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首页 >> 考古浮海记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牡丹与蔷薇锦衣卫招狱小卒,开局捆绑公主穿越之全能医妃苟在修真世界武神破空托身锋刃里我,装了三年废物,出手人间无敌傲娇魔帝呆萌妃克苏鲁地方志明日方舟之铁与血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129章 蕃商聚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2024年夏,“海探七号”穿越马六甲海峡,停靠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的古港遗址旁。程远站在码头的石阶上,手里捧着一本元代的《南海志》,书中记载的“马六甲为西洋要冲,舟楫往来必泊于此”,与《郑和航海图》中“过龙牙门,抵满剌加(马六甲),用乾戍针”的针路记载形成完美呼应——根据钮仲勋先生的研究,这里不仅是宋元时期南海航线的中转枢纽,更是郑和船队“分腙”前往东非、阿拉伯半岛的关键节点。

“早在宋代,马六甲就已是‘蕃商聚集’的贸易港,”林珊展开一张宋元时期的马六甲港手绘地图,图上标注的“码头”“货栈”“清真寺”等建筑遗迹,与现在的考古发掘区域高度重合,“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写‘满剌加国,自泉州舟行四十余日可到’,这里的‘四十余日’,按宋代‘每日行一更’的航速计算,刚好与《郑和航海图》里‘泉州—马六甲’段的‘四十更’针路一致。我们这次来,就是要找宋元时期的针路碑,看看它如何为郑和船队的‘分腙’航线提供地理参考。”

郑海峰的考古队在古港遗址的货栈区,发现了一块半埋在土里的青石碑。石碑表面布满苔藓,边缘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经过清理,几行模糊的文字渐渐显露——“至元二十九年,泉州商船过此,用丁未针十更抵苏门答腊”,旁边还刻着一个简易的罗盘图案,指针指向“丁未”方向(202.5度)。

“是宋元针路碑!”郑海峰激动地大喊,“碳十四检测显示,石碑的年代是1292±5年,属于元代至元年间,比郑和下西洋早了一百多年!这上面记载的‘丁未针十更抵苏门答腊’,与《郑和航海图》里‘马六甲—苏门答腊’段的针路完全一致,证明郑和船队的航线是对宋元航线的直接继承!”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碑旁的泥沙里,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时期陶瓷残片,其中一片青瓷碗底刻着“泉州窑”三个字,另一片白瓷盘上则有阿拉伯文的“吉祥”字样。“这些陶瓷残片证明,宋元时期的泉州商船常在此停靠,与阿拉伯商人进行贸易,”方美怿用光谱仪检测瓷片,“青瓷的胎土成分与泉州宋代官窑完全一致,白瓷则带有波斯陶瓷的工艺特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据。”

在清理针路碑时,当地一位名叫阿卜杜勒的老人带着一本祖传的《航海手记》来到考古队。手记是用阿拉伯文和中文混合书写的,记载了他的祖先——一位元代阿拉伯商人,从波斯湾出发,经马六甲前往泉州的航海经历,其中提到“过满剌加,见石碑刻针路,循之而行,无迷航之虞”。

“这本手记太珍贵了!”程远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手记,“里面记载的‘循石碑针路而行’,证明宋元时期的针路碑不仅为中国商船服务,还为阿拉伯商船提供导航,是当时国际航海的‘公共航标’。而郑和船队来到马六甲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分腙’航线,让马六甲成为连接亚非的航海枢纽。”

阿卜杜勒看着针路碑,眼里满是感慨:“我的祖先曾说,马六甲是‘不同肤色人的家’,现在看到这块石碑,我终于明白,早在几百年前,这里就已经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了。”

离开马六甲,考古队前往印度尼西亚爪哇的三宝垄港——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这里是唐代“广州通海夷道”的重要贸易港,也是郑和船队“抵诃陵(爪哇),用辛西针”的停靠点。程远站在三宝垄的古沉船遗址旁,手里捧着一件唐代的青瓷碗,碗底的“广州窑”款识清晰可见,与《星槎胜览》中“郑和船队抵爪哇,以瓷器易香料”的记载相互印证。

“唐代的爪哇,已是南海贸易的‘香料集散地’,”林珊指着遗址旁的香料作坊遗迹,“贾耽在‘广州通海夷道’里写‘自佛逝(苏门答腊)东水行四、五日,至诃陵国(爪哇),南中洲之最大者’,这里的‘诃陵国’就是现在的爪哇。唐代商船常在此用瓷器、丝绸交换胡椒、檀香等香料,而郑和船队的‘瓷器贸易’,正是对这种传统贸易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郑海峰的声呐设备在三宝垄港外的深海区,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的残骸。沉船的船体虽已腐朽,但货舱里的瓷器依然保存完好——大量的青瓷碗、白瓷盘整齐地堆放在一起,部分瓷器上还残留着香料的痕迹。

“这些瓷器是唐代广州官窑的产品,”方美怿拿起一件青瓷碗,仔细观察它的釉色,“釉色均匀,胎质细腻,和我们在苏门答腊唐代沉船里发现的瓷器完全一致。瓷器上残留的胡椒、檀香成分,证明这艘沉船是在进行‘瓷器—香料’贸易时沉没的,这与郑和船队‘以瓷易货’的贸易方式完全相同。”

