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泉州港,春潮带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息漫过堤岸。程远站在“清和号”1:1复原模型的甲板上,手里摩挲着一块新出土的船板残件——这是上个月在泉州湾深海发现的“长宁号”沉船遗物,船板上“永乐十二年,福建造”的刻字,与《明成祖实录》中“命福建造海船十八艘”的记载完美对应。林珊从船舱走出来,手里捧着刚装订好的《郑和下西洋考古全记录》初稿,风掀起书页,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遗址坐标和文物照片。
“陈馆长刚才来电话,”林珊走到程远身边,将书稿递给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想把‘郑和航线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提供所有发掘报告和影像资料,下个月要派专家来考察。”程远接过书稿,指尖划过扉页上“程远、林珊 主编”的字样,眼底泛起笑意:“五年了,从泉州船台到东非聚居地,终于能给这段历史一个完整的交代。对了,宗明和美怿那边怎么样?马林迪港的发掘有新进展吗?”
话音刚落,程远的手机就响了,屏幕上跳出“欧阳宗明”的名字。他按下接听键,欧阳宗明兴奋的声音立刻从听筒里传来:“程队!我们在马林迪港的深海区发现了一艘完整的明代沉船,船体结构和‘清和号’一致,还找到了一块刻着‘长宁’的船牌!根据《郑和出使水程》记载,‘长宁号’是‘清和号’的补给船,永乐十三年随船队前往东非,后来失联了!”
方美怿的声音紧接着传来,带着一丝哽咽:“我们还在船舱里发现了船员的骸骨,旁边放着个青花瓷碗,碗底有‘王’字,会不会和摩加迪沙的王二牛有关?还有这个——”她顿了顿,声音里满是激动,“我们找到一本用桑皮纸写的航海日志,虽然大部分字迹模糊,但能辨认出‘亚丁港’‘木骨都束’‘遇风暴’的字样,这可能是‘长宁号’最后的航行记录!”
程远握紧手机,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保护好现场!我和林珊、海峰立刻动身去马林迪,记住,不要移动任何文物,尤其是航海日志,一定要做好防潮处理!”挂了电话,他转身对林珊说:“‘长宁号’找到了,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郑和船队补给船,要是能解读出航海日志,就能填补‘清和号’永乐十三年后的航行空白,对申遗太重要了!”
郑海峰很快就准备好了设备和物资,三人当天下午就登上了飞往肯尼亚的飞机。飞机穿越红海时,林珊靠在程远肩上,翻看着《郑和出使水程》的复印件:“你看这里,永乐十三年‘清和号’‘长宁号’从亚丁港出发,计划前往木骨都束,然后返回泉州。日志里提到‘长宁号’载有淡水和粮食,要是‘长宁号’失事,‘清和号’的补给肯定会受影响,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清和号’后来推迟了返回时间。”
程远点点头,指尖划过“遇风暴”的批注:“马林迪港附近海域有暗礁,加上印度洋的季风,‘长宁号’很可能是遇到风暴后触礁沉没的。这次的航海日志要是能完整解读,说不定能知道‘清和号’后续的补给情况,甚至能找到更多船员的下落。”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三人终于抵达马林迪港。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早已在码头等候,两人脸上满是疲惫,眼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程队,珊姐,海峰哥!”欧阳宗明迎上来,递过一张水下照片,“这是沉船的俯视图,船体保存得很完整,桅杆虽然断了,但龙骨和肋骨都没受损,我们已经用浮标圈出了遗址范围,还安排了24小时巡逻。”
方美怿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航海日志的高清照片:“我们用光谱仪分析了桑皮纸的成分,确定是明代永乐年间的工艺,现在正在用红外扫描技术还原模糊的字迹。目前能确定的是,日志的主人是‘长宁号’的船长,姓赵,日志里提到‘清和号’在木骨都束补充了象牙和香料,还救了几个当地遇险的渔民,然后两船约定在马林迪港汇合,结果‘长宁号’在途中遇到了强风暴。”
第二天清晨,程远和郑海峰穿上潜水服,潜入沉船遗址。阳光透过海水,在船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郑海峰用水下摄像机仔细拍摄着每一处细节,程远则用手电筒照亮船舱内部——里面散落着陶罐、木桶和渔具,一个青花瓷碗静静地躺在骸骨旁,碗底的“王”字清晰可见。“这个碗的纹饰和摩加迪沙发现的王二牛的碗一致,”程远通过对讲机对水面上的林珊说,“说不定这个船员是王二牛的同乡,甚至是亲戚,他们一起随船队来到东非,却都没能回去。”
回到水面后,林珊拿着水下照片,对众人说:“我联系了国内的体质人类学专家,他们会尽快赶来,通过dNA比对,确定骸骨和王二牛的关系。另外,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也会过来,帮助修复航海日志,争取尽快解读出完整内容。”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沉船周围展开系统性发掘。在“长宁号”的货舱里,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里面还残留着粮食的痕迹,经检测是明代的水稻和小麦,与摩加迪沙稻田遗址的水稻品种一致;在船长室里,找到了一个铜制的罗盘,指针虽然生锈,但依然能辨认出刻度,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明代航海罗盘,对研究郑和船队的导航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发掘工作并不顺利。马林迪港附近的海域暗流涌动,一天下午,欧阳宗明在水下清理航海日志时,突然被一股暗流卷走,氧气罐的管线也被礁石挂断。方美怿在水面上看到后,毫不犹豫地跳进海里,游到欧阳宗明身边,用自己的备用氧气管给他供氧,然后拖着他慢慢游回岸边。
“你吓死我了!”方美怿抱着欧阳宗明,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要是你出事了,我怎么办?我们还没一起看完所有的遗址,还没一起把航海日志解读完……”欧阳宗明虚弱地笑了笑,擦去她脸上的泪水:“我没事,我答应过你,要陪你一起追寻郑和的足迹,怎么会轻易出事?”
