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昆仑工地。
夕阳把半座山染成了金色。吊塔投下的影子像一支支长矛,静静插在地里。
林杰和龙纪元院士站在临时观景平台上,脚下是刚刚吊装到位的装配式楼板,远处,第一段生态廊道像银带一样蜿蜒。
“你看到了什么?”龙院士问。
林杰沉默片刻:“秩序。”
“你错了。”龙院士笑了笑,“我看到的是‘守护’。”
“守护?”
“帝国的意义,从来不是征服。”龙院士负手而立,目光穿过层层机械与人影,“是让更多的人免受风浪之苦。征服是肌肉,守护是骨骼。”
风从山脊上吹下来,带着松脂的清香。
林杰低头看向工地。夜间施工的灯一盏盏亮起,像星辰一点点落到地上。
他忽然意识到,“帝国”这两个字,在他心里不再是锋利的刀,是一把伞。
“龙院士。”他开口,“我们可能很快要出一趟远门。”
“去哪里?”
林杰抬起手腕,袖口内侧的小屏幕上闪了一下。雅典娜静默地推送来一条消息:
“信标-02:信号增强(北纬41°,东经29°)。”
“黑海。”林杰轻声说。
“需要我做什么?”龙院士问。
“守住家。”
云层被最后一束光撕开,金线落在碑石上的“昆仑”二字上,像给它戴上了一顶勋章。
林杰深吸一口气,转身下楼。
帝国的雏形已现。
下一步,是护城河。
——
夜色完全落下,工地上空忽然亮起了上百架无人机。它们从峡谷里一一升起,在城市大脑的调度下变换阵形:先是“昆仑”二字,随后是“oS”的四层结构,再然后,是一条不断延展的光带,沿着未来的生态廊道蜿蜒向远方。
直播的弹幕刷屏:
“这不是工地,是文明的开机动画。”
“第一次觉得‘基建’两个字这么浪漫。”
龙院士看着天空中的光:“你在向谁宣告?”
“向未来。”林杰低声说。
——
当晚的战略会,只有八个人参加。
“护城河,五道。”林杰在白板上写:
一,标准护城河:接口先行,强制互通,反‘私货化’;
二,人才护城河:全球人才计划+少年军,源源不断的‘人’;
三,算力护城河:算力券+边缘节点,把‘天书\/门户\/流萤’接成网;
四,资本护城河:滚动预算+多池隔离+杠杆红线,稳;
五,社会护城河:公益接口优先,学校\/医院\/救援先用起来,让老百姓先感到‘好用’。
“第六呢?”李军笑着问。
“第六是‘守护’。”林杰回以微笑,“当我们把‘守护’写进系统,别人就只能跟着抄。”
——
“黑海行动,代号‘阿尔戈’。”宋阳把加密文件夹推到桌子中央,“目标是信标-02附近海域。”
“队伍怎么配?”
“技术三人:网络、信号、硬件;安保四人:近身与远程各两;外联两人:掩护身份与当地渠道。”
“通讯?”
“‘雅典娜’的离岸节点已经在地中海打了两层跳板,海上链路可用,必要时切到短波。”
“法律与舆论预案?”
“江爷那边已经沟通,必要时走‘海洋科研取样’的正规流程,媒体口径统一成‘水下地形测绘’。”
“好。”林杰把文件夹合上,“一周后出发。”
龙院士看着他:“别把刀口全放在外面。”
“放心。”林杰起身,“家,已经有人守。”
他走到窗前,按下开关。远处的无人机队列正在缓缓降落,灯光一盏盏熄灭,像星辰回到它们各自的位置。
“帝国的雏形已现。”他在心里默念,“下一次,我们要让世界,看到河。”
——
凌晨,林杰在办公室给全员写下一封信:《关于‘守护’的说明书》。
“一、我们为什么建‘护城河’:不是为了隔绝,而是为了承诺。承诺‘即便风大雨急,城市也会有序’。”
“二、我们如何建:标准、人才、算力、资本、社会,五道都是‘看得见、测得出、能迭代’的指标,不是口号。”
“三、我们对每个人的承诺: —工地上,没有人会因制度缺失受伤; —校园里,没有孩子会因网络不通耽误学习; —医院里,没有设备会因停电而停摆; —搜索里,没有恶意会比真相更快。”
“这是我们共同写的说明书。我们会反复修改,直到它成为‘常识’。”
他按下发送。
窗外,东方泛白。
他的城市,正在醒来。
——
上午,龙院士带着几位年轻学者来到工地边。
“你们看这座城,”龙院士指着远处的塔吊与装配厂,“每一块板都是数据、每一根梁都是接口、每一个人都是协程。”
年轻人笑了:“像在上操作系统课。”
“是啊。”龙院士回望林杰,“他在给我们上‘文明的操作系统’。”
午后,社区里传来小提琴声。一个孩子在临时教室里练习,窗外路过的工人停了片刻,竖起大拇指。
“帝国不是冷冰冰的钢铁。”林杰对自己说,“它是有人情味的秩序。”
他转身,把一摞匿名的“困难库”申请批了又批:有人要为父亲做手术、有人要为孩子配眼镜、有人要给妻子买一台洗衣机。
“把这些写入常态。”他在批注栏里写。
手机弹出一条消息:
“门户透明面板新增‘公益接口调用量’,今日数:128,442。”
林杰点了个赞。
“继续。”他给自己发了一条只对自己可见的消息。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回1995:错位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