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革的新家在二楼。崭新的防盗门打开,一股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混合着饭菜的香味和阳光晒过被褥的清新味道。
房间不大,两室一厅,装修简单实用,但处处透着主人用心的整洁和温馨。雪白的墙壁,光洁的瓷砖地面,客厅里摆着几件半新的木质家具,沙发上铺着干净的格子布罩。最显眼的是客厅朝南的阳台,阳光毫无遮挡地洒进来,阳台上摆着几盆长势喜人的绿萝和两盆开得正艳的菊花。
墙上挂着一个崭新的液晶电视,下方电视柜上,端正地摆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王文革儿子穿着新星园区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彩色照片,小伙子精神抖擞,眼神明亮。
“快!快请进!袁将军!地方小…您别嫌弃…”王文革有些局促地搓着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红光,连忙招呼袁泽和安欣等人坐下。
他老伴,一个同样头发花白、但收拾得干净利落的老太太,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看到袁泽,先是一愣,随即眼圈也红了,手足无措地连声说:“哎呀!真是…真是贵客!老头子你怎么不早说…我…我再加两个菜!”
“大嫂,别忙了,我们就坐坐,看看你们的新家,看看你们过得好,比什么都强。”袁泽温和地阻止,示意安欣他们也不用拘束。
王文革却执意要展示。他拉着袁泽,像个孩子炫耀心爱玩具一样,介绍着新家的一切:“您看这厨房!通了天然气!再也不用搬煤球生炉子了!一拧就着!多干净!”
“您看这卫生间!有热水器!天天能洗上热水澡!冬天也不遭罪了!”
“这窗户!双层玻璃!隔音!冬天一点风都不透!暖和!”
“这是政府给补贴买的电视…能看好多台呢!晚上还能看看新闻…”
他推开一扇房门:“这是我孙子的房间!小是小了点,可他一个人够住了!书桌、台灯都有!还有个小书架!” 房间里贴着卡通壁纸,收拾得整整齐齐,书桌上摊着几本小学课本和画册。
最后,他推开主卧的门,有些不好意思:“这是…我跟老伴的屋…” 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衣柜,最显眼的是靠墙的一个玻璃柜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奖状、奖杯,还有几张泛黄的合影——那是王文革年轻时在厂里被评为“生产标兵”、“技术能手”的荣耀证明。这些尘封的荣誉,在新家里找到了归宿,被主人精心擦拭过,重新展示出来,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普通工人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好,真好。”袁泽的目光扫过这个虽然简朴但充满生活气息的家,看着王文革脸上那种失而复得的满足和骄傲,由衷地点着头,“这才像个家。安稳,踏实,有奔头。”
王文革的老伴很快端上了热茶和一小碟自家蒸的、还冒着热气的枣糕。枣糕颜色深红,散发着红枣和粮食的甜香。
“袁将军…您尝尝…自己家做的…”老太太有些拘谨地把碟子往袁泽面前推了推。
袁泽没有推辞,拿起一块,咬了一口。软糯香甜,带着朴实的家的味道。他赞许地点点头:“嗯,好吃。有家的味道。”
这简单的肯定,让王文革夫妇脸上的笑容更加舒展了。王文革坐在袁泽对面的小板凳上,捧着茶杯,打开了话匣子,絮絮叨叨地讲起现在的生活:
“政府补的钱…一部分交了新房子的钱(虽然远低于市场价),剩下的…给我和老伴办了养老保险…每个月都能按时领到钱…看病也有那个…医保!再也不用像以前…生个病硬扛着…怕花钱…”
“儿子在园区里那家精密仪器厂上班…工资不低…还稳定…听说厂子还给他们交什么…企业年金?反正以后养老也有保障!”
“孙子在那边幼儿园…老师可好了…教唱歌跳舞认字…每天回来小嘴叭叭地讲…可高兴了!”
“社区还给安排了个活儿…让我去管管活动室…开门关门…打扫打扫卫生…一个月还有几百块补贴…不累…还能跟老伙计们下下棋…聊聊天…”
“日子…真是…真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啊…” 王文革说着,又忍不住抹了抹眼角,但这次是幸福的泪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包袱…是累赘…现在…也能给家里添点…心里也踏实了…”
袁泽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这些琐碎、平凡甚至有些絮叨的家长里短,在他耳中,却比任何宏伟蓝图都更动听,更珍贵。这就是他为之奋斗的意义——让千千万万像王文革这样的普通人,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脸上能露出这样踏实满足的笑容。
离开王文革家时,楼下的邻居们依然热情地围在单元门口。袁泽婉拒了其他热情的邀请,但在王文革和几位社区老人的陪同下,又走进了新村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和那所崭新的幼儿园。
在社区窗明几净的医疗服务站里,他询问了药品价格和慢性病管理情况;在摆满图书和棋牌的活动中心,他看了一会儿老人们悠闲地下棋、看报;在幼儿园,隔着明亮的玻璃窗,看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无忧无虑地唱歌游戏,纯真的笑声如同天籁。
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安定的、充满希望的神采。这与当年那种弥漫在“老鸦窝”棚户区的绝望、麻木和戾气,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最后,袁泽提出要去新星园区看看,特别是去看看那些重新上岗的老工人们。
园区的管理方负责人早已闻讯赶来,诚惶诚恐地陪同。一行人走进了园区内一家规模较大的环保新材料生产企业——绿源科技。
宽敞明亮的无尘车间内,恒温恒湿,机器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嗡鸣。穿着统一蓝色防静电工服、戴着口罩和防护镜的工人们,在各自的生产线前专注地操作着。
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年轻人那般迅捷,但那份沉稳、专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却透着一股令人肃然起敬的工匠精神。
袁泽没有惊扰生产,在车间外的参观通道静静看了一会儿。负责人指着其中几个工位,低声介绍:
“袁政委,您看那边操作精密注塑机的老师傅,姓张,原大风厂的八级钳工!技术底子太扎实了,带了好几个徒弟了!”
“那边负责质量检测的刘大姐,原来是厂里的质检标兵,眼睛毒得很,一点瑕疵都逃不过!”
“还有那个…在那边记录数据的…老王…哦,就是王文革师傅的儿子!小伙子肯学,脑子活,已经是他们班组的骨干了…”
袁泽的目光随着负责人的指点移动,看着那些在现代化设备前重新找到位置、焕发职业第二春的老工人们。
他们的眼神是平和的,专注的,带着一种掌握新技能、创造新价值的自信。这与当年护厂时那种悲愤和绝望的眼神,已是天壤之别。
“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根本。”袁泽对园区负责人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肯定,“要保证他们的待遇、安全和职业发展空间。他们不仅是熟练工,更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新星’扎根这片土地最坚实的人心基础。”
“是!是!袁政委放心!我们一定落实好!园区有规定,优先保障原大风厂职工及其子女的待遇和发展!”负责人连忙保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开局国安副司,过目不忘惊中央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