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驶离闽江口的第三个清晨,程远在甲板上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蓝色笔记本。封皮上印着细小的“宁波考古所”字样,边角因常年摩挲泛着毛边——这是张瑜的工作笔记,上次在闽江口抢救文物时,她随手放在了检测箱上,竟一直没人发现。程远指尖抚过封面,仿佛还能触到她留下的温度,翻开第一页,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考古不是挖‘宝贝’,是打捞被时光埋住的人,是替他们把没说出口的牵挂,讲给后来人听。”
笔记本里夹着许多细碎的物件:泉州湾采集的刺桐花瓣标本,被透明胶带小心固定着,旁边写着“吴阿福那年看到的刺桐,该是这样红”;宁波港的丝绸残片边角料,用铅笔标注着“胡阿顺姐姐嫁衣的同款纹样,需找绣娘复原”;还有一张福州茶山的照片,背面是张瑜的字迹:“若找到‘福安号’的茶,一定要去源头看看,林阿旺当年运的,是哪片山上的红袍。”程远把笔记本贴在胸口,海风带着海水的咸涩吹过,像是张瑜在轻轻说着未完成的心愿。
“程队,早饭好了。”郑海峰的声音从船舱门口传来,他手里端着两碗热粥,看到程远手里的笔记本,脚步顿了顿,声音放轻了些,“这是张姐的笔记吧?上次在闽江口,我还见她在上面记茶梗的检测数据。”程远点点头,翻开笔记本里夹着的一张便签,上面是一串电话号码,备注着“宁波绣坊王师傅,可复原清代牡丹嫁衣”。“张姐说过,等忙完宁波的发掘,就去请王师傅复原胡阿顺姐姐的嫁衣,”郑海峰在程远身边坐下,喝了口粥,“现在……我们替她去?”
程远看着便签上的号码,指尖微微发颤:“去。不仅要复原嫁衣,还要把张姐记在本子里的事,一件一件都做完。”他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号码,电话接通的瞬间,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哪位?”“您好,我是考古队的程远,想找您复原一件清代的牡丹嫁衣,是张瑜……张瑜推荐我们来的。”提到张瑜的名字,程远的声音还是忍不住发紧。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王师傅叹息的声音:“是小张啊,她上个月还跟我打电话,说有块丝绸残片要带来给我看,怎么……”
“张姐她……在保护文物的时候,出事了。”郑海峰在旁边轻声补充,声音带着哽咽。王师傅又沉默了片刻,语气里满是惋惜:“这孩子,每次来都跟我聊那些海底的故事,说要让那些古人的心意不落空。你们把残片寄过来吧,我免费复原,就当是帮小张了。”挂了电话,程远把便签放回笔记本,在旁边添了一行字:“已联系王师傅,嫁衣复原之事,待后续推进。”
接下来的几天,“探海号”沿着海岸线缓缓航行,按照张瑜笔记本里的记录,一一处理未完成的事。他们先把宁波港的丝绸残片寄给了王师傅,附带了胡阿顺账册里的绣样照片;又联系了福州博物馆,把林阿旺账册里提到的“文宝斋”信息转了过去,请他们帮忙查证这家老字号是否还在;最让程远牵挂的,是笔记本里那张茶山照片——张瑜在旁边写着“‘福安号’的茶,来自武夷山东麓的慧苑坑,需实地采样验证”。
“程队,要不要去趟武夷山?”林新宇操控着无人机,在甲板上盘旋,“张姐既然记了慧苑坑,我们去采点茶样,对比‘福安号’的茶梗,说不定能确认林阿旺当年运的茶,到底来自哪片茶园。”程远看着照片里云雾缭绕的茶山,点了点头:“去。张姐想做的品种溯源,我们得帮她完成。”
两天后,“探海号”在福州靠岸,程远、郑海峰和林珊带着“福安号”的茶梗样本,前往武夷山东麓的慧苑坑。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路边的茶树层层叠叠,嫩绿的芽叶上挂着晨露。当地茶农老陈听说他们是来做考古茶样对比的,热情地领着他们往山里走:“慧苑坑的茶,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清代的时候,这里的茶都是走水路运去福州,再装船赴南洋。”
