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一年四月,京师内阁值房。
年仅三十岁的沈惊鸿身着绯色仙鹤补服,正与几位阁老商议国事。自去年被特简入阁,成为大明开国以来最年轻的阁臣,他便以内阁辅政大臣的身份,统领着新政的推行。值房内,新式的大明全舆图取代了传统的山水画,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项工程的进度。
沈阁老,首辅叶向高虽是东林元老,但在新政成效面前也不得不放下成见,四川巡抚急报,地动之后,灾民流离,依你看该如何处置?
沈惊鸿从容起身,走到地图前:首辅大人,下官建议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制
一、 蜀地大震:新政实力的检验
四月初八,四川地震的消息传到京师时,沈惊鸿正在向天启帝汇报新政进展。
陛下,沈惊鸿镇定自若,这正是检验新政成效之时。请准臣调用应急专款,启动救灾机制。
在沈惊鸿的调度下,一套成熟的救灾体系迅速运转:
第一,通过新修的长江水道,三日之内就从湖广调拨十万石粮食入川;
第二,太医院派出首批医疗队,携带新研制的消毒药粉乘快船西进;
第三,工部工程队携带新式工具和速凝灰浆连夜出发。
更令人惊叹的是,沈惊鸿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工代赈升级版:
灾民参与重建,不仅发放口粮,还按工程量支付工钱。重建的房屋归灾民所有,官府提供建材和技术指导。
内阁会议上,有官员质疑:如此救灾,耗费甚巨啊!
沈惊鸿从容应答:若按旧法,灾民流离,盗匪四起,镇压所费更巨。且灾后重建的房屋更加坚固,可保数十年平安,实为长远之计。
二、 黄河决口:阁臣亲征
六月,黄河孟津口决堤的急报传来时,朝中反对新政的声音再度抬头。
御史王志坚上疏弹劾:沈惊鸿以年少之身位列阁臣,专权跋扈,大兴土木,致使天怒人怨,黄河决口示警!
面对攻讦,沈惊鸿在朝会上慨然请命:陛下,臣请亲赴孟津,若一月之内不能堵住决口,甘愿辞去阁臣之职!
天启帝力排众议:准奏!赐沈爱卿尚方宝剑,节制河南军政,全力堵口!
在孟津口,沈惊鸿展现了阁臣的威严与能力。他不仅调来三千军工,更动员五万民夫,采用全新的立体施工法:
水上,新式打桩机轰鸣作业;
水下,沉箱法精准投放;
决口处,速凝灰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凝固。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分区责任制:将工程划分为十个工区,每区设总监、技术监、物资监,各司其职。同时实行计件付酬,民夫积极性空前高涨。
工部尚书在巡视后惊叹:以往堵口需三月,耗费百万,今沈阁老一月可成,耗费不及半数,真乃神人也!
三、 江南旱涝:化危为机
八月,江南旱涝交替的噩耗传来时,连一向支持新政的天启帝都有些动摇。
沈爱卿,皇帝在召见时间道,连番天灾,莫非真是新政过于激进?
沈惊鸿从容奏对:陛下,臣近日研究历代灾异,发现天启年间灾害频率实与往年相当。之所以显得密集,是因为驿道畅通,消息传得快了。这正是新政成效的体现啊!
他立即提出江南救灾三策:
第一,动用粮食平准仓,立即投放五十万石存粮平抑粮价;
第二,推广新式龙骨水车,以官府补贴方式快速普及;
第三,借灾后重建之机,重新规划太湖流域水利。
臣请拨内帑银一百万两,在江南推行以工代赈升级版:灾民参与水利工程,不仅得口粮工钱,工程完工后还可分得灌溉之利。
这一创新性的提议,立即获得江南士绅的支持。松江府乡绅联名上书:沈阁老之策,既解燃眉之急,又谋长远之利,江南百姓感念天恩!
