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章:偏僻铺面艰难定
签约风波过后的第二日清晨,陆清将周明、陈宇叫到客栈小院,铺开县城地图,指尖划过次干道区域:“商业街被赵万山盯着,咱们暂时避开锋芒。次干道周边有三个居民区,还有两所私塾,百姓日常就医需求大,且租金成本低,适合咱们稳扎稳打。”
三人当即兵分三路,周明去打听次干道的转租信息,陈宇核查铺面的水电与结构,陆清则重点评估周边客流与竞争环境。正午时分,周明带着一张纸条匆匆赶回:“师父,次干道西段有间原是茶叶铺的铺面要转租,房东说价格好商量,就是年头久了些。”
陆清立刻带着两人赶过去。铺面藏在绸缎庄与粮铺之间的巷口,门头的“聚茗轩”牌匾已褪色开裂,木质门板歪歪斜斜地靠在墙上,隔着门缝能看到院内杂草丛生。房东是位独居的张婶,见他们来意诚恳,叹着气打开门:“这铺子空了快半年,前屋漏雨,后院的库房还塌了一角,你们要是真心要,每月一两八银子,租期随便定。”
陆清踩着碎砖走进前屋,抬头见屋顶有两处破洞,阳光直直漏下来,好在房梁还算结实;墙角虽有霉斑,但铲除后重新抹灰即可补救。转到后院,塌掉的库房仅剩半面墙,不过空地宽敞,正好能重新搭建熬制间与储存室。“张婶,这铺面我们租了,先签一年,若是后续修缮得好,再续期三年。”陆清当即拍板,她知道这样的铺面虽简陋,却能避开赵万山的直接打压。
签完合约的当晚,陆清便给村里的陆墨写了信,细说县城的情况,请他带着村里的木匠与泥瓦匠赶来帮忙。三日后清晨,陆墨果然带着五个工匠推着工具车到了县城,还拉来了两车从山里伐的硬木:“姐,这些松木、柏木都是干透的,做药柜最结实,村里的李木匠可是老手,榫卯活儿做得一绝。”
修缮工作当天便开工了。李木匠带着两个徒弟先勘察房梁,用墨斗弹出校正线:“房梁只是有点歪,加固一下就行,不用换。药柜得按‘前低后高’的规矩做,方便抓药,我这就画样式。”他不用图纸,仅凭陆清说的尺寸,就在木板上用粉笔画出轮廓,下刀精准利落,很快便开出榫头与卯眼,拼接时严丝合缝,全无松动 。
陆清与周明、陈宇则负责清理铺面。前屋的积灰厚得能埋住脚,三人拿着扫帚、抹布从早忙到晚,呛得直咳嗽。周明发现墙角有老鼠洞,立刻和陈宇搬来石块堵上,还撒了些石灰防潮:“师父,药材最怕潮和虫,这点得盯紧了。”陆清点头,指挥他们将破损的地面铲平,准备明日请泥瓦匠重新铺砖。
后院的修缮更费力。塌掉的库房残骸需要清理,碎砖烂瓦堆得像小山,陆墨带着工匠们挥着铁锹往外运,不到半天就满手血泡。陆清见状,特意去附近的杂货铺买了粗布手套,还熬了祛湿的姜枣茶送来:“大家歇会儿再干,别累坏了身子。”
第五日开始上漆与搭建药柜。李木匠做的药柜分上下两层,上层是抽屉,贴了标签纸备用;下层是柜子,可放 bulky 的药材包。陆清要求药柜按“解表、清热、补益”分类摆放,李木匠便特意在柜面刻了简易标识,既实用又规整。刷漆时,众人选了耐潮的桐油,陆月从村里赶来帮忙,拿着刷子细细涂抹,连抽屉内侧都没放过:“姐说过,细节最见心意,这药柜得用十年八年呢。”
药材储存室的防潮是重点。陆清让工匠在地面铺了三层防潮草席,再架起木质货架,离地面足足两尺高;屋顶的破洞用新瓦补上,还加了一层防雨的油毡。熬制间则搭了两个灶台,一个专熬汤药,一个专熬养颜膏,灶台边砌了青石台面,方便摆放陶罐与纱布。
修缮到第十日,铺面已初见雏形。前屋的地面重新铺了青石板,光洁平整;药柜整齐地靠在墙边,散发着桐油与木头的清香;临街的窗户换上了新的木格窗,糊上了透光的绵纸,阳光照进来暖洋洋的。后院的熬制间与储存室也已完工,水井旁搭了洗衣台,方便清洗药材。
陆墨擦着汗,看着焕然一新的铺面,笑得爽朗:“姐,再刷一遍漆,添置些桌椅,就能试营业了!李木匠做的药柜真是结实,我晃了晃都没动静。”李木匠得意地摸了摸胡子:“这榫卯结构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用一钉一胶,比用钉子结实多了,用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陆清走到前屋中央,看着忙碌的众人,心里满是暖意。虽然铺面偏僻,修缮过程又苦又累,但每个人都毫无怨言,李木匠为了赶工,夜里还在煤油灯下打磨药柜;陆月每天天不亮就去买新鲜食材,给大家做饭;周明和陈宇不仅要帮忙修缮,还要抽空去考察药材市场。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让简陋的铺面里充满了力量。
傍晚时分,最后一遍漆刷完,陆清让众人停工休息,自己则留在铺面里,细细检查每一处细节。药柜的抽屉推拉顺畅,储存室的防潮措施到位,熬制间的灶台火力均匀。她走到窗边,看着巷口渐渐亮起的灯笼,仿佛已经看到百姓前来就诊的场景——有人在问诊区候诊,有人在药柜前抓药,后院飘来草药与膏体的清香。
“再过十日,就能开张了。”陆清轻声说道,指尖划过光滑的药柜表面。虽然赵万山的打压还在眼前,铺面的位置也不够优越,但看着眼前齐心协力打造的成果,她心里充满了底气。她知道,只要守住“品质”与“仁心”,这间偏僻的铺面,终会成为百姓信赖的好去处。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农门医女闯古代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