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的背光屏发出冷冽的蓝光,上面用红色虚线标注着近三年该海域的 7 处船舶失踪点,均集中在大陆坡(水深 200-2000 米)与深海盆(水深 2000-6000 米)的交界处。
其中 2021 年失联的 “粤远渔 189” 号最为离奇:
当时该船正满载 300 吨渔获返航,船上 12 名船员与外界失联前,仅通过甚高频电台发送过一条 3 秒的模糊信号,经专业机构还原,内容是:“水下面有光,在跟着船”。
搜救队在 10 天后找到一块长 1.2 米的船舷碎片,碎片上布满密集的凹痕(直径 1-2 厘米,深度 0.3 厘米),像是被某种带有柔性吸盘的生物连续按压,且碎片表面没有任何爆炸或碰撞痕迹 ——
排除了触礁或被攻击的可能。更诡异的是,实验室检测发现碎片材质(船用低碳钢)的金属结晶度发生异常变化:
从正常的 85% 降到 60%,像是被某种未知能量 “软化” 过,但没有任何高温或化学腐蚀的痕迹。
“这种变化超出了现有材料科学的解释范围,” 检测专家王教授说,“除非是在低温等离子体环境下,才可能出现类似的结晶度改变,但深海里怎么会有等离子体?”
路屿则在舰尾临时改造的 “移动深渊实验室” 里忙碌 —— 这间原本的物资舱,经过 45 天的专项改造,已成为一个高精度的科研空间。
舱内加装了三层液压式防震支架(含 6 个减震器,能抵消频率 0.5-10hz 的船体震动,这是深海航行中最常见的震动频率)
与高精度恒温系统(采用 pId 温控技术,温度稳定在 25c±0.5c,湿度 ±3%,误差远低于普通实验室的标准),被铝合金隔板隔成两个独立区域,避免相互干扰。
外侧是数据监测区,地面铺着 2 毫米厚的防静电橡胶垫(防止静电干扰电子设备),四台 EEG-9000 型脑电波分析仪呈 “一” 字形排列;
每台仪器连接着 32 根超细电极线(直径 0.1 毫米,能穿透头发接触头皮,信号传输损耗小于 5%);
旁边的量子磁力计(型号 qm-200,精度 0.001 高斯,可检测微弱的磁场变化)正实时监测周围的磁场波动,数据通过光纤传输至中央服务器,延迟小于 100 毫秒。
EEG-9000 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脑电设备,采样率达 1000hz(每秒可记录 1000 个脑电信号点),能捕捉到神经元放电的微秒级变化;
比第二代设备的敏感度提升 50%。此前在 “嫦娥五号” 月球样本研究中,它曾立下汗马功劳:科研人员面对月球玄武岩样本时,EEG-9000 成功监测到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异常脑电活动 ——
γ 波频率从 30hz 升至 45hz,潜伏期从 200ms 缩短至 150ms,证明人类对未知天体物质存在本能的认知兴奋,这一发现被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上。
内侧是隔离区,四个透明亚克力舱室(高 2.2 米,宽 1.5 米,壁厚 10 毫米,抗压强度达 10 个大气压)各住一名 “接收者”,舱室中央放置着一个边长 1.2 米的铅合金屏蔽箱;
箱体壁厚 12 毫米,外层包裹三层铜网电磁屏蔽层(网孔直径 0.1 毫米,可阻挡低频磁场),内层涂有镍铁合金吸波材料(吸收高频电磁波)。
实验室测试数据显示,它能阻挡 99.9% 的外部电磁干扰:包括高压输电线的 50hz 工频磁场(屏蔽后强度从 - 40dbm 降至 - 120dbm);
手机基站的 2.4Ghz 微波信号(屏蔽后几乎检测不到),甚至能削弱 80% 的 x 射线辐射,是保护内部装置不受干扰的 “金钟罩”。
但此刻,屏蔽箱的观察窗上已能看到微弱的幽蓝荧光在缓慢流动 ——
荧光呈丝状,直径约 0.5 毫米,顺着箱体内部的纹路蜿蜒,像是有生命的溪流在寻找出口,偶尔还会在观察窗上凝聚成直径 1-2 厘米的小光斑;
停留 2-3 秒后又消散,留下淡淡的蓝色痕迹,用纸巾擦拭却无法去除。路屿凑近观察,发现荧光的流动方向与船体的航向一致;
像是在 “跟随” 着什么,他拿出光谱仪检测,显示荧光的主峰波长为 470 纳米 ——
与三个月前渔民描述的蓝绿色光点波长完全吻合。
“装置共鸣指数从 12% 升至 37%,与航向偏差度呈负相关、航速呈正相关!” 路屿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颤音;
他面前的 27 英寸 4K 显示屏上,代表共鸣强度的红色曲线正以每分钟 5% 的速度陡峭上升,曲线下方的数值栏里;
“航向偏差度 - 2°→共鸣指数 + 8%”“航速 12 节→共鸣指数 + 15%” 的实时数据不断刷新,每一个数字都在印证他之前的猜想。
“‘透镜效应’确认了 —— 刚才我们调整航向时,装置的能量波动同步偏移了 17.5 度,和卫星记录的‘黑涡区’信号源方位角完全吻合,我们绝对在靠近它!”
