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 ——!”
2007 年 9 月 1 日的早读铃声,像串炸响的玻璃珠,撞碎了清溪镇高中校园的宁静。高二(3)班的教室窗户外,梧桐树的叶子还带着夏末的绿,被风一吹,“哗啦” 落在窗台上,沾着点晨露,打湿了靠窗座位上那本崭新的数学课本。
林晓梅攥着课本的指尖微微发白,洗得发白的蓝白校服领口,被她悄悄拽了拽 —— 这是她转学来的第一天,也是她第一次坐在满是陌生面孔的教室里。书包放在桌下,是去年表姐淘汰的帆布款,边角用针线补过,却洗得干干净净,里面装着她连夜整理的笔记,每一页都用红笔标着重点,生怕跟不上新班级的进度。
“新来的同学,跟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 班主任李老师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晓梅身上,语气温和,“别紧张,大家都是同学,以后互相帮衬。”
晓梅深吸一口气,慢慢站起来,目光扫过教室里的四十多双眼睛 —— 有人好奇地打量她的书包,有人趴在桌上偷偷玩手机,还有个扎高马尾的女生,正用胳膊肘碰同桌,嘴型像是在说 “从村里转来的吧”。她攥了攥课本,声音比预想中稳了点:“大家好,我叫林晓梅,之前在清溪村中学读书,希望以后能和大家好好相处。”
话音刚落,教室后排突然传来阵轻笑声。晓梅抬头望去,是个穿着粉色外套的女生,正对着同桌挤眉弄眼,桌角堆着本没翻开的数学书,封面上画满了卡通涂鸦。晓梅认得她 —— 是张婶的女儿张婷婷,搬家那天见过,当时张婶还跟人炫耀 “我家婷婷在镇上最好的高中读书”。
李老师皱了皱眉,咳嗽了一声:“安静点!晓梅成绩很好,之前在村里中学是年级前三,大家有不会的题可以问她。” 说完,他指了指张婷婷旁边的空位,“晓梅,你就坐那儿吧,跟婷婷做同桌,互相照应。”
晓梅抱着课本走过去,张婷婷却故意把椅子往旁边挪了挪,留出条窄窄的缝,连眼皮都没抬:“我的东西多,你别碰着。” 桌角的零食袋、漫画书堆得像小山,几乎占了半个桌面,晓梅只能小心翼翼地把书包塞进去,生怕碰掉她的东西。
早读课上,晓梅认真地跟着读英语,单词发音标准,连坐在前排的语文课代表都回头看了她两眼。可张婷婷却趴在桌上,头埋在胳膊里,嘴里嚼着口香糖,时不时掏出手机刷两下,屏幕亮光照在她脸上,与周围的读书声格格不入。
“你别读这么大声,吵死了。” 张婷婷突然抬起头,语气不耐烦,“不就是个村中学来的吗,装什么认真?”
晓梅捏着课本的手紧了紧,却没反驳 —— 她知道刚转学过来,不能跟同学闹矛盾,只是把声音放低了些,继续跟着早读。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下来一片,正好落在她的课本上,像片小小的绿书签,让她心里的委屈淡了点。
转机出在周三的数学测验。
试卷发下来时,教室里一片哀嚎 —— 最后两道大题是奥数难度,连班里的数学课代表都皱着眉啃笔头。晓梅却没慌,她先把基础题快速做完,再对着难题画辅助线,笔尖在草稿纸上 “沙沙” 游走,思路清晰得像一条小溪。交卷时,张婷婷瞥了眼她的试卷,看见最后两道题都写满了步骤,嘴角撇了撇:“写这么多,说不定全错了。”
可三天后发成绩,李老师拿着成绩单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这次测验,林晓梅同学考了全班第一,满分 150,最后两道大题只有她一个人全对!”
全班瞬间安静了,接着爆发出阵惊叹。张婷婷手里的笔 “啪嗒” 掉在地上,她捡起笔,偷偷瞄了眼晓梅桌角的成绩单,红色的 “150” 像根刺,扎得她眼睛发疼。晓梅接过成绩单,心里松了口气 —— 这几天的紧张和不安,好像都被这满分冲散了。
“晓梅,你能给大家讲讲最后两道题吗?” 数学课代表举着手,语气里满是佩服,“我卡了半小时都没思路。”
“对啊对啊,给我们讲讲吧!” 周围的同学也跟着附和,之前那些好奇或冷淡的目光,此刻都变成了期待。
晓梅点点头,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辅助线,声音清晰:“第一道题要先找三角形的全等关系,第二道题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 她没说复杂的术语,只用 “比如”“假设” 这些简单的词,把解题步骤拆成小块,连坐在后排的同学都听明白了,时不时有人点头说 “原来如此”。
讲完题下来,同桌李娟凑过来,递了块水果糖:“晓梅,你也太厉害了!以后我数学不懂的,能不能问你啊?”
