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沈惊鸿已在书房中审阅昨夜拟定的各项章程。苏卿卿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盏参茶放在案头,柔声道:夫君又是一夜未眠?
沈惊鸿抬头,握住妻子的手:卿卿,我们正在做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这些章程若得实施,可保大明百年昌盛。
苏卿卿看着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轻声道:妾身虽不懂军国大事,但知道夫君所做,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声:大人,陛下特使到,传旨即日成立大明振兴总署,命大人全权负责!
一、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沈惊鸿接旨后,立即召集心腹幕僚。他深知,要振兴大明,必须先从土地问题入手。
诸位,沈惊鸿展开一幅大明田亩分布图,如今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我意推行限田令
幕僚中有人倒吸凉气:大人,此举恐将触动天下豪强啊!
沈惊鸿神色坚定:正因为触动利益,才更要做!参考...古制,我拟定如下措施:
他取出一份精心拟定的章程:
第一,清丈天下田亩。由户部、兵部联合组建清丈队伍,以新式测量工具,重新丈量全国土地。
第二,推行阶梯田赋。每人限田百亩,超出部分课以重税,使大地主无利可图,自愿出售多余田地。
第三,设立平准田庄。官府出资收购多余田地,以成本价转售给无地农民,可分十年偿还。
第四,推广互助合作社。鼓励小农联合经营,共享耕牛、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一位老成持重的幕僚担忧道:大人,此举恐怕会引发地方豪强激烈反抗。
沈惊鸿淡然一笑:所以我们要分步实施。先在直隶、山东试点,待取得成效后再推广全国。同时,要让士兵退伍后优先分得田地,他们就是新政最坚定的支持者。
二、 五年计划:循序渐进的振兴蓝图
三日后,沈惊鸿向天启皇帝呈递了一份《大明振兴五年规划》:
陛下,臣建议将振兴大业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年:奠基期
· 完成直隶、山东土地清丈
· 整治黄河险工段
· 修通京师至山海关官道
· 在各省设立实学学堂
第二至三年:推广期
· 将新政推广至江南、中原
· 疏浚大运河主干道
· 修建东南财赋区道路网
· 建立全国驿传体系
第四至五年:深化期
· 完成全国土地改革
· 建成主要水利工程
· 形成全国道路网络
· 实学科举制度化
朱由校仔细阅读后,提出疑问:惊鸿,这些举措都需要大量银钱,国库恐怕难以支撑。
沈惊鸿早有准备:陛下,臣有三策解决钱粮问题:
第一,发行振兴国债,许商人认购,以未来税收偿还;
第二,设立大明发展银号,吸收民间存款,低息贷给农户、工匠;
第三,开发辽东、台湾等地资源,以新辟之利养中兴之业。
三、 扫盲启智:开启民智的全民教育
在沈惊鸿的力主下,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革新悄然展开。
他首先在京师设立大明格物大学堂,亲自拟定课程:
除经史子集外,增设算术、格物、农学、商贸、律法等实用学科。学子需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在衙门实习。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提出了蒙学普及令:
各府县需设立官办蒙学,七至十二岁孩童皆需入学,学习《千字文》、《算术启蒙》、《格物常识》等。贫寒子弟由官府供给纸笔。
礼部尚书闻讯急忙求见:沈大人,此举恐怕会引起士林非议啊!让平民子弟都读书,岂不是要动摇士人根基?
沈惊鸿正色道:王尚书,一个国家若要强大,不能只靠少数精英。让更多百姓识字明理,懂得算术格物,才能涌现更多人才。况且...
他压低声音:如今军中火器越发精良,若士卒不识字,如何看懂操典?若工匠不识字,如何看懂图纸?这是大势所趋啊!
与此同时,苏卿卿也在沈惊鸿的支持下,开始推行女子教育。她在京师创办了第一所女子技艺学堂,教授医术、算学、纺织等实用技能。
女子若能自立,苏卿卿在给皇后的奏章中写道,则家室和睦,子女贤良,于国于家皆有利。
四、 基础设施建设:再造山河的宏伟工程
天启十年春,一场规模空前的基建工程在大明各地展开。
在黄河沿岸,十万军工、民夫在都水监官员指挥下,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治河工程。沈惊鸿引入了分段承包制绩效考核法,大大提升了工程效率。
每十里为一工段,沈惊鸿在视察时指示,设立工程碑,刻上负责人姓名。工程质量优良者奖,偷工减料者罚。
在直隶通往九边的道路上,新式的碎石路面不断延伸。沈惊鸿参考后世经验,建立了严格的道路标准:
路基需夯实三尺,路面需铺碎石五寸,每十里设养路班,负责日常维护。
更令人惊叹的是,沈惊鸿开始规划连接南北的大运河改造工程:
不仅要疏浚河道,还要在关键河段修建水闸,实现水位调节。同时沿河修建纤道,方便船只通行。
工部官员看着规划图,忍不住赞叹:若得建成,漕运效率可提升三倍!