路屿的手指悬在记录板上方,笔尖因用力而微微弯曲,墨水滴在 “共鸣指数变化表” 上,晕开一个小黑点。他突然想起出发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周明教授曾拉着他的手警告:
“小屿,那东西可能不是‘被动响应’外部信号,而是在‘主动追踪’信号源 —— 它就像一个雷达,我们的船是目标,你们要做好它‘醒过来’的准备,一旦共鸣指数超过 50%,立刻撤离,别抱有任何侥幸。”
当时路屿还觉得教授过于谨慎 —— 毕竟在实验室里,装置的共鸣指数从未超过 20%,但此刻看着屏幕上逼近 40% 的指数,他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手心也变得潮湿。
他快速翻阅实验日志,发现之前的实验室环境与深海航行存在关键差异:实验室里没有深海的特殊磁场和低频声波,而这些可能正是触发装置共鸣的 “钥匙”。
“我们还是低估了它的敏感度,” 路屿喃喃自语,“它在深海里,才是真正的‘活跃状态’。”
四名 “接收者” 是经过三个月层层筛选的特殊人员,从 200 余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 —— 筛选标准包括生理指标(脑电波稳定性、听觉 \/ 视觉敏感度);
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注意力集中度)及特殊技能(声纹识别、信号解码等),每人都具备一项与任务高度匹配的 “特殊能力”,堪称 “深海探测的梦之队”。
38 岁的 “龙王” 陈龙:深海声纹的 “活探测器”
陈龙是退役海军特种兵,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18 年,精通深潜救援、声纹识别等技能,因多次在深海任务中化险为夷,被战友们称为 “龙王”。
2019 年 “南海深潜救援” 任务中,他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当时一艘编号 “长城 - 21” 的常规潜艇因推进系统齿轮箱损坏,被困在 3000 米深海,通讯系统完全失效,潜艇内的氧气仅够维持 72 小时。
陈龙搭乘 “深海勇士” 号深潜器下潜救援 —— 当时深海能见度不足 1 米,深潜器的摄像头几乎无法使用,他只能靠潜水服头盔内的通讯器(灵敏度达 - 120dbm)捕捉微弱信号。
在嘈杂的背景噪音(包括深潜器的机械声、海水流动声)中,他精准识别出潜艇核反应堆冷却泵的运转声(频率 15 赫兹,带有周期性的 “嗡嗡” 声);
并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判断距离:“声音每增强 6 分贝,距离就缩短一半,就像用耳朵‘看’路。”
最终,他在 72 小时的救援窗口期内,精准判断出潜艇的位置(误差仅 10 米),成功完成对接,救起 38 名船员。
事后听力测试显示,他对 10-20 赫兹低频声波的敏感度是常人的 4.2 倍,能在 100 分贝的背景噪音中,分辨出深海中不同地质结构(玄武岩反射声纹尖锐,石灰岩反射声纹浑厚)的差异 ——
这种 “超能力” 让他成为此次任务中 “捕捉深海低频信号” 的最佳人选。
26 岁的林晓:地外信号的 “解码者”
林晓是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博士,主攻地外信号解码与电磁干扰抑制,年纪轻轻却已在该领域崭露头角 ——
她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 “FASt 天眼” 射电望远镜的脉冲星数据处理项目,负责从海量电磁干扰中筛选有用信号。
2023 年,FASt 望远镜在观测天鹰座区域时,记录到 1000tb 的海量数据,其中包含大量电磁干扰(如地面雷达、卫星通讯、雷电信号等),传统算法的信号识别效率仅 30%。
林晓研发的 “自适应信号降噪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 cNN-LStm 模型,可自动学习干扰信号的特征并剔除),从这些数据中筛选出 3 次疑似地外信号的窄带脉冲:
频率 1420mhz(与氢原子辐射频率接近,被认为是地外文明可能使用的 “宇宙通用频率”),每次持续 0.5 秒,带宽 10khz,且信号强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虽然后续验证发现,这些信号是星际尘埃与星际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信号,但该算法仍被纳入 FASt 的数据分析系统,将信号识别效率提升 30%,节省了大量人工筛选时间。
