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星火燎原势已成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南京城头,虽无多少暖意,却驱散了几分湿冷。与北方战云密布、四川血雨腥风相比,此时的南京,竟显露出几分难得的平静与生机。
朱慈烺站在宫城高处,俯瞰着这座正在慢慢恢复元气的城市。街道上行人车马络绎不绝,市井叫卖声此起彼伏,秦淮河上画舫穿梭,虽不及鼎盛时期,却也透着一股劫后余生的活力。
短短大半年时间,从崇祯殉国、北京沦丧的绝望低谷,到如今拥兵自重、稳住江南半壁,甚至开始反向施加影响力,这其中的艰难与风险,唯有他自己深知。
“陛下,各地奏报已整理完毕。”韩赞周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打断了朱慈烺的思绪。
回到武英殿,朱慈烺开始批阅奏章。
首先是来自江北黄得功的军报。得益于扬州防线的巩固和水师的协防,多铎虽不断骚扰,但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黄得功在奏报中特别提到,新式火炮在防守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军对扬州城防颇为忌惮。同时,他也报告,根据哨探和抓获的细作供述,清军确实在加紧策反江南人士,尤其是对苏松地区的某些士绅,许以高官厚禄。
朱慈烺批阅:嘉奖黄得功及江北将士,着兵部、户部继续优先保障扬州军需。对清军策反之事,已令东厂严密监控,着黄得功亦需加强内部稽查,严防渗透。
其次是秦良玉从安庆送来的奏报。李自成旧部“忠贞营”的整编进展顺利,朝廷委派的军官已基本到位,士卒也在适应新的编制和纪律。秦良玉建议,待整训初步完成,可调部分兵力北上,协防庐州、安庆一线,减轻黄得功压力,并伺机收复部分江北州县。同时,她也提及,湖广何腾蛟、江西袁继咸虽表面恭顺,接旨后也派兵接管了部分城池,但动作迟缓,对朝廷要求的协助清剿左良玉残部、筹措粮饷等事,则多有推诿。
朱慈烺批阅:准秦良玉所奏,忠贞营整训完毕后,可酌情北调。对何、袁二人,暂且维持现状,以安抚为主,但需密令秦良玉暗中戒备,并继续通过清田等政策,逐步渗透、掌控两省实际权力。
接着是宋应星从格物院送来的喜报。“弘光二式”燧发枪月产量已突破四百支,“弘光三式”长管炮也稳定在月产二十门。更可喜的是,对燧发机括的改进取得了突破,可靠性大幅提升。同时,针对陛下提出的“手持喷铳”(震天雷)后坐力过大问题,工匠们正在尝试加装更结实的枪托和缓冲机构。此外,利用水力驱动的镗床、锻锤等机械也已开始试用,有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
朱慈烺大为欣慰,批示:重赏宋应星及有功工匠,格物院所需一切资源,优先保障。着其继续改进工艺,研发新式火器,尤其要注重火炮的轻量化和野战机动性。
最后,是一份来自海上的密报,由张煌言通过特殊渠道送回。密报中称,靖海营已成功对辽东旅顺口发动了一次奇袭,虽未能占领港口,但焚毁清军大小战船七艘,破坏码头设施若干,清军水师震动,沿海防御再度收紧。靖海营伤亡百余人,目前已转移至安全海域休整。
朱慈烺拍案叫好!张煌言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此举虽风险巨大,但战略意义非凡,必然牵制了清军大量精力。
他立刻批示:擢升张煌言为浙江巡抚兼理海防军务,授靖海将军衔,全权负责东南沿海抗清事宜。对其麾下将士,论功行赏,优加抚恤。并令工部、军器局,加紧为靖海营打造专用舰炮和补给船只。
放下朱笔,朱慈烺长身而起,走到巨大的舆图前。地图上,代表南明控制区的色彩,已从最初仅限于南京周边的狭小区域,逐渐向外扩展,覆盖了江南大部、皖南、并试图向江北、湖广渗透。海上,靖海营的活动范围更是延伸到了辽东。
西线平定,李自成归附;东线稳固,水陆联防;海上利剑,初露锋芒;内部新政,虽遇阻力,却在艰难推进;格物院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
星火,已然燎原。
尽管前路依然漫长——江北清军主力未损,多尔衮绝不会甘心失败;江南士绅的暗流仍在涌动;西南张献忠暴政未除;何腾蛟、袁继咸等镇抚仍需整合;国力民生,更是百废待兴……
但希望的曙光,已经真切地照进了现实。他,朱慈烺,这个来自后世的灵魂,正凭借其超越时代的眼光、铁腕的手段和不容动摇的决心,带领着这个垂死的帝国,在绝境中,硬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开创出了一个与原有历史轨迹截然不同的全新局面。
“明年……”朱慈烺的手指划过舆图上的江北、中原,眼中燃烧着野心的火焰,“该考虑,如何将战火,重新引向北方了。”
凛冬将至,但蛰伏于江南的力量,正在积蓄着来年反击的惊雷。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日曜南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