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具体差在哪,她也说不清。
只是隐约觉得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
至于为什么不合适,她自己也没想明白。
目前她只想在娱乐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他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孙祺开车不快,但夜晚路况不错,不到三十分钟就到了杨密家楼下。
杨密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还是解开安全带下了车。
孙祺坐在车里隔着车窗叮嘱:“把大衣穿上,别着凉了。
就不送你上去了,到家发个短信。”
“知道了,退下吧。”杨密潇洒地挥挥手,转身走进小区。
杨密的父亲是警察出身,这一带都是家属院,治安很好,孙祺也就没送她进去。
他在路边等了一会儿,收到短信后才驾车离开。
随着《那些年》上映第十天,今年贺岁档的重头戏——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式上映。
这部片子孙祺前世看过。
说实话,画面确实精美。
金光闪闪的服饰,漫山遍野的菊花,浓墨重彩的视觉风格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
上千名少女穿着唐装走在花海宫城中的场景,美得让人惊叹。
影片还汇集了周润发、巩俐、刘烨、周杰伦等众多明星,演技与人气兼具,阵容堪称豪华。
但老问题依旧存在:剧情薄弱。
各种情节安排不仅俗套,还让人莫名其妙,全程充满疑问。
皇帝为何要杀害皇后?
皇后为何与大皇子私通?
二皇子就这样轻易被杀?
类似的问题数不胜数。
不过在孙祺看来,只看视觉效果也值得。
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当下难得的华语大片。
首映当天,《那些年》便斩获1500万元票房,严重压缩了同期影片的排片空间,自身排片率被中影压至20%,《云水谣》更是低至个位数。
虽然《那些年》口碑与成绩都不错,但在这样的时代,面对张国师这样的导演,任何电影都只能让步。
孙祺对此也无能为力。
影片上映首日,口碑出人意料地不错,不知是否是新画面公司有意引导所致。
孙祺看完后颇为佩服——影评纷纷称赞该片体现了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追求,服装道具精美还原历史氛围,剧情冲突明显,深入探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
更被称作展现新时代反抗精神的作品,蕴含对父权制度的批判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些评价有问题吗?孙祺反复回味剧情,觉得确实没有破绽。
但控评难以长久。
第二天,口碑急转直下,观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再多宣传也无法挽回局面。
此时,《那些年》评分仍保持在8.0以上,在贺岁档中堪称“独苗”。
大量失望的观众开始重看《那些年》,使该片在上映十余天后,次周末竟出现逆势回升。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游泳——最终,《那些年》以6800万总票房再次震撼行业。
结算时,因2006年数字电影尚未普及,中影的数字代理费制度还未推行。
扣除3.3%的电影税和5%的专项基金后,可分账票房约为6200万。
影院与院线拿走57%,发行方与制片方共分43%。
青年电影制片厂与孙祺工作室共获得1800余万元,各自分得900万。
相比总票房虽大幅缩水,但这是国内分账的常态——影院院线始终占大头,制片方只分到一小部分。
而采用最高分账模式的中影集团,此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院线票房,电影还有后续的播放与版权收益,这部分收入虽缓慢但稳定,不容忽视,只是短期内难以统计。
有些电影票房**,但版权收入可观——若只靠票房,恐怕多数电影公司早已难以为继。
此外,电影带来的影响力也难以用金钱衡量。
比如孙祺,如今找上门的剧组多得接不过来,更有品牌纷纷邀请他代言和广告。
而“神仙姐姐”刘一非则更为突出:女演员在时尚和广告领域本身就更具优势,一部电影让她身价倍增,代言费和广告报价至少翻了一番。
这正是电影带来的隐性价值。
如果从导演身份来看,比如孙祺再筹备新项目,投资方必然会蜂拥而至,根本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然而孙祺此刻却有些犹豫——北影中文系的姜主任突然递给他一个剧本,他正纠结:是接拍电视剧,还是自己执导电影?