林晓的大脑对 “规律信号” 有极强的敏感度 ——
在一次实验室测试中,她仅用 10 分钟,就从随机的白噪音中识别出隐藏的摩尔斯电码(点和划的间隔仅 0.1 秒),这种 “信号捕捉能力” 让她成为解读未知光点信号的关键。
41 岁的周敏:脑电波异常的 “修复师”
周敏是海军总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拥有 15 年临床经验,擅长脑电波异常干预与神经修复,尤其在处理 “不明原因脑电紊乱” 病例上有独到之处。
2022 年,她曾接诊过一名因接触不明深海物体而出现脑电紊乱的潜水员,这一病例让她与此次任务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潜水员李师傅(“深潜 - 03” 号潜水员)从 2000 米深海打捞起一个黑色多面体(表面有六边形纹路,与此次任务中的装置高度相似),接触后不到 24 小时,就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
周敏通过 EEG 检测发现,李师傅的脑电波出现严重异常:代表深度睡眠的 δ 波(正常频率 0.5-4hz)几乎消失;
代表兴奋状态的 β 波(正常频率 13-30hz)异常活跃至 45hz,且脑电波同步率高达 70%—— 这种状态若持续超过 72 小时,可能导致神经元坏死。
周敏创新采用 “经颅磁刺激(rtmS)+ 药物干预” 的联合疗法:通过调整磁刺激频率(10hz,可抑制异常 β 波),每次刺激 20 分钟,每日 2 次,同时配合镇静药物(如丙戊酸钠)稳定神经活动。
历时两周,李师傅的脑电波逐渐恢复正常,β 波降至 30hz,δ 波重新出现。此次任务中,周敏不仅要作为 “接收者” 参与共鸣;
还负责监测其他三人的脑电状态,她随身携带的便携式经颅磁刺激仪(型号 rtmS-500,重量仅 3 公斤,可电池供电),是应对脑电紊乱的 “应急武器”。
52 岁的赵凯:深海声纹的 “图谱师”
赵凯是国家海洋局深海声纹研究专家,有 20 年深海声纹图谱绘制经验,曾主导 “南海深海声纹数据库” 的建设项目 ——
该数据库收录了南海及周边海域 86 种鲸类、32 种海底地质活动(如火山喷发、热泉口)的 1200 组声纹数据,是我国深海声纹研究的重要基础。
2018 年,赵凯在南海北部大陆坡进行声纹探测时,遭遇了至今无法解释的现象:
当时探测船 “科学三号” 的 Em122 型多波束声纳(分辨率 10 米,探测深度 6000 米)在 2000 米深海捕捉到一种频率 17.3 赫兹的低频声纹;
持续时间 15 分钟,声纹图谱呈完美的 “正弦曲线”,无任何谐波干扰,与已知的鲸类声纹完全不同 ——
蓝鲸的声纹频率 15-20hz,但带有呼吸间歇的 “断点”;抹香鲸的声纹 20-40hz,呈 “脉冲式”,而这种声纹是连续的、均匀的,像是机械发出的。
赵凯带领团队对比全球鲸类声纹库,甚至排查了深海火山(声纹频率 5-10hz,带有爆发性)、热泉口(声纹频率 10-15hz,有气泡破裂的杂音)的自然声纹,均未发现匹配项。
他还将声纹数据发送给国际深海声纹研究协会,邀请 12 位专家共同分析,结果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声纹类型,可能来自未被发现的海洋生物,或非自然来源。”
这份 “17.3 赫兹声纹档案”,成为此次任务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让赵凯成为识别深海异常声纹的不二人选。
此刻,四名 “接收者” 坐在隔离舱的人体工学椅上(椅面采用记忆棉材质,可减少长时间坐姿的疲劳),手腕与额头贴着银色的监测电极;
(电极直径 8 毫米,表面涂有医用导电凝胶,阻抗小于 5kΩ,能实时传输脑电信号),电极线通过屏蔽线缆连接到外侧的 EEG-9000 仪器,数据实时显示在中央屏幕上。
周敏率先按下舱内的通话键,声音带着轻微的颤抖 ——
这是她第一次在深海环境中参与共鸣实验,与实验室的可控环境完全不同。
“那种‘召唤感’不再是模糊的嗡鸣了,现在能清晰感觉到有规律的波动 ——
每 12 秒一次,像潮汐但更锐利,像是某种结构在‘呼吸’,我的太阳穴在跟着跳,EEG 显示我的 θ 波(6-8hz,与潜意识活动相关)和这个波动频率完全同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