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不是白嫖,标准不是口号。”
联盟扩编大会,来自高校、研究所、企业、医院与地方政府的代表坐满了会场。
“今天发两件东西:标准1.0与治理1.0。”林杰开场,“第一份告诉你‘怎么接’,第二份告诉你‘怎么管’。”
标准1.0罗列了“城市大脑—昆仑oS”的基础接口、时序、兼容性测试、废弃策略;治理1.0则明确了“理事会—开发者代表—市民观察员”的三方架构,重大变更2\/3票通过,漏洞周、白名单、黑名单、公示机制一条条写明。
有质疑当场抛出:“开源就是白嫖,你们不怕被拿走吗?”
“我们怕‘拿错’。”林杰不躲,“所以我们把‘拿对’写清楚:基础接口开放、实现层竞争;公益接口优先、商业接口可计费。抄正确的,欢迎;抄坏的,封禁并公示。”
会场后排,一个创业者悄声对同伴说:“他这是把我们的‘偷懒权’给拿走了。”同伴笑:“拿走更好,别再糊弄用户了。”
台上,林杰把“接口废弃—N+2”画成一条时间轴:“今天是N,N+1版本仍保留兼容,N+2正式废弃。我们提供‘迁移脚本’,不是‘甩锅公告’。谁破坏稳定,我们公开记一笔。”
“速率限制怎么定?”一家独角兽代表发问。
“三层:公众接口默认‘低速—宽限’;开发者接口按‘信誉分’动态加权;高危接口只在‘观察员\/第三方’在场时临时放开。”
“谁给‘信誉分’?”
“理事会—开发者代表—观察员三方共评,错误公开扣分,更正及时加分,‘造福指数’额外加权。”
“‘造福指数’怎么算?”
“简单粗暴。”林杰笑,“一条接口被多少人‘用在对的事’上:比如‘夜间安全回家’、‘医问即答回呼’、‘避难所一键切换’。每多一个城市调用,就加分。”
——
少年军的展示把会场气氛烘热。一群高中生把“EdA—编译器—操作系统”的‘三合营’跑起来,现场接了一个“学校广播应急”的‘最小应用’:
“地震预警时,广播自动切换‘疏散指引’,并把‘老师—学生—家长’三端同时点亮。”
“为什么要做这个?”有人问。
“因为我们小时候很怕黑。”少年们笑。
有老师在台下悄悄抹了抹眼角。她想起了十年前那次深夜地震,孩子们拥挤在走廊里,没有灯、没有指引——而此刻,三句“如果—那么”的规则,居然能让一座学校学会在黑暗里“自己发光”。
——
会后签约不停。几家三甲医院加入“医问即答—创作者计划”,三所高校加入“证据链课程”,两家地方政府签下“观察者面板—公众试点”。
一位研究所的老师握着林杰的手:“谢谢你们把‘方法’变成‘公共品’。”
“我们也在拿你们的‘知识’。”林杰回,“互相借。”
走廊里,志愿者端着茶水穿梭。一位企业代表拦住林杰:“我们有历史包袱,系统里一堆遗留代码,怕接不稳。”
“接在‘适配层’。”林杰把‘适配层—接口—应用层’写在纸上,“先跑起来,再慢慢换。别让‘完美主义’耽误‘可用主义’。”
——
晚宴是素食自助。有人问:“你们是‘素食主义者’?”
“不是。”林杰笑,“我们今天换个味道。”
“为什么?”
“因为今天讲的是‘节制’。”
“节制也能成为卖点?”对方不信。
“是‘长期的卖点’。”林杰笑,“节制让系统有余地,城市有余地,人也有余地。”
窗外,江风吹动旗面,理事会的横幅猎猎作响。有人在留言墙上写下:
“把开源变成一种‘有纪律的慷慨’。”
林杰路过,看了一眼,提笔在下面补了四个字:
“互相成全吧。”
——
第二天,治理1.0“模拟投票”在会场小厅进行。主持人抛出三道“真的会发生”的议题:
“一,‘高危接口’是否在紧急情况下向第三方临时开放?”
