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有个叫季梁的年轻人,脑子不笨,就是有个毛病——喜欢自作聪明,还特别固执。他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常常对邻里乡亲指手画脚。
这年春天,季梁远游归来,带回两大箱东西。一进门就兴冲冲地对老仆人说:“快来看我买了什么宝贝!”
打开箱子,一箱是精致的竹扇,丝绸包边,绘着山水图案;另一箱竟是厚实的狐皮裘衣,毛色油亮。
老仆人看得目瞪口呆:“少爷,这大春天的,您买扇子倒也说得过去,可买这厚裘衣做什么?”
季梁得意地捋着还不存在的胡须:“这你就不懂了。书上说‘冬箑夏裘’,意思是冬天备扇子,夏天备裘衣,反季节购买,价格便宜一半呢!我这是精明之举!”
老仆人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转眼到了盛夏,楚地热得像蒸笼。街坊邻居都摇着扇子纳凉,只有季梁翻出那件狐皮裘衣,郑重其事地穿戴上街。
没走几步,汗就湿透了里衣。邻居王大叔看见,惊讶地问:“季梁啊,你这大热天的穿裘衣,不怕中暑吗?”
季梁热得满脸通红,却还强装镇定:“这叫、这叫‘夏裘’!反季节穿衣,与众不同!”说着还故意昂首挺胸,结果没走几步就眼前一黑,差点晕倒。
王大叔赶紧扶住他,帮他脱了裘衣,递上凉水:“孩子,反季买东西省钱是对的,但反季穿衣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啊!”
季梁咕咚咕咚喝完水,喘着气道:“书上就是这么说的...”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啊!”王大叔摇头叹息。
好不容易熬到冬天,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家家户户生起火炉,穿上棉袄裘衣。季梁却翻出那箱竹扇,挑了一把最精致的,大摇大摆出门访友。
寒风刺骨,季梁冻得牙齿打颤,却还硬撑着摇扇子,故作潇洒状。
朋友开门一见,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季梁兄!你这数九寒天的摇扇子,是疯了吗?”
季梁冻得嘴唇发紫,说话都不利索:“这、这叫‘冬箑’!雅士之风也!”
朋友赶紧把他拉进屋,塞到火炉旁,裹上厚厚的棉被:“你这不是雅士之风,是傻子之疯!会冻出病的!”
果然,当晚季梁就发高烧,卧床不起。老仆人请来郎中,开了几副药才慢慢好转。
病好后,季梁仍不死心。听说城里要开文人雅集,他又想出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既穿裘衣又带扇子!
雅集那日,季梁内穿薄衫,外披厚重裘衣,腰间却别着一把竹扇。一进场就引来众人侧目。
开始时室内尚冷,季梁披着裘衣,得意地看着那些穿单衣冻得发抖的文人。不料人越聚越多,火盆越添越多,室内渐渐暖和起来。
那些穿单衣的正好舒适,季梁却热得汗流浃背。他赶紧脱了裘衣,露出里面的薄衫。可不一会儿,窗户为了透气开了条缝,冷风嗖嗖灌入,单衣者们瑟瑟发抖,季梁却暗自庆幸自己早有准备,又披上裘衣。
如此反复几次,季梁一会儿穿一会儿脱,忙得不亦乐乎。最后他灵机一动:何不一边穿裘衣御寒,一边摇扇子降温?
于是出现了滑稽的一幕:季梁身穿厚重裘衣,手中竹扇狂摇,活像一只毛茸茸的大狗熊在扑腾翅膀。
满堂文人见状,忍俊不禁。一位老者笑道:“这位仁兄真是把‘冬箑夏裘’发挥到极致了!”
雅集主人走到季梁面前,忍住笑意问:“阁下这般装扮,不知有何深意?”
季梁见终于有人请教,精神一振:“此乃古语‘冬箑夏裘’之实践也!既御寒又降温,两全其...”
“美”字还没出口,因为他忙着说话,没注意扇子摇得太急,一阵强风把旁边桌上的笔墨纸砚全掀翻了。墨汁洒了一位客人的白衣上,纸张满屋飞舞,场面一片混乱。
在一片抱怨声中,季梁狼狈地站在原地,一手还拿着扇子,一手抓着裘衣领子,恍然大悟:
原来“冬箑夏裘”根本不是教人这么做的!而是讽刺那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啊!
第二天,季梁把剩下的扇子和裘衣都分给了需要的穷人。夏天送扇,冬天送衣,这次总算真正理解了“适时而为”的道理。
从此,楚国少了一个自作聪明的书生,多了一个懂得变通的明白人。而“冬箑夏裘”的故事也传为笑谈,提醒人们:知识贵在活用,切莫死读书本,否则不但闹笑话,还可能害自己受罪呢!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成语大搞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