欧阳宗明在沉船的船长室里,发现了一本用竹简写的《航海日志》。日志虽已部分腐朽,但仍能辨认出“贞元十三年,从广州出发,载瓷千件,往诃陵易香料,遇风暴沉于此”的字样。“这是唐代船员的贸易记录!”他激动地说,“里面提到的‘载瓷千件,往诃陵易香料’,与《瀛涯胜览》中‘郑和船队抵爪哇,以瓷器百件易胡椒百斤’的记载,在贸易规模和模式上高度相似,证明郑和的贸易航线是对唐代航线的延续。”

在清理沉船时,考古队发现了一具唐代船员的骸骨,骸骨被卡在货舱的瓷器堆中,手里还紧紧攥着一把青铜刀。经过法医检测,骸骨的年龄约35岁,骨骼上有明显的骨折痕迹,推测是在风暴中被瓷器砸伤,最终不幸遇难。

“他应该是这艘沉船的船长,”程远看着骸骨,感慨地说,“在风暴中,他没有放弃货物,而是试图保护这些瓷器,可惜最终没能逃过一劫。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航海者的坚韧与担当,也让我们更加理解,郑和船队的船员们为何能在惊涛骇浪中开辟出非洲针路——他们继承的,不仅是航线,更是先辈们的航海精神。”

当地政府为这位无名船员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唐代航海者之墓”,程远亲自为纪念碑题词:“跨越千年的航海魂,连接古今的贸易情。”

考古队抵达印度南部的奎隆港——根据《岛夷志略》记载,这里是元代“小葛兰国”的都城,也是汪大渊“抵小葛兰,用庚酉针抵东非”的起航点,更是郑和船队“从奎隆,经马累岛,抵摩加迪沙”的重要中转站。程远站在奎隆的古灯塔遗址前,手里捧着一块元代的牵星板,板面上刻着“一尺二寸”的刻度,与郑和船队使用的牵星板形制完全相同。

“早在元代,汪大渊就已用‘牵星术’导航前往东非,”林珊指着《岛夷志略》中“夜观北极星,定方位,用庚酉针行二十一日抵层拔国”的记载,“这里的‘夜观北极星’,就是‘牵星术’的核心——通过测量北极星与海面的角度来确定纬度。而郑和船队在非洲针路中‘用牵星板量北极星高度,定针路方向’,正是对这种技术的继承和完善。”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古灯塔旁的沙丘下,发现了一座元代水手的古墓。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牵星板(共12块,从一寸到一尺二寸不等)、一枚罗盘和一本《牵星口诀》抄本。《牵星口诀》里记载的“北极星七指,抵马累岛;北极星五指,抵摩加迪沙”,与《郑和航海图》中的“牵星数据”完全一致。

“这是元代‘牵星术’的实物证据!”方美怿激动地说,“这套牵星板的刻度精度达到了0.1寸,比宋代的牵星板更加精准。《牵星口诀》里的‘七指’‘五指’,对应现在的纬度约4°N和2°N,与马累岛、摩加迪沙的实际纬度完全吻合,证明郑和船队的‘牵星术’是直接继承自元代的航海技术!”

郑海峰的摄像机在古墓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壁画——画中描绘了元代水手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的场景,旁边还标注着“庚酉针”“壬丙针”等针路方向。“这幅壁画太直观了!”郑海峰兴奋地说,“它生动地展现了元代水手‘昼看针、夜观星’的航海方式,而这正是郑和船队在非洲针路中采用的导航模式。”

印度考古部门得知这一发现后,主动提出与中国考古队联合研究“元代—明代牵星术传承”项目。双方共同举办了“牵星术与非洲针路”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印度、肯尼亚等国的学者,围绕“牵星术如何影响郑和航线”展开深入讨论。

印度考古学家拉吉夫感慨地说:“过去我们只知道郑和船队曾到过印度,但不知道他的航海技术与印度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这次发现的元代牵星板,证明了中印航海技术的交流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存在,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宝贵财富。”

“海探七号”抵达阿拉伯半岛的亚丁港——根据《郑和航海图》记载,这里是“马尔代夫—埃尔—亚丁”针路的终点,也是郑和船队“分腙”前往埃及、波斯湾的重要港口。程远站在亚丁的古港遗址旁,手里捧着一件明代的青花瓷碗,碗底的“永乐年制”款识清晰可见,与《瀛涯胜览》中“郑和船队抵阿丹(亚丁),赐瓷器、丝绸,酋长献乳香、没药”的记载相互印证。

“早在唐代,亚丁就已是‘广州通海夷道’的终点之一,”林珊展开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航线图,图上标注的“自三兰国(东非)正北二十日行,至设国(席赫尔),又十日行至亚丁”,与《郑和航海图》中“东非—亚丁”段的针路基本一致,“唐代商船常在此用瓷器交换乳香、没药,而郑和船队的‘朝贡贸易’,正是在这种传统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在亚丁港的货栈区,发现了大量的明代瓷器残片,其中包括青花瓷、青瓷、白瓷等多种类型,部分瓷片上还刻着“赏赐”二字。“这些瓷器是明代官窑的产品,”方美怿用光谱仪检测瓷片,“青花料是苏麻离青,胎土是景德镇高岭土,与‘清和号’沉船出土的瓷器完全一致。刻有‘赏赐’二字的瓷片,证明它们是郑和船队赏赐给亚丁酋长的礼物,是‘朝贡贸易’的实物证据。”