老陈带着他们来到一片老茶园,茶树树干粗壮,一看就有上百年的树龄:“这是我们家祖传的茶园,清代的时候就有了,老一辈说,当年常有商人来这里收茶,运去海外。”程远拿出“福安号”的茶梗样本,老陈接过看了看,又闻了闻,眼神里满是惊讶:“这茶梗的香气,跟我们这片老茶树的一模一样!你们看,这茶梗的纹路,还有断面的色泽,都是慧苑坑老茶的特征。”
林珊立刻拿出采样工具,采集了老茶树的茶样:“回去跟‘福安号’的茶梗做dNA比对,就能确认是不是同一片茶园的茶了。”程远看着这片茶园,仿佛看到了三百年前的林阿旺,背着茶篓在这里收茶,心里想着“运回去卖了钱,就能给母亲买狐裘,给弟弟买笔墨”。他掏出手机,对着茶园拍了张照片,发给了宁波的王师傅,附言:“林阿旺运的茶,来自这里,张瑜看到了,应该会开心。”
回到“探海号”后,林珊立刻投入到茶样的比对工作中。三天后,她拿着检测报告跑到甲板上,声音带着兴奋:“程队!比对结果出来了!‘福安号’的茶梗,跟慧苑坑老茶园的茶样,dNA相似度高达99%!确认了,林阿旺当年运的,就是这片山上的武夷岩茶!”程远接过报告,翻到张瑜的笔记本,在茶山照片旁边写下:“已确认‘福安号’茶源为慧苑坑老茶园,品种溯源完成。”
这天晚上,程远在甲板上坐了很久,手里捧着张瑜的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看。郑海峰走过来,递给他一瓶热牛奶:“程队,张姐要是知道我们做了这么多,肯定很放心。”程远点点头,指着笔记本里的一页,上面写着“需为张瑜立个衣冠冢,在她守护的沉船旁,让她能一直看着那些故事被讲下去”。“我们回闽江口吧,”程远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给张姐立个衣冠冢,把她的笔记本和那半片茶梗,一起放在那里。”
“探海号”再次回到闽江口时,距离张瑜牺牲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考古队在张瑜纪念碑的旁边,挖了一个小坑,程远把张瑜的笔记本、那半片茶梗,还有她生前最爱的浅蓝色冲锋衣碎片,一起放了进去。郑海峰在旁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张瑜之衣冠冢,守此海魂,续此故事”。林新宇操控着无人机,在衣冠冢上空盘旋,拍下了一张照片——海面泛着金红的光,纪念碑和衣冠冢并肩立着,像是张瑜还在和他们一起,守护着这片海域的故事。
“程队,文物局那边来电,说‘福安号’的文物修复工作已经开始了,问我们要不要去看看。”林珊拿着手机跑过来,脸上带着期待。程远看着衣冠冢,轻声说:“去。张姐肯定想看看,她用生命保护的文物,最后会变成什么样。”
文物局的修复室里,“福安号”的茶箱正被小心翼翼地清理着,茶箱上的“林记”火印经过修复,重新变得清晰;林阿旺的铜制算筹被放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柜里,算珠上的磨损痕迹被仔细标注着“林阿旺记账时常用的算珠”;还有张瑜攥在手里的那半片茶梗,被放在特制的亚克力罩里,旁边放着武夷山慧苑坑的茶样照片,标注着“同源之茶,跨越三百年的相遇”。
修复师李师傅拿着放大镜,正在清理一块丝绸残片,看到程远他们进来,笑着说:“这就是张瑜同志保护的那批文物吧?她牺牲前还跟我视频,说这茶梗一定要好好保存,要做品种溯源,现在你们真的找到了茶源,她要是知道,肯定很高兴。”程远走到玻璃柜前,看着那半片茶梗,仿佛看到张瑜当时攥着它的样子,眼里满是对文物的珍视。