程远和林珊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动。这些年,他们看着欧阳宗明和方美怿从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考古学家,也看着他们的爱情在考古工地上生根发芽,经历了危险和挑战,却愈发坚定。
一周后,文物修复团队抵达马林迪港,开始对航海日志进行修复。修复师用特殊的溶液软化桑皮纸,再用显微镜一点点清理上面的污垢,红外扫描技术也逐渐还原出模糊的字迹。当“清和号”“永乐十三年十月”“返回泉州”的字样出现在屏幕上时,整个考古队都沸腾了——这证明“清和号”在“长宁号”失事后,依然完成了航行任务,最终安全返回泉州,填补了之前的历史空白。
“太好了!”程远激动地握住林珊的手,“有了航海日志的记载,‘郑和航线遗址群’的申遗材料就更完整了!我们可以证明,郑和船队不仅抵达了东非,还在遇到意外的情况下,依然完成了和平交流的使命,这正是郑和精神的体现!”
就在考古队准备返回中国时,当地的一家媒体报道了“长宁号”沉船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多当地居民自发来到遗址附近,为遇难的中国船员献上鲜花,一位老人说:“六百年前,你们的祖先带着友谊来到这里;六百年后,你们又来寻找他们的足迹,这份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离开马林迪港那天,程远和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了一块纪念碑,上面用中文和斯瓦希里文写着“中国明代‘长宁号’沉船遗址——中非友谊的永恒见证”。阳光洒在纪念碑上,海风拂过海面,仿佛在诉说着六百年前那段跨越山海的传奇。
回到泉州后,考古队立刻投入到“郑和航线遗址群”申遗材料的整理工作中。程远和林珊负责撰写考古报告,详细记录每个遗址的发掘过程和文物价值;郑海峰则制作了纪录片《“长宁号”的秘密》,通过水下影像和文物展示,讲述“长宁号”的航行故事;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则与体质人类学专家合作,完成了船员骸骨的dNA比对,确定其中一具骸骨与王二牛有亲缘关系,证明他们确实是同乡,一起随船队来到东非。
203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到泉州,考察“郑和航线遗址群”。在“清和号”复原模型前,程远向专家们介绍了“清和号”的建造过程和航行轨迹,展示了从南京宝船厂、泉州船台、亚丁港仓库、摩加迪沙聚居地到古里国货栈、“长宁号”沉船的所有文物,包括航海日志、铜罗盘、青花瓷碗等。
“这些文物和遗址,完整地还原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程远对专家们说,“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跨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技术,也带回了各国的特产和友谊。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专家们对考古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来自法国的专家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你们的考古发现,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具体,为世界航海文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郑和航线遗址群’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我们会全力支持你们的申遗申请。”
203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当大会主席宣布“郑和航线遗址群”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程远、林珊、郑海峰、欧阳宗明和方美怿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刻,他们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申遗成功后,“郑和下西洋考古博物馆”成为了全球知名的文化地标,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程远和林珊经常在博物馆里为游客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郑海峰则继续拍摄考古纪录片,将更多的遗址和故事呈现给观众;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则成立了“郑和航线青少年考古教育基地”,带领孩子们走进考古工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2035年的一天,程远和林珊坐在泉州湾的海边,看着远处的“清和号”复原模型。林珊靠在程远肩上,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郑和下西洋考古全记录》,封面上印着“修订版”的字样。“时间过得真快,”林珊轻声说,“我们已经在一起二十年了,从第一次在泉州滩涂发掘,到现在申遗成功,好像就在昨天一样。”
程远握住她的手,笑着说:“是啊,二十年了,我们发掘了这么多遗址,还原了这么多故事,但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你看,宗明和美怿已经在准备‘郑和航线东南亚段’的考古计划了,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旅程。”
远处,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一群孩子在海边采集贝壳,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海面上。方美怿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青花瓷残片,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明代瓷器的特点,欧阳宗明则在一旁用画板记录着这美好的瞬间。
程远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他们的考古事业,也会有更多的人传承下去。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程远”“林珊”“欧阳宗明”“方美怿”,沿着郑和的航线,追寻着历史的足迹,守护着文明的遗产,让和平与友谊的种子,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夕阳西下,余晖将海面染成金红色,“清和号”的复原模型在夕阳中熠熠生辉,仿佛一艘真正的宝船,正扬帆起航,驶向更遥远的未来。而程远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考古的道路上前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中国海洋文明的新篇章。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考古浮海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