2006年,京城电影学院出品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奖项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
参与制作的师生也因此在业内崭露头角。
中文系主任姜为或许是出于羡慕,又或是想再次证明自己,忽然动了重新执导的想法。
这并非姜为第一次当导演。
早在2003年,他便以编剧身份执导了《沉默的证人》。
这部作品聚焦犯罪心理学,主打悬疑探案,是国内同类题材的开创者,业内普遍看好。
但播出后收视率一般,属于“叫好不叫座”。
可能是因为在2003年,观众对这类沉重、烧脑的犯罪题材接受度还不够,加上审核过程一波三折,拖了一年多才播出,最终只勉强回本。
姜为反思后认为,问题主要在于题材和剧情——犯罪心理学对于当时观众来说太过前卫。
那几年仍是古装剧和苦情戏的天下,他的选题本身就不占优势。
另外,剧情基调过于压抑,整体风格阴沉,影响了观感,因此反响并不理想。
这次,姜为依然打算从电视剧入手,继续选择他熟悉的悬疑类型。
不过他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在保留悬疑核心的同时,会在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上进行巧妙包装,以吸引观众。
能与悬疑元素结合的题材,除了罪案,似乎只有谍战。
姜为在专心创作的同时,也在寻找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虽然进展不大,但他意外发现了一部令他满意的短篇小说——作家龙一于2006年发表的谍战小说《潜伏》。
原着与后来广为人知的电视剧版本有很大不同。
作为一篇万余字的短篇小说,《潜伏》讲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方地下工作者余则成奉命潜入敌特机关天津站,担任少校副官兼机要室主任的故事。
为了完成任务,组织安排他与性格直爽的女游击队员翠平假扮夫妻。
余则成表面沉稳内敛,内心却充满胆识,而翠平来自乡间,性格耿直,不懂变通。
两人因出身和经历不同,相处两年中不断产生矛盾,但在一次次误解与冲突中逐渐理解彼此,最终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这个故事充满戏剧性,也富有时代感,背景符合一直受欢迎的抗战题材。
姜为非常喜爱这部小说,立刻决定将其改编。
然而当他联系作者时,才得知原着的改编权已经被孙祺的工作室抢先买下。
那个曾在学校会议室自信推荐剧本的年轻人,再次引起姜为的注意。
当孙祺接到姜为电话时,他正在王敬天的录音棚——也就是现在的音乐工作室。
他的第二张专辑首月销量刚刚公布:总共卖出了50万张。
这个数字几乎接近他第一张专辑的总销量。
销量增长不仅因为与电影《那些年》的联合宣传,更因为专辑中的每首歌都是精心挑选的经典。
开篇曲目《为你写诗》就是其中之一。
“爱情,既奇妙又让人着迷。”短短两句歌词,道出了爱情的本质。
很多人觉得这首歌旋律简单、歌词直白,像是口水歌。
但孙祺认为,越简单越见功力。
动人的旋律和简练的歌词,恰好表达了恋爱中最真实的情感。
“在爱情面前,谁都会变得天真。”
第二首是《愿得一人心》。
“只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却蕴含巨大的勇气。
歌词通俗,旋律优美,孙祺将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流行唱法,唱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传达了男女之间真挚的期待。
整首歌中有“人生若只如初见”的遗憾,有“长逝入君怀”的伤感,也有“白头不相离”的誓言。
字里行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歌一经推出,便成为情歌爱好者的必听之作。
第三首是《我的歌声里》。
这首歌原本是由光头沫唱红的。
虽然人争议不断,但歌曲确实出色,原版女声演绎同样动人。
它讲述的是对失去爱情的怀念与遗憾。
爱情就这样悄然离开,
却又真实地存在过,
存在于梦的角落、心的深处,
也存在于我的歌声里。
这是一首抒情歌曲,贴近生活,情感丰富。
整首歌情绪层层递进,在未来的回望中怀念过去,在成长之后为从前落泪。