“当然可以。” 晓梅接过糖,剥开糖纸,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心里也暖了 —— 这是她转学来,第一次收到同学的主动示好。
从那天起,班里的同学渐渐接纳了晓梅。有人找她借笔记,她会把标好重点的本子递过去;有人问她题,她会耐心地讲到对方明白;甚至有同学忘记带课本,她会把自己的课本挪过去,两人一起看。不到两周,晓梅就成了班里的 “小老师”,连之前对她冷淡的同学,都会笑着跟她打招呼。
月底竞选学习委员时,晓梅以 38 票的高票当选。李老师笑着说:“晓梅不仅成绩好,还乐于助人,这个学习委员,她当最合适。” 晓梅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同学,心里突然觉得:新学校好像也没那么难适应,只要踏实做事,总能被人认可。
可张婷婷的状态,却越来越差。
她上课依旧睡觉,作业要么抄别人的,要么干脆不交。有次数学课,老师让她起来回答问题,她支支吾吾说不出,最后还是晓梅悄悄提醒了她答案,才没被老师批评。下课后,张婷婷却没道谢,反而瞪了晓梅一眼:“多管闲事。”
晓梅没生气,只是把自己的课堂笔记放在她桌上:“这是今天的重点,你看看,下次老师提问就能答上来了。”
张婷婷盯着笔记,封面上晓梅清秀的字迹,像根针似的扎在她心上。她想起妈妈张婶每天在家念叨 “林家晓梅多懂事,你咋就这么不争气”,又想起自己每次考试都在及格线徘徊,突然把笔记往晓梅怀里一推:“我不用你假好心!” 说完,抓起书包就跑出了教室。
晓梅捡起笔记,无奈地叹了口气 —— 她知道张婷婷是自卑,可她不知道该怎么帮她。
没过多久,李老师就找晓梅谈话了。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茶香,李老师把张婷婷的成绩单放在桌上,眉头皱着:“晓梅,婷婷基础不差,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你跟她是同桌,又是学习委员,能不能多帮帮她?哪怕每天中午抽十分钟,跟她讲讲基础题也行。”
晓梅点点头:“老师,我会试试的。”
可她还没来得及找张婷婷,张婶就先找上了门。
那天周末下午,晓梅正在家里整理笔记,院门外突然传来 “笃笃” 的拐杖声 —— 是张婶,手里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几斤苹果,站在门口,脸有点红,不像平时那样张扬,反而透着股局促。
“秀兰在家吗?” 张婶的声音比平时低了些,眼睛往屋里瞟,看见晓梅,又赶紧移开目光,“我…… 我路过,顺便来看看。”
赵秀兰正在腌萝卜干,听见声音走出来,笑着招呼:“张婶,进来坐,晓梅,给张奶奶倒杯水。”
晓梅端水过来时,张婶正攥着网兜,手指在苹果上蹭来蹭去,像是有话要说,却又不好意思开口。赵秀兰看出来了,笑着说:“张婶,是不是有啥事儿?跟我还客气啥。”
张婶深吸一口气,终于抬起头,目光落在晓梅身上,语气有点别扭:“也没啥大事…… 就是婷婷,最近成绩不太好,老师说她基础差,我想着…… 晓梅你成绩好,能不能帮她补补?不用太麻烦,周末来家里补两小时就行。”
她说完,又赶紧补充:“不是我求你啊,是婷婷自己想补,她说跟你同桌,听你讲题清楚……”
晓梅还没说话,赵秀兰先笑了:“这有啥麻烦的!晓梅,你周末有空就帮婷婷补补,同学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晓梅点点头,看着张婶局促的样子,想起之前张婶总说风凉话,心里却没半点计较:“张婶,不用去你家,周末让婷婷来我家吧,我家有书桌,笔记也方便拿。”
张婶愣了一下,好像没料到晓梅会这么爽快。她攥着网兜的手松了松,把苹果往桌上一放:“那…… 那谢谢晓梅了,苹果你拿着。” 说完,没等赵秀兰推辞,就转身走了,脚步比来时快了些,像是怕多待一秒就露了怯。
看着张婶的背影,晓梅忍不住笑了:“妈,张婶好像有点不好意思。”
“她啊,就是好面子。” 赵秀兰把苹果放进果盘,“不过婷婷这孩子,本质不坏,就是没人好好引导,你多耐心点,肯定能帮她跟上。”
周末那天,张婷婷果然来了。她穿着件白色 t 恤,手里拎着个旧笔记本,站在林家院门口,不像平时那样张扬,反而有点拘谨。晓梅把她领进自己的房间 —— 书桌上摆着两本数学练习册,一本是晓梅的,上面写满了批注,另一本是新的,是晓梅特意给她买的。
“我们从基础题开始吧。” 晓梅翻开练习册,指着第一页的选择题,“你先做这五道,不会的标出来,我给你讲。”
张婷婷点点头,拿起笔,却半天没下笔 —— 很多知识点她都忘了,连最基础的公式都记不清。晓梅没催她,只是坐在旁边整理笔记,等她实在憋得慌了,才轻声提醒:“这道题用勾股定理,a2+b2=c2,记得吗?”
