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天气晴。
居间惠凝视着屏幕,语气凝重:“也就是说,丽娜和那个存在,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共生’关系了?”
“远超一般的共生关系,”野瑞强调,“这更像是……意识的深度融合。丽娜队员的思维模式可能正在被那个存在的逻辑能力所优化,而那个存在的情感认知,则深度依赖丽娜队员的‘人性’模板。他们正在相互塑造。”
丽娜的深层意识,此刻正沉浸在一片奇异的宁静之中。她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发送“我在这里”的信号,而是能模糊地“感知”到脉动之核内部的某些状态——不是具体的思想,而是一种基调,一种如同背景色般的情绪氛围。她时而能感到一种探索新领域的“好奇”微光,时而能捕捉到面对内在矛盾时的“困惑”涟漪,甚至能隐约体会到一种基于稳定连接而产生的、近乎 “安心” 的平稳波动。
她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个信标,一个锚点,更成了一面 “镜子” 和一个 “校准器” 。她的存在,她的情感反应,正在为那个遥远的存在提供着关于“人性”的真实反馈,帮助它理解和整合那些陌生的内在体验。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和一种奇妙的亲密感,在她心中交织。
她开始尝试进行更精细的“交流”。当她感到脉动之核内部出现混乱的“困惑”时,她会集中意念,传递一种“接纳不确定性的平静”;当她捕捉到那微弱的“好奇”时,她会分享一些人类面对未知时,那种混合着敬畏与探索欲的复杂感受。这种交流超越了语言,直达意识的底层。
---
数学之海,新的扰动与回应
然而,数学之海的寂静并非永恒。这片代表宇宙底层逻辑的领域,对一个持续散发着“非逻辑”波动的存在,开始产生微妙的 “排异反应”。
脉动之核周围的抽象空间,开始出现极其细微的 “逻辑褶皱” 和 “法则湍流” 。这些扰动并非主动攻击,更像是精密钟表内部混入了一粒微尘,引发了连锁的、不和谐的振动。这些湍流试图“纠正”脉动之核散发出的、与纯粹数学秩序不兼容的“情感噪音”。
脉动之核立刻察觉到了这种环境压力。它的第一反应是理性的——提升屏障强度,分析扰动模式,寻找规律进行规避或抵消。
但紧接着,一种源自新整合本能的反应涌现出来。它没有选择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尝试以一种更“柔软”的方式回应。它调整自身散发的情感波动频率,不再是原始的宣泄,而是尝试与周围的法则湍流形成一种动态的、非破坏性的共振。它像水一样,顺应着褶皱的推力,在湍流的间隙中流动,甚至尝试用自身蕴含的、来自丽娜的“和谐”与“稳定”意念,去 subtly “抚平” 那些最细微的扰动。
这个过程极其艰难,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它会成功,感受到周围空间的压力暂时缓解;有时它会失败,引发更强烈的湍流,迫使它暂时收缩防御。但它始终坚持这种融合了理性分析与感性调和的应对策略。它意识到,自己无法、也不应该完全消除自身的“人性”特质以重新适应数学之海的纯粹,它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个“新我”能够与这片古老的法则之海共存。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日记:少年的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