四、 内阁博弈:新政的巩固
经历连番天灾考验,沈惊鸿在内阁中的地位不降反升。
在次日的内阁会议上,他提出了灾后重建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新思路:
诸位大人,沈惊鸿展开精心绘制的《大明基础设施规划图》,此次天灾告诉我们,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我建议趁灾后重建之机,推进三大工程:
第一,修建长江防洪体系,在险要地段修筑石堤,建立水位监测制度;
第二,建设官道骨干网,以坚石浆铺设主要干道,形成三日千里的交通网;
第三,建立粮食储备体系,在各省修建新式粮仓,丰年储粮,荒年放赈。
首辅叶向高抚须沉吟:沈阁老所议甚好,然钱粮何来?
沈惊鸿早已成竹在胸:下官有三策:其一,发行建设国债,许商民认购;其二,设立大明发展银号,吸纳民间存银;其三,开发台湾、辽东之利,以新土之产养中兴之业。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提出了工程股份制的设想:
重大工程可许商民入股,建成后分享收益。譬如修桥,可设卡收取通行费,按股分红。
这一创新性的提议立即在内阁引发热议。虽然保守派官员质疑与民争利,但在实实在在的效益面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沈惊鸿的构想。
五、 科技突破:坚石浆的推广
在连番救灾中,速凝灰浆表现出色,沈惊鸿借机在内阁推动成立了坚石浆推广司。
此物不仅可用于救灾,沈惊鸿在向天启帝演示时说道,更能用于修路、筑城、建仓,实乃强国利器。
他亲自改进了生产工艺,在京师西山设立官窑,日产坚石浆已达千石。更令人惊喜的是,工部匠作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强化坚石浆,强度更胜一筹。
臣建议,沈惊鸿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在各行省设立坚石浆官窑,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同时制定《坚石浆营造法式》,规范使用标准。
六、 财政创新:破局之道
面对连番救灾的财政压力,沈惊鸿展现出了卓越的理财能力。
他首先改革了税收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减轻贫民负担;
其次创设海关总署,扩大海外贸易税收;
最重要的是推行工程融资制,允许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以往修路筑桥,全赖国库,而今可许商民投资,建成后分享收益。沈惊鸿在给天启帝的奏疏中写道,如此可解钱财之困,加速工程之进。
这一创新很快见到成效。江南富商集资百万两,请求修建苏州至杭州的苏杭官道;山西商帮投入五十万两,参与黄河堤防加固工程。
七、 制度完善:长治久安之基
天启十一年底,经历天灾考验的新政更加完善。沈惊鸿借机推动了一系列制度创新:
成立应急赈灾司,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快速反应机制;
设立工程质量监,制定严格的工程标准;
创建灾情预警制,在全国设立观测网络。
更重要的是,他推动了数据化管理:
各项工程都要有详细记录,用工多少、用料几何、成效如何,都要造册备案。如此方可总结经验,优化方案。
八、 民心所向:新政的根基
当沈惊鸿以阁臣身份巡视灾区时,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景象。
在四川,新式学堂里书声琅琅,孩子们在学习《格物启蒙》;
在河南,新修的堤防巍然屹立,田地里冬小麦长势喜人;
在江南,新式水车缓缓转动,疏浚后的河道舟楫往来。
沈阁老的德政在民间广为传颂。许多地方甚至自发修建沈公祠,感念他的再造之恩。
一位老农的话道出了百姓的心声:往年遭灾,官府只会催粮逼税。沈阁老来了,不但救灾,还带我们修路筑堤,这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谋福利啊!
九、 深谋远虑:强国之路
回京途中,沈惊鸿对随行官员说:
经此天灾,我更深知基建之重要。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路通、水治、仓实、民安的强大帝国。
在给天启帝的密奏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强国方略:
陛下,臣观古今兴衰,强国必先强基。请准臣推行十年强基计划:五年之内,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官道网;十年之内,完成主要江河治理,建成全国粮食储备体系...
夜幕降临,内阁值房内灯火通明。沈惊鸿正在审阅各地报送的工程进度。墙上那幅巨大的《大明振兴规划图》上,一条条红线正在变成通衢大道,一个个标记正在化为现实工程。
这位最年轻的阁臣,正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为这个古老的帝国铺设一条通往强盛的道路。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