“李师傅,张姐笔记本里还记着,要把‘福安号’的茶展出时,配上林阿旺的账册残页,”郑海峰在旁边补充,“让观众知道,这茶背后,是一个儿子对母亲、对弟弟的牵挂。”李师傅点点头:“我们已经在准备了,到时候会专门设一个‘缘海之人’展区,把吴阿福、胡阿顺、林阿旺的故事,还有张瑜同志的事迹,都放在一起展出,让大家知道,保护文物,就是保护这些不应该被忘记的心意。”
离开修复室时,程远收到了王师傅的消息,附带了一张牡丹嫁衣的半成品照片——红色的绸缎上,牡丹纹样已经绣了一半,金线在阳光下闪着光。“王师傅说,再过一个月就能完工,到时候会寄去宁波博物馆,和胡阿顺的账册、绣样一起展出。”程远把照片给郑海峰和林珊看,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张姐的心愿,又完成了一件。”
接下来的几个月,考古队按照张瑜的笔记本,继续着未完成的工作。他们去了泉州海交馆,把吴阿福的药方交给了中医馆的老医师,请他复原当年的止咳药方,展出时配上“吴阿福对母亲的牵挂”的解说;去了厦门港,把郑明远的账册残页交给了档案馆,补充了清代厦门港贸易的史料;还去了月港,找到了林茂家书里提到的“林家老宅”,协助当地文物局对老宅进行了修缮,作为“月港海贸文化展”的一部分。
每完成一件事,程远都会在张瑜的笔记本上写下记录,从“泉州药方复原完成”到“厦门账册归档”,再到“月港老宅修缮完工”,笔记本里的空白页越来越少,那些曾经被时光埋住的故事,也渐渐被更多人知道。有一次,程远在宁波博物馆参加“缘海之人”特展的开幕式,看到展厅里挤满了观众,孩子们围着胡阿顺姐姐的嫁衣,听讲解员讲着海底的故事;老人们站在林阿旺的茶箱前,轻声讨论着当年的贸易盛况;还有年轻人在张瑜的事迹展柜前,认真地读着她的工作笔记,眼里满是敬佩。
程远站在展厅的角落,看着这一切,手里握着张瑜的笔记本,仿佛听到她在耳边说:“程队,你看,我们做到了,那些人的故事,真的有人在听。”海风从展厅的窗户吹进来,带着远处海水的气息,程远知道,张瑜从未离开,她变成了海风,变成了海浪,变成了展厅里那些文物的温度,一直陪着他们,继续打捞着海底的故事。
“程队,下一站去哪?”郑海峰走到程远身边,手里拿着一本新的史料,“张姐的笔记本里还记着,广州港有清代的瓷器商船遗址,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缘海之人’的故事。”程远翻开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上面是张瑜的字迹:“考古没有终点,只要还有一个故事没被发现,我们就该继续走下去。”他抬头看向展厅外的天空,阳光正好,海风吹拂,像是在指引着新的方向。
“去广州。”程远的声音坚定而温柔,“带着张姐的心愿,带着这些‘缘海之人’的故事,我们继续走。”郑海峰点点头,把史料递给程远,两人一起走出展厅,朝着“探海号”的方向走去。船帆在阳光下展开,像是一双翅膀,载着他们,载着那些被打捞起来的故事,驶向更远的海域,驶向更多未被发现的时光深处。
程远知道,只要他们还在走,张瑜的心愿就不会结束,那些“缘海之人”的故事就不会被忘记。而他会一直带着张瑜的笔记本,带着她的信念,把每一个藏在海底的牵挂,都讲给这个世界听,直到每一片海水,都记得那些曾经为了生活、为了家人而扬帆远航的人,直到每一件文物,都能在阳光下,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永不落幕的故事。
“探海号”再次启航时,程远站在甲板上,把张瑜的笔记本打开,让海风轻轻吹过纸页。笔记本里的那些字迹,那些夹着的碎片,那些未完成的心愿,都变成了前行的力量。远处的海岸线渐渐模糊,新的海域在眼前展开,程远知道,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而这一次,他会带着张瑜的那份,一起走下去,直到永远。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考古浮海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