张婷婷抬头看了晓梅一眼,见她眼里没有嘲笑,只有耐心,才慢慢拿起笔,开始演算。那天下午,晓梅没讲难题,只帮她补基础 —— 记公式、练计算、讲简单的应用题,每讲一道题,都要问她 “听懂了吗”,直到她点头才往下讲。
临走时,晓梅把自己的错题本递给她:“这里面都是我之前做错的题,你回去看看,不会的下周问我。”
张婷婷接过错题本,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突然小声说了句:“谢谢。”
晓梅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用谢,我们是同桌嘛。”
张婶来接婷婷时,正好看见两人站在院门口说话,婷婷脸上带着点笑意,不像平时那样耷拉着嘴角。她走过去,没像往常那样说酸话,只是对着晓梅点了点头:“麻烦你了,晓梅。”
“没事,婷婷很聪明,下次多练几道题,就能跟上了。” 晓梅笑着说,语气真诚,没有半点敷衍。
回家的路上,张婷婷把错题本抱在怀里,跟张婶说:“妈,晓梅讲题真清楚,我好像能听懂了。”
张婶没说话,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 —— 之前总觉得林家 “运气好”,现在才明白,晓梅的成绩好、受欢迎,不是靠运气,是靠踏实和认真;婷婷的落后,也不是因为 “笨”,是自己没好好引导,还总跟人攀比,忽略了孩子的心思。
而林家小院里,晓梅正跟赵秀兰说婷婷的进步:“她其实很聪明,就是之前落下的太多,补两周肯定能跟上。”
赵秀兰摸着晓梅的头,眼里满是欣慰:“我闺女就是懂事,不管到哪,都知道踏实做事、帮衬别人。”
晓梅拿起桌上的笔记,翻开新的一页,用红笔写下 “下周帮婷婷补几何”。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户,落在笔记上,把字迹染成了暖橙色。她知道,转学来的这段日子,她不仅适应了新学校,更明白了一个道理 —— 就像爸妈说的,不管到哪,只要踏实做事、真诚待人,总能被人接纳,总能把日子过好。
接下来的几周,张婷婷每周都来林家补习。她不再像以前那样抵触,会主动问晓梅 “这道题怎么做”,也会认真记笔记,甚至在课堂上,还会举手回答简单的问题。李老师在班里表扬她进步大,张婷婷脸红着坐下,偷偷看了眼晓梅,嘴角露出了点笑意。
张婶再来林家时,不再像之前那样局促,会主动跟赵秀兰聊婷婷的进步,还会给晓梅带点零食:“晓梅,婷婷说你爱吃饼干,我给你买了两包,你拿着。”
晓梅接过饼干,笑着说:“谢谢张婶,婷婷最近进步很大,下次测验肯定能及格。”
看着两个孩子越来越融洽,赵秀兰心里也暖 —— 她知道,这就是林家一直坚守的道理:真诚待人、互相帮衬,不管是邻居还是同学,只要多一份耐心、少一份计较,总能把关系处好,把日子过暖。
那天晚上,晓梅写日记时,在本子上画了个小小的笑脸,旁边写着:“新学校很好,同学很好,以后要继续努力,帮婷婷跟上,也帮更多同学进步。” 窗外的月光洒在日记上,像层薄薄的银纱,裹着这个踏实又温暖的夜晚,也裹着晓梅在新学校里,慢慢扎根、慢慢成长的日子。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拆迁后,我家靠吃瓜暴富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