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协力
腊月二十六,岁末的寒风卷着细碎的冰晶,呼啸着掠过燕山余脉,扑向京师西北郊外的旷野。天地间一片苍茫肃杀,呵气成霜。然而,就在这片被严寒冻结的土地上,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宏大工程,正伴随着初升的、苍白无力的冬日,拉开了它艰难而辉煌的序幕。
地点选在了西山脚下、永定河畔的一片开阔地。这里,早已不是往日的荒芜景象。无数顶临时搭起的窝棚和帐篷如同雨后蘑菇般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工棚区。袅袅炊烟从各处升起,与凛冽的寒风搏斗着,带来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超过三万名的民夫、工匠、以及部分配属工地的退伍军士,如同忙碌的蚁群,在这片工地上汇聚、涌动。
工地中央,已经用黄土和碎石初步垫起了一条宽达三丈(约10米)的绵长路基雏形,如同一条巨龙的脊梁,顽强地向着东北方向延伸,直至消失在远方的丘陵之后。这便是大明京沈铁路实验段的起点。路基两侧,旌旗招展,除了象征皇权的龙旗,还有工部的飞熊旗、兵部的獬豸旗,以及新成立的“帝国铁路督办衙门”的独特旗帜——一面绣着交错铁轨和车轮图案的玄色旗帜。
吉时将至,工地南端临时搭建起一座丈许高的木质祭台。祭台四周,肃立着顶盔贯甲、手持新式燧发枪的京营士兵,枪刺在晦暗的天光下闪烁着寒芒,肃杀之气驱散了严寒带来的些许萎靡。
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未身着繁复的冕服,而是穿了一身利落的玄色箭袖棉袍,外罩一件紫貂皮大氅,在一众重臣的簇拥下,登上了祭台。与他同行的,有内阁首辅徐光启、兵部尚书孙元化、户部尚书李邦华、工部尚书(可虚构一名实干官员,如南居益或类似角色,暂称“南居益”),以及皇家格物院院长宋应星。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与难以抑制的激动,他们的目光扫过下方望不到尽头的人海和那条初具形态的路基,都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正在酝酿的巨大能量。
祭台之上,早已摆好了三牲祭品,香烛缭绕。但与传统祭天仪式不同,祭品旁还摆放着几件特殊的物件:一段精心制作的木质轨道模型、一个缩小版的铸铁车轮、一把崭新的铁锹、以及一卷摊开的工程设计图。这无声地宣告着,此次祭祀,不仅告慰天地先祖,更是向一项前所未有的伟业致敬。
在礼官悠长的唱赞声中,崇祯亲自拈香,对天三揖。他没有诵读冗长的祭文,而是转过身,面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那条寄托着帝国未来的“钢铁动脉”,声音清越,穿透寒风,清晰地传入前排许多人的耳中:
“朕,今日于此,非独为祭告皇天后土!”他的开场白便与众不同,“更是要昭告天下臣工,告慰我大明列祖列宗!自今日起,朕与尔等,将共同开创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修筑京沈铁路!”
人群中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无数双原本带着敬畏和茫然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聚焦在祭台上那个年轻而坚定的身影上。
“此路之成,非为朕一人之私欲,乃为强我大明,福泽万民!”崇祯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金石之音,“此路通,则辽东之粮秣军械,旬日可达京师;北疆之皮毛矿产,可源源输入关内;关内之布匹盐茶,可惠及边塞军民!此路通,则政令传达,朝发夕至;商旅往来,畅通无阻;兵员调遣,迅如雷霆!此乃国之血脉,民之命脉!”
他拿起那把铁锹,高高举起:“今日筑路,不用金银堆砌,而用尔等之汗水与毅力!朝廷不会亏待任何一位出力之人!凡参与筑路之民夫,每日除饱食外,另给工钱三十文!若有伤残,太医院免费诊治,朝廷抚恤!若有功绩卓着者,朕不吝赏赐,甚至可授勋衔!”
“三十文!”台下顿时爆发出更大的惊呼声和议论声。在这个年月,三十文钱足以让一个壮劳力养活数口之家一日,更何况还管饱饭!对于许多因小冰河期天灾而流离失所、或农闲时无活可干的贫苦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恩典和希望。人群的积极性瞬间被点燃,眼中充满了渴望与干劲。
“然,”崇祯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筑路艰辛,尤在寒冬!朕要求尔等,严守规程,爱惜物料,确保质量!每一寸路基,都要夯得坚实!每一根枕木,都要铺设平整!格物院的工程师会指导你们,工部的官吏会监督你们!朕要的,是一条能用上百年的坚固之路,而非敷衍了事的豆腐渣工程!若有偷工减料、懈怠误工者,严惩不贷!”