五、 工业化萌芽:格物致用的实践
在推进基建的同时,沈惊鸿格外重视工业的发展。他在京师西郊划出大片土地,设立大明格物产业园。
这里将集中发展三大产业:沈惊鸿在规划会议上指出,军工、纺织、农具。要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他特别重视标准化生产:
所有螺栓、螺母都要统一规格,所有尺子都要校准刻度。我们要建立大明的工业标准体系。
在沈惊鸿的推动下,一系列新式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采用水力驱动的纺织工坊,效率提升十倍
· 标准化生产的农具工坊,成本降低五成
· 采用新式高炉的炼铁工坊,产量翻了三番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格物院的持续攻关下,第一台实用型蒸汽机终于研制成功。虽然还很笨重,但已经可以用于矿山排水、工坊动力。
这就是未来的方向!沈惊鸿在视察蒸汽机演示时激动地说,我们要尽快改进技术,让蒸汽机更小、更轻、更高效!
六、 医疗保障:普惠众生的仁政
沈惊鸿深知,没有健康的国民,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国家。在苏卿卿的协助下,他开始推行医疗改革。
首先,在各地设立官医局,为贫民提供免费诊疗。苏卿卿亲自编写《常见病诊治手册》,培训大批医官。
要建立三级医疗体系,沈惊鸿在太医院会议上提出,村级设卫生员,乡级设医馆,府级设医院。重病可逐级转诊。
同时,他开始推行公共卫生制度:
· 要求各地修建公共厕所
· 推行饮用水煮沸制度
· 建立疫情报告机制
· 推广牛痘接种预防天花
太医院院使开始时颇多抵触,但在亲眼看到新式医疗挽救无数生命后,终于心悦诚服:沈大人此举,实乃万家生佛!
七、 初见成效与深层挑战
天启十年底,新政开始显现成效。
直隶、山东等地,获得田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增加三成。新修的道路上,商队往来不绝,货物其流。实学学堂培养的第一批学子,已经开始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
一些地方豪强联合朝中官员,开始抵制新政。他们散布谣言,说新政是与民争利,说实学是奇技淫巧。
更严重的是,由于大规模基建,国库开始出现压力。虽然发行了国债,但认购情况不如预期。
雪上加霜的是,北方出现旱情,一些地方开始有流民出现。
八、 调整与深化
面对困难,沈惊鸿没有退缩,而是及时调整策略。
他首先推行以工代赈,组织流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既解决了民生问题,又推进了工程进度。
针对财政压力,他开发了新的财源:
· 开发台湾的樟脑、硫磺资源
· 扩大对南洋的贸易
· 对奢侈品开征特别税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他设立了新政成效展示馆,邀请官员、士绅参观,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
最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天启皇帝的坚定支持。朱由校甚至从内帑中拨出二百万两白银,专门用于新政推行。
惊鸿,皇帝在一次私下召见时说,朕知道你在做正确的事。不要被流言蜚语所动,朕永远支持你。
九、 迈向未来
天启十一年春,当沈惊鸿再次巡视直隶农村时,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修的水渠中清水流淌,田地里新式农具往来耕作,蒙学堂中传来朗朗读书声。许多农户家中都供着沈青天的长生牌位。
大人,一位老农激动地告诉他,自从得了田地,家里终于能吃上饱饭了。小老儿的孙子也在蒙学堂念书,将来说不定也能考个功名!
回京的路上,沈惊鸿对随行官员说:看到没有?这就是我们奋斗的意义。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让这个古老的国度重新焕发生机。
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改革依然会遇到阻力。但重要的是,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辟。在他的规划中,再过十年,大明将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再过三十年,大明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而这一切,都始于今天踏出的每一步。
夜幕降临,沈惊鸿的书房再次亮起灯火。在跳跃的烛光下,他开始规划下一个五年。这个古老的帝国,正在他的手中,悄然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