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龙涎香的青烟在晨光中袅袅升起。朱棣将一份密奏重重摔在御案上,声响在寂静的大殿里格外刺耳。
又一处假消息!皇帝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福建来的奏报,说是在琉球见过建文。结果查证,是个海商为求赏银编造的谎话!
姚广孝垂首立于御案前,轻声道:陛下息怒。建文帝若真在海外,必会留下蛛丝马迹。
朱棣起身踱步,龙袍曳地: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来,朕夜不能寐。每每闭上眼,就仿佛看见他站在海外某处,对着大明虎视眈眈。
马和——如今已被赐姓的郑和——正跪在殿角整理文书。听到这番话,他的手指微微一顿。
陛下,姚广孝忽然道,老僧近日翻阅前朝典籍,发现一件趣事。唐宋时期,海外诸国皆遣使来朝。如今我大明立国数十载,却鲜有外邦来贺。
朱棣停下脚步:说下去。
若陛下能遣使远航,一来可扬大明国威于四海,二来...姚广孝意味深长地顿了顿,也可借机查探建文下落。
殿内陷入沉默。郑和注意到,皇帝的眼神骤然锐利。
三日后,朝会之上。当朱棣提出下西洋的构想时,文官队列中顿时一片哗然。
户部尚书夏原吉率先出列: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北元未平,实在不宜兴此劳民伤财之举!
兵部尚书金忠附和:海上风涛险恶,前朝蒙元七次东征日本,皆因风浪无功而返。还请陛下三思!
郑和站在殿柱的阴影里,默默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他看到武将们跃跃欲试,文官们面有忧色,而姚广孝始终闭目捻珠,仿佛置身事外。
陛下!夏原吉跪地泣谏,一艘宝船所费,可抵十万石粮。若组建船队,恐伤国本啊!
朱棣面色阴沉:朕意已决。此事不必再议。
退朝后,郑和照例在文渊阁整理奏章。他的手掠过那些反对下西洋的奏本,最后停在一本泛黄的《岛夷志略》上。这是前朝航海家汪大渊所着,记载了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
可是对航海感兴趣?
郑和一惊回头,见姚广孝不知何时站在身后。
大师。他连忙行礼。
姚广孝拿起《岛夷志略》,随意翻看:听说你这几个月,一直在搜集航海相关的典籍。
郑和垂首:只是...兴趣所致。
兴趣?姚广孝轻笑,还是感觉到了命运的召唤?
夜深人静时,郑和在值房内展开一幅巨大的海图。这是他凭借记忆,结合多本典籍重新绘制的。图上标注着季风方向、洋流走势,还有各个港口的潮汐时间。
门被轻轻推开,朱棣独自走进来。郑和慌忙要跪,被皇帝抬手制止。
这是你画的?朱棣凝视着海图。
臣惶恐,只是随手...
告诉朕,朱棣的手指划过南海,若从这里出发,最远能到何处?
郑和深吸一口气:据《岭外代答》记载,最远可至天方。那里有座叫麦加的圣城,是所有穆斯林向往的圣地。
朱棣的目光变得深邃:你父亲是?
是。他毕生的心愿,就是去麦加朝圣。
现在,你有机会完成他的夙愿了。朱棣缓缓道,不过,你要去的地方,比麦加更远。
次日,朱棣在武英殿召集群臣,正式宣布要组建下西洋船队。
朕要挑选一位正使统帅船队。朱棣扫视群臣,此人需通晓兵事,熟悉海事,更要忠心耿耿。
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推举水师将领王景弘,有人建议派文官陈诚,还有人提议让驸马都尉统领。
郑和安静地立在角落,心跳如鼓。他知道,自己也是人选之一。
这时,姚广孝出列:老僧举荐一人——内官监太监郑和。
满殿哗然。
夏原吉当即反对:宦官出任正使,恐为外邦所笑!
郑和通晓番语,熟读兵书,更难得的是...姚广孝缓缓道,他对航海之事颇有研究。老僧以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问郑和:若遇飓风,当如何?
郑和躬身答道:依《顺风相送》所载,当立即落帆,稳住船舵,顺着风势航行,待风势稍减再调整航向。
若在海上迷失方向?
昼观日影,夜观星象。北极星在北,北斗指东。还可观察海水颜色,探测水深。
若与外邦交战?
先示之以威,再示之以德。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朱棣的嘴角微微上扬:看来,你确实做了不少准备。
三日后,圣旨下达:任命郑和为下西洋正使,统帅船队。
当晚,郑和前去拜访姚广孝。
大师为何举荐学生?
姚广孝正在焚香,青烟缭绕中他的面容有些模糊:因为你明白,这次远航的意义,远不止于寻找一个人。
他转身凝视郑和:陛下要找建文,你要找什么?
郑和沉默良久,轻声道:学生想看看,父亲所说的那些远方,究竟是什么模样。
那就记住,姚广孝递过一本手札,这次远航,不仅是为了陛下,也是为了大明,为了千年后的子孙。你要带去的,不只是大明的威仪,还有和平与友谊。
郑和翻开手札,里面详细记录着海外各国的风俗禁忌,还有一张张精绘的星图。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太监秘史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