恩威并施,条理清晰。台下渐渐安静下来,人们望着皇帝,眼神中除了感激,更多了一份责任。
祭祀仪式简化而庄重地完成后,崇祯走下祭台,在徐光启、宋应星等人的陪同下,亲自来到路基起点。工部尚书南居益和几名格物院派出的“铁路工程师”(实为精通数学、测量的学者和匠人)早已等候在此,铺开了详细的施工图纸。
“陛下请看,”南居益指着图纸解释道,“此实验段自京师西山起,至通州潞河码头止,全长约四十里。地势相对平缓,可先行积累经验。轨道采用硬木为枕,上铺熟铁条为轨,轨距定为四尺八寸半(约1.435米标准轨),以利未来统一标准。目前先以骡马牵引车厢,待蒸汽机车成熟后再行更换。”
宋应星补充道:“陛下,格物院已根据您提供的力学原理,改进了道钉和鱼尾板(连接铁轨的部件)的固定方式,并设计了专用的夯土工具和水平测量仪。目前最大难题,一在永定河桥梁的架设,需待开春冰融后动工;二在寒冬施工,混凝土(水泥)凝固缓慢,且易受冻损,需搭建保温棚,并尝试添加防冻剂(如盐卤,效果有限但可一试)。”
崇祯仔细听着,不时发问:“枕木的防腐处理如何?铁轨的耐磨性测试可有结果?骡马牵引的编组和调度方案是否完备?”
得到一一答复后,他点了点头,对南居益和宋应星道:“万事开头难。不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质量第一。尤其是桥梁和涵洞,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所需物料、银钱,李爱卿会优先保障。若有技术难题,格物院要集中力量攻关。”
“臣等遵旨!”南居益和宋应星齐声应道。
就在这时,一阵嘹亮的号子声从不远处响起。崇祯抬眼望去,只见一支由数百名精壮民夫组成的队伍,喊着整齐的号子,扛着巨大的石夯,开始对一段新铺设的路基进行夯实。号子声粗犷有力,节奏鲜明,与石夯砸落地面的沉闷声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原始而磅礴的力量感。更有数十辆由骡马牵引的、装有简易转向架的平板车,满载着碎石和枕木,在初步平整的施工便道上缓缓前行,工部的吏员拿着图纸和尺规,在一旁大声指挥着。
崇祯信步走了过去,不顾地上的泥泞,俯身仔细查看已经铺设好的一段木质轨道,甚至用手摸了摸铁轨的平整度。他的举动让周围的官员和工匠们都感到既惊讶又振奋。皇帝亲临工地,不摆架子,关心细节,这无疑是对这项工程最大的重视和鼓励。
“乡亲们辛苦了!”崇祯直起身,对附近正在忙碌的民夫们高声说道,“这铁轨之下,铺筑的不仅是砂石黄土,更是我大明的千秋基业!今日尔等在此流汗,来日,你们的子孙后代,必将受益于此路带来的便利与富足!历史,会记住你们今日的付出!”
朴实的话语,却蕴含着巨大的感染力。民夫们虽然未必完全理解铁路的长远意义,但皇帝亲口肯定他们的劳作,并许以厚酬和未来的福祉,足以让他们热血沸腾,干劲倍增。
“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知是谁先喊了出来,顿时,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工地,连呼啸的寒风似乎都被这炽热的人气所驱散。
望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崇祯心潮澎湃。他深知,这条铁路的意义,远不止于交通运输的改善。它是一次国家级工程能力的极限测试,是近代化工业体系的萌芽,是凝聚民心、展示国力的象征!它将彻底改变帝国的空间概念和时间效率,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扩张和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低声对身旁的徐光启和宋应星说道,“今日之始,虽如婴孩学步,然假以时日,这铁轨必将如血脉般,延伸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直至日月所照,皆为明土!”
开工的号角,如同一声春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炸响。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未知的艰难险阻,但一个属于钢铁与蒸汽的时代,已然在万千劳动者的号子声与汗水中,露出了它最初的、却无比坚定的曙光。
(本章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在造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