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的风波暂时平息,王小伟将更多精力投回军事改革。燧发枪的小批量生产已经稳定,可靠性提升到九成以上。他首先将自己的五百人亲卫队全部换装,并进行高强度射击和战术训练。
京营校场,枪声隆隆,硝烟弥漫。五百亲卫分为数排,进行轮替齐射训练。装填、瞄准、射击、退后、再装填……动作虽然还达不到后世军队的行云流水,但已初具雏形。密集的铅弹将百步外的木靶打得碎片横飞,威力惊人。
前来观摩的京营将领们看得目瞪口呆,脸色发白。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快速而猛烈的火器打击。若在战场上遭遇如此火力,什么样的骑兵冲锋能扛得住?
王小伟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用绝对的武力优势,震慑住京营中那些还有异心的骄兵悍将,让他们乖乖服从改革。
同时,他以皇帝旨意和都督府命令,从京营及各边镇(名义上抽调,实则优先选择那些背景相对简单、有潜力的年轻军官和识字的士卒)选拔了三千人,组建“新军第一标”。全部由都督府直接管辖,粮饷加倍,装备优先换装。
新军的训练完全摒弃旧式操典。王小伟亲自编写训练大纲,强调纪律、体能、火器操作、小队战术协同。他引入了近代军队的队列、内务、条例,甚至开始了最基本的文化课教学(识字、识图),旨在打造一支完全不同的新型军队。
然而,合格的基层军官极度缺乏。旧式军官大多思维僵化,难以适应新式战术和管理。
“必须建立军校!”王小伟下定决心。他在京西香山脚下寻了一处僻静庄园,挂牌“大明皇家陆军军官讲武堂”,自任总办(校长)。首批学员,从他亲卫队和新军中选拔表现优异、识字、有潜力的士兵一百人,以及少数主动投靠、愿意学习的年轻京营军官。
开学第一课,王小伟亲自授课。他没有讲四书五经,也没有讲武经七书,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两个简单的图形:一个是一群散乱的箭头,另一个是一个凝聚有力的拳头。
“过去的打仗,像是散乱的箭,靠的是个人的勇武和混乱的冲杀。而未来的战争,必须是这个拳头!”王小伟声音洪亮,“靠的是什么?是纪律!是协作!是知识!是指挥!”
“你们来到这里,不是来学怎么逞个人英雄的!是要学怎么带领这个‘拳头’,最有效、最致命地打击敌人!你们将来,不是冲在最前面的卒子,而是军队的大脑和筋骨!”
他描绘的远景和全新的理念,让这些大多出身卑微的学员们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激动。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带兵打仗原来可以是一门如此精深而系统的学问。
讲武堂的课程紧凑而实用:步兵操典、火器原理与使用、简易工事构筑、地形学、后勤管理、甚至简单的算术和地图绘制。王小伟将现代军事思想的种子,悄然播撒下去。
军校的建立和新军的成型,如同两把利剑,缓缓出鞘。王小伟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