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北平的空气里已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息。
街头巷尾渐渐贴满了醒目的标语,高音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激昂的口号,时代的浪潮裹挟着狂热与动荡,悄然席卷了各行各业。
红星轧钢厂作为重点工业单位,自然也未能置身事外,厂里的氛围一天天变得微妙起来,人心浮动,暗流涌动。
谁也没想到,这场风暴最先改写的,是轧钢厂的权力格局。
李怀德早已嗅到了时代的风向。
作为副厂长,他不像杨厂长那般执着于攀附上级、经营表面关系,而是早早地开始布局。
他主动贴近职工群体,时常扎进车间和工人们聊天,倾听他们对厂里管理的不满。
对于食堂这类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部门,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何雨柱,不仅批准了徒弟们练手的食材申请,还在职工大会上多次表扬食堂的伙食改善,赢得了不少人心。
他深知,特殊时期的权力,往往源于群众的支持。
杨厂长之前擅自替何雨柱答应给王部长上门做饭的事,早已在职工间传开,大家私下里都觉得杨厂长“官本位”思想重,不把普通干部和工人放在眼里。
李怀德恰好抓住了这一点,暗地里引导舆论,既不直接攻击杨厂长,却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点到为止”,让大家的不满情绪慢慢发酵。
随着局势升温,厂里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消息正式传来。
李怀德动作迅速,联合了厂里几位早就对杨厂长不满的中层干部,又凭借之前积累的群众基础,顺利当选为轧钢厂革委会主任。
就职那天,厂里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操场上插满了红旗,李怀德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站在主席台上,声音洪亮地发表讲话:“我们要打破旧的官僚作风,一切为了工人阶级,一切为了生产!”
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职工觉得,李怀德或许能给轧钢厂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何雨柱站在人群里,看着台上的李怀德,心里五味杂陈。
他知道李怀德当初拉拢自己有几分功利心,但不可否认,李怀德确实比杨厂长更懂体恤下属。
他私下跟何雨阳念叨:“李厂长这步棋走得稳,杨厂长这次怕是悬了。”何雨阳只是淡淡提醒:“柱子,不管谁掌权,你都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少掺和这些是非。”
李怀德刚上任没几天,就把“清算旧官僚”的矛头对准了杨厂长。
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他巩固权力、平息民怨的关键一步。
清算大会依旧在厂里的操场上举行。
杨厂长被要求站在主席台下的角落,胸前挂着写有“官僚主义分子杨xx”的纸牌,头发凌乱,脸色苍白,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
李怀德站在台上,一条条列举着杨厂长的“罪状”,每一条都戳中了职工们的痛点:
“杨xx担任厂长期间,脱离群众,官僚作风严重!职工反映食堂食材短缺,他置之不理,却一心想着讨好上级领导,甚至擅自安排食堂主任上门做饭,把职工的福利当人情!”
“在生产管理上,他独断专行,不听取技术人员意见,导致去年有一批零件生产不合格,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浪费!”
“生活上,他搞特殊化,厂里分配的紧俏物资,他总是优先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完全不顾普通职工的难处!”
每一条罪状念出,台下都响起一阵愤怒的声讨。
有老工人站起来控诉,说自己申请一块保暖的棉衣布料,杨厂长拖了半年都没批。
有技术人员吐槽,杨厂长不懂装懂,乱指挥生产,差点造成安全事故。
何雨柱虽然没上台发言,但心里也觉得解气——当初被杨厂长不尊重的憋屈,此刻总算烟消云散。
杨厂长想辩解,可刚一张嘴,就被台下的口号声淹没。
他看着曾经对自己点头哈腰的下属,如今都面露鄙夷;看着那些自己从未放在眼里的工人,此刻都义愤填膺,心里悔恨交加,却无力回天。
他知道,自己的仕途彻底完了,而这一切,都是他多年来功利心作祟、脱离群众的必然结果。
最终,大会宣布撤销杨厂长的一切职务,交由相关部门进一步审查。
当两个工作人员上前带走杨厂长时,他脚步踉跄,眼神空洞,曾经的意气风发早已荡然无存。
这场权力更迭,让轧钢厂里的每个人都心思各异。
何雨柱是最直观的受益者之一。
李怀德上任后,不仅更加支持食堂的工作,还明确表示“食堂是职工的后勤保障,任何人不得随意差遣”,让何雨柱彻底摆脱了被当成“私厨”的困扰。
他安心教徒弟、打理食堂,看着职工们满意的笑脸,心里踏实了不少,也暗自庆幸当初没跟杨厂长硬刚,而是选择了消极对抗,如今才算迎来了转机。
厂里的普通职工大多拍手称快。在他们眼里,杨厂长确实存在官僚作风,李怀德的清算让他们觉得“出了口气”。
不少人开始主动向李怀德靠拢,希望能在新的领导班子下获得更多机会,车间里的生产热情也一度高涨。
而像何雨阳这样的技术人员,则保持着清醒的距离。
他看着这场轰轰烈烈的清算,心里难免有些不安——时代的浪潮太过汹涌,今天的掌权者或许明天就会跌落。
他依旧低调行事,埋头钻研技术,对厂里的权力斗争不闻不问,只盼着能安稳度过这段动荡时期,等改革开放的东风到来。
杨厂长的家人得知消息后,哭着来厂里求情,却被挡在了门外。
曾经围着他家转的人,如今都避之不及,世态炎凉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雨柱后来在食堂偶遇李怀德,对方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柱子,以后好好干,食堂的事,我全力支持你!”
何雨柱连忙应下,心里却清楚,这不过是权力平衡下的互相成全。
1966年5月的这场权力更迭,像一颗石子投入轧钢厂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李怀德踩着时代的浪潮登上权力之巅,杨厂长则因积怨与不合时宜的作风黯然离场。
而厂里的每个人,都在这场动荡中,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自己的位置,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寻找着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轧钢厂的故事,也在这场风云突变中,翻开了充满未知与动荡的一页。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