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天气晴。
某一处由“悲伤(暗)”与“生命(光)”共鸣产生的“概念结点”,散发出一种…深沉的、理解万物终逝却仍怀慈悲的“暖意”。
这些成功的瞬间短暂如朝露,随即溃散,但它们留下的“印记”,却如同最细微的刻痕,留在了“空”之凹坑的边界上。
渐渐地,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极其稀少的成功,“空”之凹坑的内部,不再是绝对的虚无。它被无数这种细微到极致的、中性的“概念编织”的尝试痕迹所充斥,形成了一种…极其稀薄的、无法定义的“雾”。
这“雾”,是可能性之雾。
它笼罩着那两粒最初的痕迹,也弥漫在整个石化星云残骸的内部,甚至…开始极其缓慢地、透过星云残骸与暗耀迪迦手掌接触的缝隙,向外…极其微弱地…弥散。
变化,开始了。
首先感知到这变化的,并非任何观测仪器,而是那些栖息于虚空、以“混乱”与“衰败”为食粮的潜猎者。
它们那粘稠冰冷的意志,如同盲目的触须,依旧不定时地扫过这片区域,搜寻着可能的食粮。以往,它们对这座冰冷的宇宙墓碑毫无兴趣,其内部死寂的、对立的能量残渣如同石头,无法食用。
但这一次,当一股意志扫过时——
嗡…
那股中性的、无法定义的、蕴含着全新可能性的“雾”,极其微弱地接触到了这股混乱意志。
没有冲突,没有排斥。
那虚空潜猎者的意志猛地一滞,仿佛嗅到了某种从未接触过的、无法理解的气息。那气息并非美味的“有序”,也非可口的“混乱”,而是一种…让它们本能感到困惑、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的气息?如同微生物第一次接触到不属于任何已知范畴的化合物。
粘稠的意志如同受惊的毒蛇,猛地缩了回去,带着前所未有的迟疑和警惕,远远绕开了这座突然变得“不同”的墓碑。
外部环境的微妙变化,并未影响内部缓慢的编织。
“空场”的编织仍在继续。那层“可能性之雾”愈发浓郁(尽管依旧稀薄到无法测量)。逐渐地,一些相对稳定的、中性的“概念结构”,开始在雾中凝而不散。
它们不再是丝线或结点,而更像是某种…极其细微的、自我维持的“符号”或“回路”。这些结构复杂而精妙,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动态的平衡。
其中最为稳定的一个结构,是一个不断自我旋转、自我修正的“莫比乌斯环”状的微小符号。它由“毁灭”与“包容”的概念编织而成,象征着终结与接纳的无限循环。这个符号散发出一种…令人心安的死寂与慈悲并存的气息。
另一个结构,则如同一个微小的、不断绽放又收拢的“花苞”,由“希望”与“孤寂”编织而成,象征着在永恒孤独中持守的微小光明。
这些稳定的中性结构,如同种子,开始自发地吸引周围“雾”中的概念丝线,进行更复杂的自我编织。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日记:少年的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