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知青点,看到周兰在剥金竹笋。
去看了一下,学了一点技巧,就回去也把金竹笋剥了。
然后焯水后直接撕成两半,又煮熟。
吃完饭,照常给水壶装上热水放凉,收拾洗漱一下,去空间吃了块煎牛排安慰一下胃。
想到什么,去翻出自己之前囤的制冰神器,装了点水进去,放在空间厨房的冰箱里去,然后定了个明天五点的闹钟就睡觉了。
听说明天劳动力度大,得休息好,养好精神。
……
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虽然月亮还明晃晃的挂在天上,但是天色已经有点亮了。
就着月色,用冷水洗把脸,洗去脸上的困顿之色,然后她给自己煮了三个鸡蛋,等会饿了吃一个,补充体力。
然后又把自己昨晚换下来的衣服洗了。
又找出之前杜春花媳妇给自己缝的花布包,把鸡蛋,还有一些已经放黄放软的野李果和水果糖放进去,又去自留地里摘了一根小黄瓜放进去。
看着这么多东西,感觉自己像是去春游的。
也不知道等会有没有机会吃。
沉思了一会儿先掏了个鸡蛋吃了起来。
害怕等会没机会吃,先吃两个鸡蛋垫垫肚子先。
就算等会没机会吃,也不至于让自己饿着。
干活已经够累了,如果还饿着肚子干活,那简直生不如死。
其他人没闹钟,赵园园刚才只看到周兰起了,应该是听着鸡叫醒来的。
她刚想着要不要去叫醒其他人,大队里催人上工的锣鼓声便响了。
在这里听了这么久的上工锣鼓声,很多人早就差不多和高中生对铃声的敏感一样,对锣鼓声产生条件反应了。
锣鼓一响,赵园园便听到她旁边的两间屋子传来动静。
大队的锣鼓都是提前三十分钟响,而且每十分钟一次,趁着还有时间,赵园园又去挑了几趟水。
夏天早晨的小山村并不冷清。
这会儿虽然才五六点。
但是有的勤快的人家四五点就起床了,这会儿可能都干了不少活了。
赵园园发现,这会儿池塘边有挺多人挑水的。
除了一些妇女外,男的也不少。
而且她看那些男的都是挑满满的两大桶水,把扁担都压弯了。
但是他们挑着却感觉像是没什么重量一般,步伐稳健的离开,连水桶都没晃一下,洒一滴水出来。
怪不得,自古以来,农家都更喜欢男孩,就这体力,女生确实比不了。
只是来了大队这么多天,挑水打柴什么的,大多是女人干,没见多少男人干,问就是忙,也不知道在忙什么,今天夏收了才看到他们出来帮忙干家务活。
……
把水缸差不多装满后,刚好离上工还有十分钟。
赵园园把挎包放在另一个空背篓里,然后又把水壶,砍柴刀什么的放在背篓里,再拿个草帽就往上工前集合的地方走去。
来这里这么久了,她发现,这里的妇女姑娘什么的,出门都喜欢背个背篓,就和现代人去逛街喜欢背包一样,看到什么柴火,野菜野果什么的,都往背篓里装。
的确很方便。
所以入乡随俗,赵园园现在也习惯经常背个背篓上工,混在人群里也不突兀。
……
去到上工的地方,大队长陈国安分配今天的任务。
一些老弱病残的就在大队部面前的空地上晒稻谷。
在夏收里,赵园园她们女知青都被划分为青壮年行列,夏收主力军。
当然,村干部也还没有无情到让她们女人去扛稻谷什么的。
她们主要负责割稻谷。
大队里面木头多,而且也有木匠,所以为了促进夏收,直接做了十多台打谷子的工具。
七十年代机器很少,就算是有也轮不到上河大队。
所以上河大队还是采用最原始的打谷子工具,一个倒梯形的像柜子的东西。
大约一米多深,上面大概两米多宽,底面长宽也大概有一米多的样子。
上河大队做了十五个打谷子的工具。
大队的人除了晒谷子的老弱病残外,其他的也被分成了十五个小队。
一个收稻谷小队里有割稻谷的,有递稻谷的,有打稻谷的,有装稻谷的,还有把稻草归拢摆好的。
还有把稻谷扛回来的。
大队虽然有两匹马,但是真正的忙起来的时候,一匹马一次驼四袋也驼不过来。
只能人工扛回来。
当然,为了减轻一点负担,让人轻松一点,马驼远一点的。
不过,扛稻谷的这些活,都是分给年轻力盛的青壮年男子的。
赵园园她们女性主要负责割稻谷,装稻谷,递稻谷。
而归拢稻草的活主要由一些半大的小孩干,有些掉落的稻谷也由他们一粒一粒的捡起来。
跟着分到的小队下到田里。
这个年代农药还没大规模的普及,走在田坎上,蝗虫一群一群的飞。
那几个半大的孩子,婶子和那些男性村民,一路上眼疾手快的抓了不少。
到了地方,赵园园她们几个割稻谷的就先开始割,而那些男人和孩童则在不远处的田坎上抓蝗虫。
看着他们积极的样子,赵园园猜到蝗虫应该能吃。
但是她不知道吃法,现在又没时间,也就没去掺和。
下到田里,赵园园发现虽然已经排过水了,但是田里还是比较湿。
不过好在之前已经放了好久的水了,倒不至于让人一脚踩到污泥里去。
她们来的这块田比较大。
大约有三四米宽,十几二十米长,平常不见得有什么,但是一到干起活来仿佛望不到尽头。
带头的婶子安排一部分的人去上面那块田里割,一部分人在下面这块田割。
她们现在是从大河边的田开始往上收。
既是因为这里的水肥好,稻谷长得好过,也是因为这里靠近大河,处于河流下游,一下大雨最容易积水被淹,所以就先从大河边的收起,渐渐的往上。
分好组后,其他人开始工作,而带头的婶子把赵园园安排在自己旁边,就开始教赵园园怎么做。
为了更好的促进夏收,他们知青都被分散到各个小队中,所以这一队只有赵园园一个知青。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七零年代小知青的平淡生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