反方:“会被滥用。”
正方:“引入‘观察员—第三方’双见证,与‘只读签名’同步,且必须‘事后公示’。”
最终,2\/3票通过,附带‘四条限制’写入治理。
“二,‘透明指数’是‘绑架创作’还是‘信用名片’?”
争论半小时后,理事会决定:
“指数权重公开可讨论—创作者可挂也可不挂—平台默认在推荐位优先‘挂指数’者。”
“三,‘接口废弃N+2’在老旧系统上的‘过桥成本’谁承担?”
地方政府代表与企业代表同时举手:“按‘受益者付费’+‘公共品补贴’混合;迁移脚本由平台提供,过桥资金可以从‘公共算力券’里划拨。”
这一轮模拟把“‘口号’怎么落地”的最难部分,变成了“可被记在会议纪要里的动词”。
——
会后,林杰在楼梯口被一位县域信息中心主任拦下:“我们愿意当‘下沉首批试点’,但怕‘过于复杂’。”
“先接两条:
‘夜间安全回家路线’与‘医问即答回呼’。”林杰说,“先让市民‘看见价值’—再加‘观察者面板—公众版’,慢慢来。”
主任点头:“慢慢来,好。”
——
《理事会决议公示(样板)》挂上了门户:
“议题:高危接口在紧急情况下向第三方临时开放;
提案人:xx;支持\/反对\/弃权:xx\/xx\/xx;
限制条款:
1)仅在‘观察员—第三方’双见证在场;
2)全程只读签名、调用日志实时留痕;
3)事后24小时内公示;
4)违法违规追责条款附后。”
公示页最下方,有一行“会后答疑”:
“为什么要写成‘条款’?”
“因为城市不是靠‘好心’运转的,它靠‘好规则’。”
——
首批县域试点《一周周报(节选)》:
“模块一:夜间安全回家路线—上线第3天;
调用xx次,碰撞纠纷减少xx%;
模块二:医问即答回呼—上线第5天;
平均回呼2分58秒,老年人满意度4.6\/5;
模块三:观察者面板—公众版—上线第7天;
观察员轮换覆盖率50%,建议收集xx条,采纳xx条。”
县域信息中心主任给理事会发来留言:“我们发现‘厕所距离\/字体大小’这样的小事,大家说得最多。看见这些‘小事’被写进系统,心里很踏实。”
——
“N+2过桥资金凭证(样张)”同时发布:
“迁移脚本版本:xx;
验收:第三方测试通过;
过桥费用:xx;来源:公共算力券;
责任单位:xx;
审批:理事会2\/3通过—公示期无异议。”
下面附着两张票据复印件与公示链接。留言区里,一位创业者写:“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迁移成本’不是被甩给乙方。”
——
会后圆桌《开发者代表问答(摘要)》:
“q1:‘透明指数’会不会绑架小团队?”
“A1:自愿挂靠,但推荐位优先‘挂指数’;权重公开可讨论。‘透明指数’不是给你扣分,是帮你拿信用的。”
“q2:老旧系统接入‘适配层’后,何时能‘全栈统一’?”
“A2:不硬性规定节奏。建议‘优先\/关键路径’先统一,其余按‘成本—收益’排序。”
“q3:‘白嫖’如何界定?”
“A3:基础接口公共,商业接口可计费;违规即封禁并公示。‘拿对’欢迎,‘拿错’不欢迎。”
——
散场很晚。林杰在留言墙下停住了脚步。有人写:“把开源变成‘有纪律的慷慨’。”有人写:“把治理变成‘人人能读懂的纪要’。”
他拿起笔,在两条留言下面又写了一句:
“把‘可用’变成‘可传承’。”
——
会后,门户挂出“治理1.0—公众版”:
“理事会\/开发者代表\/市民观察员\/观察员轮换\/漏洞周\/黑白名单\/更正公示\/接口废弃N+2\/迁移脚本\/速率限制\/权限分级……”
一位市民在评论区写:“第一次觉得‘治理’不是‘遥远的事’。”
另一位企业代表写:“有规则,才能放心接。”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重回1995:错位人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