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午后,阳光透过市文化馆会议室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旧书、墨水和淡淡茶香混合的气息,一种属于文化场所特有的沉静氛围。林砚按照邮件上的指示,提前十分钟来到了这里,参加市诗词协会举办的青年诗会预备会。
会议室不算很大,中间摆放着一张椭圆形的长桌,周围已经坐了二十多位年轻人,有男有女,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他们或低声交谈,或安静翻阅着手中的诗集、笔记本,气质大多沉静儒雅,带着书卷气。林砚的出现,引起了一些不易察觉的侧目。他今天穿了一身比较正式的休闲西装,与周围一些穿着中式服装或随意t恤的诗人相比,显得有些不同,也更凸显了他并非这个圈子的“常客”。
他找到了一个靠后的空位坐下,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目光扫过全场,很快就在主位上看到了陈敬之教授。陈教授今天穿着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神情严肃,正和身边一位看起来像是助理的年轻女士低声说着什么。当他的目光偶尔扫过全场,掠过林砚时,林砚敏锐地捕捉到那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审视,似乎比上次在茶馆见面时多了几分严厉和考量。
林砚的心微微一提。看来,这次预备会,并不只是简单的流程介绍。陈教授似乎有意要借此机会,掂量一下他这个“跨界”而来的新人。
会议准时开始。由那位年轻的女士——李薇老师主持。她先简要介绍了青年诗会的宗旨、流程和注意事项,然后提议让每位到场的青年诗人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并可以谈谈自己对诗词创作的理解或近期创作计划。
轮到林砚时,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从容:“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好。我叫林砚,目前主要从事网络文学创作。诗词是我的业余爱好,承蒙陈教授和李老师抬爱,有机会参加这次诗会,向大家学习。我认为诗词是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一种很美的方式,希望能通过这次机会,向各位多多请教。”
他的介绍谦逊而简短,符合他一贯的“略懂”风格。然而,就在他话音刚落,准备坐下的时候,主位上的陈敬之却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瞬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林砚身上。
“林砚小友,”陈敬之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地看向林砚,语气平淡却带着明显的质疑,“听说你是写网络小说的?网文创作讲究日更数千甚至上万字,节奏很快,如同‘文化快餐’。我有些好奇,在这种快节奏的创作习惯下,你的诗词作品,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影响?比如,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而忽略了诗词应有的意境深度和情感沉淀?或者说,存在所谓的‘快餐化’倾向?”
这番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会议室里激起了无形的涟漪!空气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不少青年诗人脸上露出了了然或玩味的神情,甚至有人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幸灾乐祸。一个写快餐文学的网文作者,突然闯入讲究慢工出细活、注重底蕴的诗词圈,本就容易引人侧目和非议。陈敬之教授这番直指核心的质疑,可以说是问出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声。他们都想看看,这个被陈教授“破格”邀请来的年轻人,到底有何能耐,又如何应对这犀利的问题。
一道道目光,或好奇,或审视,或带着隐隐的优越感,齐刷刷地落在林砚身上,让他瞬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后背有些发紧,手心也微微出汗。陈敬之的问题非常尖锐,直接质疑他创作动机的纯粹性和作品的深度,一个回答不好,很可能就会给人留下“浅薄”、“浮躁”的印象,甚至坐实了外界对网文作者的偏见。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慌乱解决不了问题,必须用真诚和清晰的逻辑来回应。他想起了苏清鸢的鼓励,想起了自己发言稿里准备的内容。是啊,诗词的深度,难道是由创作速度决定的吗?真挚的情感,才是打动人的关键。
他抬起头,迎向陈敬之审视的目光,脸上没有露出怯懦,反而露出了一丝平和而坚定的笑容。他微微向陈敬之的方向欠了欠身,语气不卑不亢,从容答道:
“陈教授的问题非常深刻,谢谢您的指点。”他先肯定了对方,以示尊重,然后才缓缓陈述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诗词的深度与价值,其核心并不在于创作速度的快慢,而在于情感是否真挚,意境是否动人。”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其他青年诗人,声音清晰而诚恳:“就像我上次在首发仪式上分享的,我写诗词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和瞬间的感触。比如那首《静夜思》的改编版,源于我作为一个异乡人,在某个加完班的深夜,看到窗外明月时,心中涌起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那种情感是真实的,是沉淀在心底的,并不会因为我是写网文的,就变得廉价或肤浅。”
他举了这个具体的例子,让他的论述不再空泛。接着,他又提到了另一首诗:“再比如《月下瑶台》,是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为了梦想不懈努力、即使遇到挫折也永不放弃时,内心受到的触动和想要送出的美好祝愿。‘愿君多顺遂,万事皆如意’,这句祝福,源自于我对朋友坚韧品质的敬佩和关怀,这种情感,同样与创作速度无关。”
最后,他总结道,目光重新回到陈敬之脸上,带着真诚的探讨意味:“陈教授,比起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我个人更在意的是,我的诗词能否准确地传达出那一刻真实的情绪,能否让读到它的人产生一丝共鸣。或许我的作品在技巧上还不够成熟,在底蕴上还有所欠缺,但我愿意保持这份对‘真’的追求,不断学习和磨练。我相信,只要情感是真实的,哪怕语言朴素,也能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林砚的这番话,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回应了陈敬之的质疑,又表明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他没有回避自己“网文作者”的身份,而是巧妙地将“快节奏”与“真情实感”剥离开来,强调情感的核心地位。他的语气始终从容不迫,带着一种不符合他年龄的沉稳和真诚。
他话音刚落,坐在陈敬之旁边的李薇老师便微微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她显然很认同林砚“真情实感”胜过“辞藻堆砌”的观点。其他一些青年诗人中也有人露出了思索的表情,似乎被林砚的话所触动,不再仅仅带着偏见看待他。
然而,陈敬之的脸上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他听完林砚的回答,只是静静地看了他几秒钟,镜片后的目光深邃难辨。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在等待陈敬之的反应。
几秒钟后,陈敬之才缓缓开口,语气依旧平淡,听不出喜怒:“真情实感,确是诗词之本。你能有此认识,甚好。”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却微微一转,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期待和压力:“希望在下周的诗会上,你能拿出真正配得上这份‘真情’,也配得上这次‘邀请’的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完,他便不再看林砚,转向李薇,示意会议继续。
虽然没有直接的褒奖,但也没有进一步的责难。这看似平淡的回应,却让林砚心中松了一口气,同时感到了更大的压力。“拭目以待”四个字,无疑是对他下周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默默地坐了下来,手心依旧有些潮湿,但心跳已经渐渐平稳。他知道,第一关算是过去了,但真正的考验,还在下周的诗会上。他必须拿出更有分量的作品,才能真正在这个圈子里站稳脚跟,赢得尊重。而此刻,他脑海中已经开始飞速思考,该选择哪一首“略懂”的诗词,来应对这场至关重要的“面试”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