度,不可擅自行动!” 林墨高声叮嘱,手中拿着陆砚昭发来的密信 —— 信中详细标注了泉州港的防御部署,要求支援兵力负责东侧海域的巡逻,防止倭寇从侧面突袭。一名校尉上前问道:“统领,咱们走后,宁波港的防务怎么办?” 林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藏锋队会留下五百人,再加上民防队,足够守住宁波港。咱们先去泉州,帮国公打赢这一仗!”
随着战船启航,林墨让人用无线电向泉州与京城汇报:“宁波两千支援兵力已启程,预计五日后抵达泉州。林墨。” 电波穿过海面,同时传到萧策与陆砚昭手中 —— 萧策立刻在防御图上标注出东侧巡逻路线,陆砚昭则在 “飞帆号” 上盘算着兵力分配,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十一月二十六
辰时的泉州港,阳光明媚,“飞帆号” 缓缓停靠码头。陆砚昭刚走下船,萧策与赵小匠就迎了上来,身后跟着泉州的文武官员与工匠代表。“国公!您可算来了!” 赵小匠拿着编好的铁丝网样品,语气急切,“这东西我们编了五十丈,可总觉得哪里不对,您给看看?”
陆砚昭接过样品,仔细检查后点头:“不错,交叉处拧得够结实,就是网格可以再缩小半寸,防止倭寇钻过去。” 他指着远处的工地:“战壕挖得怎么样了?” 萧策递上防御图:“环形战壕已挖完,共三百丈,底部铺了碎石,外侧还固定了二十丈铁丝网。工部工匠说,再用十日,就能把三道铁丝网全布好,塔基也能包上钢板。”
陆砚昭满意点头,当即下令:“今日起,我亲自指导铁丝网编织,同时安排士兵进行工事攻防演练 —— 让士兵们熟悉在战壕里射击,用铁丝网阻挡冲锋,再配合火炮,形成立体防御。” 众人应声应道,簇拥着陆砚昭向通讯塔工地走去。
与此同时,在马尼拉海域,佛郎机统领佩德罗正指挥战船集结。二十艘佛郎机战船、十艘倭寇战船已陆续抵达,英法则派来五艘战船,停泊在远处海域,看似观望,实则等待时机窃取技术。佩德罗站在首舰上,看着手中的泉州港地图 —— 这是潜伏间谍此前传回的,标注着通讯塔的位置,却没料到大明已开始修建防御工事。
“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明肯定会放松警惕,到时候我们从南侧突袭,先摧毁通讯塔,再登陆占领泉州港!” 佩德罗对身旁的倭寇头目说,语气满是自信。倭寇头目点头,眼中闪过贪婪:“我们会从东侧牵制,只要能拿下泉州港,抢来的丝绸与瓷器,咱们平分!” 两人哈哈大笑,却没注意到远处一艘伪装成商船的藏锋队小船,正用望远镜观察着他们的动向。
午时?泉州港通讯塔工地,陆砚昭正指挥士兵进行攻防演练。一部分士兵躲在战壕里,用 10 连发步枪向 “进攻方” 射击;另一部分士兵扮演 “敌军”,试图冲破铁丝网,却被网格缠住,成了 “活靶子”。陆砚昭站在高处,高声指导:“战壕里的士兵,要交替射击,别给敌人喘息的机会;铁丝网旁要安排长刀手,防止敌人砍断铁丝!”
演练结束后,陆砚昭让人抬来一门神威榴弹炮,对准远处的模拟靶船 —— 炮弹呼啸而出,精准击中靶船,瞬间将其炸成碎片。“通讯塔启用后,要与炮台、战船实时通讯,一旦发现敌军,三分钟内就要开火!” 陆砚昭对萧策说,“再调两艘‘靖海号’战船,在南侧海域巡逻,配合藏锋队,监控佛郎机的动向。”
正说着,无线电突然响起,士兵破译后汇报:“国公!藏锋队在马尼拉海域发现敌军集结,共三十五艘战船,预计正月初十前向泉州方向进发!” 陆砚昭接过密信,脸色微沉:“比预期的早了五天!萧策,加快铁丝网与钢板的安装;赵小匠,让工坊多造五十枚信号弹,用于战时传递指令!” 两人齐声应道,立刻去安排。
未时的海防指挥部,陆砚昭正与萧策、林墨(已率支援兵力抵达)商议最终防御方案。桌上的无线电不时响起,传来各防线的进度汇报 —— 西侧炮台已更换神威榴弹炮,东侧支援兵力已开始巡逻,工坊每日能编八十丈铁丝网,塔基钢板安装已完成三成。
“正月初十,敌军可能抵达泉州外海,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 陆砚昭指着防御图,“南侧海域由‘靖海号’战船与藏锋队负责,用无线电实时传回敌军动向;西侧炮台与战壕配合,阻挡敌军登陆;东侧支援兵力防止倭寇偷袭;通讯塔安排五十名士兵守卫,配备新造的 10 连发步枪与信号弹,绝不能让敌军靠近。”
林墨补充道:“藏锋队已在泉州港内清剿完所有间谍,还在周边村庄安排了民防队岗哨,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刻用信号弹通报。” 萧策也点头:“粮草与伤药已备好,足够支撑一个月的战斗。军工总院送来的新武器,也已分发到各部队。”
陆砚昭看着眼前的防御图,心中踏实了些 —— 有坚固的工事、精锐的兵力、先进的武器,还有无线电实时传讯,定能挡住英法与佛郎机、倭寇的进攻。他拿起无线电话筒(虽不能通话,却能通过预设信号快速传递指令),按下发射键,向所有防线发送指令:“正月初十起,进入一级战备,密切监控敌军动向,随时准备战斗!”
十一月三十
亥时的泉州港,通讯塔已披上一层钢板,像披了一层铠甲。周围的环形战壕外侧,三道铁丝网已全部安装完毕,木桩深深插入地下,铁丝上还缠绕着铃铛,一旦有人触碰,就会发出声响。士兵们提着灯笼,在战壕与铁丝网间巡逻,灯光摇曳,映照着他们坚毅的脸庞。
陆砚昭站在通讯塔下,抬头望着顶端的信号装置 —— 再过十日,这座塔就能正式启用,成为大明海防的 “千里眼”。他手中握着《永乐大典》的节选本,上面记录着最新的密语代码,心中清楚:正月十五的战斗,不仅是守护泉州港,更是守护大明海疆的未来。
远处的海面上,传来巡逻战船的汽笛声,与无线电装置 “滴滴” 的信号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宣告 —— 大明已做好准备,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