孙祺选择这首歌来表达情伤主题,初听或许平淡,但越听越有味道,每一遍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感受。
第四首是《李白》。
必须承认,这也是一首口水歌。
但孙祺一直很喜欢它,正如歌中所唱:
“多数人劝我学着适应,世俗的眼光,我认真学了,却学到天亮。”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规则限制的时代,从小时候开始,就不断有人教我们如何做人。
家庭、事业、婚姻……种种压力接踵而至。
李白虽然一生坎坷,却活得洒脱自在。
孙祺所向往的,正是像他那样,历经世间百态,依然保持内心的快乐与豁达。
第五首歌是《追光者》。
这首歌可以说是“烂片出神曲”的代表。
后来作为电影《夏至未至》的主题曲,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
整首歌清新舒缓,歌词真挚感人,表达直接而温暖,令人感到治愈,充满深情。
孙祺在挑选电影《那些年》主题曲时曾反复思考,《追光者》同样打动人心。
歌词中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总能让人陷入青春的回忆之中。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漫游”
“我可以等在这路口,不管你是否会经过”
“每当我为你抬起头,连眼泪都变得自由”
经过多次比较,孙祺最终还是选择了原版《那些年》。
他认为《追光者》更多表现的是对命运的顺从,而《那些年》更贴近青春的主题。
“你是海上的烟火,我是浪花的泡沫”
“烟火”与“泡沫”虽美,却短暂易逝,就像命运中偶然的相遇。
《追光者》发布后,成为网友最爱改编的歌曲之一。
很多粉丝配上偶像的照片,用歌词传达情感。
这一现象让孙祺感到意外,但也带动了专辑销量。
至于最后一首歌的选择,孙祺曾犹豫不决。
最终,他选了一首堪称爆品的作品——《青花瓷》。
这首歌非常经典,词句如诗,结构严谨,仿佛一封古风的情书。
开篇以动作画面展开:“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上的牡丹宛如你初妆。
想到你便难以下笔,檀香缭绕间,笔锋停顿一半——场景铺陈自然流畅。
“天青色等烟雨”
天青色只有在雨过天晴后才能显现,正如传世汝窑必须在烟雨中才能烧制出这种色彩。
“而我在等你”
隔着江水,静静等待。
本想以飘逸的汉隶题写,却知结局如月光般晕染,像青花瓷一样美丽却注定孤独。
这首歌一推出便震惊乐坛,不仅深受歌迷喜爱,也获得专业音乐人的高度评价。
网友称赞其意境如江南水墨,烟雨朦胧中白衣翩翩。
《青花瓷》的歌词仿佛一幅墨香四溢的窗边信笺,笔触婉转处尽是情意绵长,字里行间藏着千回百转的心事。
它的旋律如同山涧清泉流过岩石,泠泠作响,既有月光的清辉,又有溪水的缠绵,余韵悠长,久久不散。
这六首经典之作,与《那些年》《有点甜》《年少有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一起构成了孙祺的第二张专辑,堪称乐坛巨作。
专辑的热度让孙祺声名大噪,也间接助力电影《那些年》创下近七千万票房。
挂完电话后,孙祺才恍然意识到——姜为真正看中的,是他工作室手中的《潜伏》版权。
对方愿意出高价收购。
孙祺记得,前世的《潜伏》正是由姜为执导,剧中群星云集,最终成为经典。
后来豆瓣上有九万多人给出9.4的高分,在严苛的华语剧评体系中,堪称奇迹。
剧本改编权绝不能放弃,这是无价之宝。
如果轻易交出去,简直愚蠢至极。
从《那些年》的收益来看,目前华夏影视圈,电视剧的利润远高于电影。
200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不足三十亿,其中一半是进口大片,剩下的还要被大制作瓜分。
而当年各大卫视电视剧时段的广告收入高达两百亿,差距十倍之多。
以《士兵突击》为例:十二月开启第三轮播出,十家电视台联合播放,虽然单集价格下降,但总量让工作室又赚了五百万。
仅一部剧,就为孙祺带来两千五百万收益。
由此可见,若论盈利,电视剧才是首选。
电影更适合磨炼艺术能力。
而《潜伏》中的余则成,是个值得用心演绎的经典角色。
孙祺自信能抓住其精神内核,只是年龄成了障碍——他未满二十,即使化浓妆,也难掩青涩。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娱乐:截胡少女杨蜜,她要到底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