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研发如同吞金巨兽,内帑拨付的二十万两白银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王小伟虽得圣眷,也深知坐吃山空的道理,更不愿在军费上始终受制于户部那帮官僚。开辟独立财源,势在必行。
他将目光投向了民生领域。第一个目标,他选择了肥皂。这东西制造相对简单,原料易得(动物油脂、碱),去污能力强,市场需求巨大,且利润丰厚。
他没有动用军工体系的人,而是在京郊悄然买下一个小庄园,挂名在一名忠心老仆名下,作为第一个“实验工坊”。他从流民中招募了些手脚麻利、背景干净的人,亲自培训。
制造过程对于现代人而言并不复杂:收集动物油脂(屠户处廉价收购),与草木灰水(提供碱)共热皂化,加入盐进行盐析,取出皂基,倒入模具冷却成型。关键在于温度和比例的控制。
最初的几次尝试失败了,要么皂化不完全,要么过于软烂。王小伟凭借化学知识微调配方和工艺,很快,第一批成型的黄色肥皂块诞生了。去污效果远超当时使用的皂角或澡豆,令参与制作的仆役都惊叹不已。
产品有了,如何销售?直接摆摊叫卖,不符合其“高利润奢侈品”的定位。王小伟深谙营销之道。
他精心挑选了一批成色最好、加入了少量香料(廉价桂花油)的肥皂,用特制的精美木盒包装,盒上烙着“皇室内府监制”的印记(他通过王承恩走了点门路,暂时借用名头)。然后,以“贡品”的名义,首先送入宫中,孝敬周皇后和几位得宠的妃嫔。
效果立竿见影。后宫女子哪见过如此好用、还带着淡淡香气的洁物?尤其是用于沐浴洗手后,肌肤光滑不紧绷,远比胰子(古代另一种清洁品)好用。瞬间就在深宫后院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周皇后甚喜,甚至在一次非正式场合向崇祯夸赞了几句。崇祯正对王小伟军工进展缓慢略有微词(尽管才过去几个月),闻听此事,顿觉王小伟心思灵巧,总能另辟蹊径,心中那点不快也散了,反而好奇地问:“此物确是王爱卿所制?倒是个妙人。”
宫内风潮很快传到宫外。京城权贵之家纷纷打听,何处能买到这“宫内流出”的神奇香皂。
时机成熟。王小伟立刻在京城最繁华的棋盘街,盘下一家店铺,取名“玉洁斋”,毫不避讳地打出“宫内同款”、“御用洁净”的招牌(打了擦边球)。店铺装修雅致,伙计经过培训,服务周到。
开业当天,并未大肆宣传,但闻风而来的贵妇家仆几乎踏破门槛。当看到那精美的包装和确实非凡的洁效后,尽管价格高昂(一块肥皂售价一两银子,几乎是普通家庭数月开销),依然被抢购一空。
玉洁斋一夜爆红,日进斗金。王小伟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只是开始。他立刻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更规范的作坊,同时开始产品细分:加入不同香料和颜色的“香皂”针对高端市场,不加香料的普通肥皂则逐步降价,试图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肥皂的成功,带来了第一笔稳定而巨大的现金流。王小伟并未将这些钱用于个人享受,而是立刻将其大部分投入军工研发和京营整训,形成了“以商养军”的良性循环雏形。
然而,这笔巨额财富的流动,很快引起了朝中某些人的注意。首辅温体仁的府邸。
“相爷,查清楚了。那‘玉洁斋’背后东家,虽然挂名是个老奴,但实际操控的,就是那王小伟!”一个师爷模样的人低声禀报,“这才短短一月,其获利恐已逾数万两!而且,这些钱似乎并未入户部,直接流向了京营和他的那个什么…研究所。”
温体仁端着茶杯,眼神阴鸷。王小伟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他的地位和权力网络。如今又掌握了如此财源,更是如虎添翼。
“与民争利!巧立名目!私设工坊!挪用国帑!”温体仁冷冷地吐出几个词,“他王小伟真当这大明律法是摆设吗?”
“相爷,是否让御史……”师爷试探道。
“不急。”温体仁老谋深算地摇摇头,“此时他圣眷正浓,又刚立了军令状,用这点小事弹劾,扳不倒他,反而打草惊蛇。要等,等他出错,等一个更大的把柄…或者,让他自己把这生意‘吐’出来。”
温体仁眼中闪过一丝贪婪。如此暴利的生意,若能掌握在自己人手中…
商业上的初步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开始扩散。而王小伟的下一个目标,已然锁定在更能惠及普通百姓、市场更为广阔的领域——冬季取暖。
(第五卷第四章 完)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