郑海峰的声呐设备在亚丁港外的深海区,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的残骸。沉船的货舱里,除了大量的瓷器,还有不少乳香、没药的残留,以及几枚阿拉伯银币。“这艘沉船应该是郑和船队的补给船,”郑海峰说,“它的航线与《郑和航海图》中‘亚丁—波斯湾’段的针路一致,证明郑和船队的针路不仅覆盖东非,还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航海网络。”

亚丁博物馆将这些明代瓷器残片与当地出土的阿拉伯文物一同展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说:“这些瓷器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亚丁的历史记忆。它们证明了早在六百年前,亚丁就已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交流的桥梁,而这种交流,一直延续到今天。”

程远在博物馆的演讲中说:“郑和的非洲针路不是孤立的航线,而是连接亚非欧的航海网络。从东非的摩加迪沙到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从印度的奎隆到中国的泉州,这条航线不仅传播了商品,更传播了和平、合作、包容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航海精神。”

“郑和非洲针路与全球航海文明”国际特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展厅内,从汉代的西沙航标石板到明代的亚丁青花瓷,从元代的牵星板到宋代的泉州海图,一件件文物串联起中国南海航线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郑和非洲针路对全球航海文明的深远影响。

联合国秘书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考古人用严谨的工作,还原了一条跨越两千年的航海奇迹。郑和的非洲针路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证明了和平交流、互利共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这对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程远站在展厅的核心区域,向各国代表介绍:“从汉代的‘唯望星宿’到明代的‘罗盘针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展从未中断。郑和的非洲针路,是这种技术传承的巅峰,它不仅连接了亚非大陆,更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今天,我们发掘这些文物,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更是为了传承和平、合作、包容的航海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欧阳宗明和方美怿带着他们五岁的儿子欧阳海禾,站在“清和号”复原模型旁。海禾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版的罗盘,奶声奶气地说:“爸爸,妈妈,我以后也要当考古学家,去找更多的大船故事!”

方美怿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好啊,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去东非,去南海,把爷爷、奶奶没有发掘完的航海故事继续讲下去。”

程远和林珊站在不远处,看着这温馨的一幕,相视而笑。“你看,”林珊靠在程远肩上,“我们的考古事业有了传承,郑和的航海精神也有了新的守护者。这就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意义。”

程远握住她的手,望向展厅外的联合国大厦:“非洲针路的探索还没有结束,未来,我们还要去埃及的艾特伯港,去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去南非的厄加勒斯角,寻找郑和船队向西延伸的更多证据。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辉煌,会被更多人知道,会永远照亮人类文明交流的航程。”

夕阳下,“清和号”复原模型的帆影在联合国总部的玻璃幕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一艘真正的宝船,正沿着两千年的南海航线,再次驶向那片承载着友谊与传奇的海洋。而程远和他的伙伴们,也将继续在考古的道路上前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中国海洋文明的新篇章——这篇章里,有跨越千年的技术传承,有不同文明的和平对话,更有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考古浮海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无上女仙君沙漏逆行岁月生子当如孙仲谋最强保镖假如被清冷美少女盯上择天记航海与征服幸运古神事务所阮门闺战,半江瑟瑟半江红陈二傻的美丽生活罪恶成神霍格沃兹:这个华夏学生不对劲重生娇妻已上线玉宸金章重生之我为书狂原神:逆徒,连师姐也不放过霸魏绑定变美系统,绿茶在位面杀疯了领证当天被悔婚,她带崽改嫁豪门赛尔号之星河战役
经典收藏霸爱囚宠:邪王的神女嫡妃斗罗模拟器:我,霍雨浩,在修仙噬灵玄尊我真的没想当魔王啊冰凰劫上界帝族圣子,这你也敢退婚?领主之我要让人类重新伟大逆神封魔录半糖洪荒:混沌珠,开辟独特证道七破天异火焚神神武霸主我在洪荒等你来剑与修罗的传说风华重回亲爹北凉王,开局求我起兵造反太子:我不渣,只想给美女一个家剑尊邪皇初行荒野
最近更新以身为狱:炼化万物,镇压诸天九阴九阳玄灵异界主宰全家皆大佬,团宠小凤凰撩遍绝色希望城主收徒,我,咸鱼师尊,徒弟皆逆天掌控本源雷灵根,无敌才刚刚开始仙子,需要疏通一下吗?道恒师修仙:从肝熟练度开始证道长生庸梦录剑狱苍穹:杨玄星际来客!玄幻:筑基?不,是诡虫在开饭废柴女婿竟是绝世神医收徒万倍返还师傅我超厉害逆世灵幻天尊我在异世界当健身教练修仙吗?社死那种从一人开始闯荡诸天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