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大展筹备:数字纹样的现实落地
联盟办公室的白板上,“丝绸之路纹样大展”的筹备方案已经画满了彩色标记:左侧是按地域划分的展区草图,右侧是数字长卷与实物的联动流程图,中间用红笔圈出了核心主题——“纹样为桥,文明共生”。
“大展要做‘虚实结合’,”陈也指着草图,“草原展区放阿古拉爷爷的马纹银饰、哈达实物,旁边搭互动屏,读者触摸银饰上的纹样,屏幕就弹出数字长卷里马纹奔跑的动画;敦煌展区陈列复刻壁画残片,点击飞天纹的飘带,就能跳转至数字长卷的敦煌篇章。”
扎西抱着一摞东巴文经卷复印件赶来:“东巴展区要突出‘活态传承’,我们邀请了东巴族老人现场书写日月纹,再用AR技术把书写过程和数字长卷里的日月藻井纹衔接,让观众看到纹样从笔尖流向屏幕的过程。”他还特意标注,要在展区角落摆上孩子们的联名纹样画,“这是最纯粹的文明对话,必须让大家看到。”
娜仁玛则盯着物料清单,指尖划过“苏绣非遗展演”“蜡染体验区”两项:“苏绣展区请张奶奶带徒弟现场刺绣,观众能亲眼看到‘马踏蝶纹’从绣线中诞生;西南蜡染区设体验台,用可水洗的蜡笔和布料,让观众亲手画跨界纹样,画好后扫描二维码,就能把自己的作品‘添’到数字长卷的末尾。”
筹备过程中,意外频发。敦煌展区的复刻壁画残片运输时出现轻微磨损,边缘的卷草纹少了一角。技术团队紧急调整方案,用“纹样修复算法”提取数字长卷里的卷草纹数据,通过投影技术在残片磨损处补全纹样,远远看去,虚实纹样无缝衔接,仿佛时光从未留下痕迹。
草原展区的马纹银饰过于珍贵,无法让观众直接触摸。陈也灵机一动,定制了一批按1:1比例复刻的银饰模型,表面贴感应膜:“观众触摸模型上的纹样,互动屏不仅会弹出数字动画,还能播放阿古拉爷爷讲述马纹寓意的音频,比直接触摸实物更有故事感。”
最费心思的是中央展区的“巨型数字长卷墙”。这面墙高十米、宽三十米,整合了所有地域的纹样数据。观众站在墙前,挥手就能触发纹样流动——草原马纹奔过,蹄印化作苏绣缠枝纹;敦煌飞天纹飘过,飘带牵引着蜡染蝴蝶纹;沙漠驼纹走过,沙痕与东巴日月纹重叠。墙底的感应装置还能捕捉观众的影子,让影子上“长出”随机纹样,仿佛每个人都成了纹样的创作者。
各地合作伙伴也纷纷助力。玉山江寄来一箱刻着驼纹的沙纹石,作为沙漠展区的展品;苏绣研究馆送来周馆长珍藏的“丝路绣”古卷,卷尾的葡萄缠枝纹与数字长卷里的西域纹样完美呼应;黔东南蜡染工坊则快递来一批蜡染方巾,作为观众的伴手礼,每块方巾上都印着不同地域的跨界纹样。
开展前一周,团队进行全流程彩排。当陈也挥手触发中央展区的纹样流动,看着马纹、飞天纹、苏绣纹、蜡染纹在巨墙上交织流转,耳边传来模拟的驼铃声、刺绣声、东巴文吟诵声时,突然鼻头一酸:“这些纹样,真的从数据库里‘走’出来了。”
扎西正帮东巴族老人调试AR设备,闻言抬头笑了:“它们本来就不该只待在数据库里,丝绸之路是活的,这些纹样也该活在人们的眼前、手里、心里。”
娜仁玛拿着观众体验手册,逐一核对细节:“明天媒体探展,后天正式开展,我们还邀请了各地的孩子代表来现场,他们要在中央展区一起完成一幅巨型纹样拼图,作为大展的开幕仪式。”
夜色渐深,展馆里的灯光照亮了一幅幅纹样实物与互动屏幕。草原的豪迈、沙漠的苍茫、敦煌的瑰丽、江南的婉约、西南的古朴,在现实空间里汇聚成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丝绸之路。而数字长卷的代码在后台静静运行,等待着与更多观众的指尖相遇,续写纹样与文明的新故事。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生之逆流职场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