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的硝烟渐渐散去,可战争留下的创伤却触目惊心。断壁残垣间还残留着炮火灼烧的黑痕,焦木余烬散落在瓦砾之中,街道上尚未清理干净的暗红血迹与碎石混杂,空气中弥漫着挥之不去的血腥与焦糊气味,每一处景象都在无声诉说着刚刚结束的那场攻坚战的惨烈。城中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交织着战争留下的恐惧、对未来的茫然,以及一丝劫后余生的微弱希冀,望着进城的明军,既不敢靠近,又难掩依赖。
朱慈烺并未沉溺于光复沈阳的胜利喜悦太久。他深知,攻克城池只是收复疆土的第一步,如何安抚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园,使辽东重新恢复生机、稳固融入大明版图,才是对他这位中兴之主的真正考验。
行营大帐内,烛火彻夜不熄,关于辽东善后事宜的会议接连召开。随驾的户部、工部官员,李定国、吴三桂等前线将领,以及负责民政的幕僚皆齐聚一堂,共商重建大计。
“陛下,” 户部侍郎率先出列,双手呈上一卷泛黄的账册,面色凝重地奏道,“据初步统计,沈阳及周边州县经此战乱,人口锐减逾四成,大量田地荒芜抛耕,昔日仓廪府库早已被清军劫掠一空,如今几近空虚。眼下开春在即,若春耕不能及时开展,今岁辽东必将面临严重饥荒,恐滋生民变,动摇刚安定的局势。”
工部主事随即补充:“不仅如此,沈阳城防、官署衙门将府、城乡道路及辽河沿岸桥梁损毁严重,亟需修缮加固;尤其是辽河水利设施,多年失修,河道淤塞,若不及早整治,不仅影响春耕灌溉,更可能引发夏秋汛情,祸及沿岸百姓。”
千头万绪的难题摆在面前,核心终究离不开 “人” 与 “粮” 二字 —— 缺粮则百姓难活,缺人则生产难复。
朱慈烺指尖轻叩案几,沉吟片刻后,目光变得愈发坚定,果断下达一系列指令:
“第一,赈济为先,保命为要。从江南、山东紧急调拨的十万石漕粮已由海路转运,不日便可抵辽。粮食到港后,即刻在沈阳及周边州县设立粥厂,按户核实人口发放口粮,优先保障老弱妇孺、伤残军民,务必确保百姓能熬过这青黄不接的关键时期,不致饿殍遍野。”
“第二,颁布《辽东垦荒令》,全力恢复生产。凡愿在辽东落户垦荒者,无论返乡流民、归顺汉军旗人、包衣仆从,抑或内地无地贫民,皆可向当地官府申领荒地、耕牛、稻种,前三年免征田赋,第四年起减半征收,五年后复归常制。” 他话锋一转,目光投向吴三桂,“吴三桂。”
“臣在!” 吴三桂连忙躬身应声,神色肃然。
“着你部关宁军,在维持地方治安、清剿残敌之余,分批抽调兵力参与屯垦,既能补充地方劳力不足,亦可让将士们自给自足,减轻朝廷粮饷负担。”
“臣遵旨!” 吴三桂心中悬着的石头稍稍落地 —— 陛下令关宁军参与屯垦,既是对部众的信任,更是为他们谋了一条长期安身立命的出路,免去了战后被裁撤的担忧。
“第三,整顿吏治,与民休息。尽数废除清廷所设苛捐杂税、圈地令等恶法,暂循大明万历年间旧制施治。着吏部、都察院即刻选派干练清廉、通晓民政的官员,充任辽东各级官府,严查趁乱盘剥百姓、中饱私囊之徒,一经查实,无需上报,立斩不赦,以儆效尤!”
“第四,编户齐民,复苏百业。对辽东境内所有归顺之汉人、蒙古部落,乃至愿意留居、诚心归附的满人,逐一登记造册,核发新的身份牌符,明确户籍归属与赋役责任。同时甄别其中有一技之长者,如工匠、医者、读书人、农技人员等,量才录用,拨付钱粮支持其重操旧业,尽快恢复城中商业、手工业与文教秩序。”
朱慈烺目光扫过帐内众人,语气加重,字字千钧:“记住,朕要的不是一座残破凋敝、动荡不安的辽东,而是一个能重新成为帝国东北屏藩、兵强民富、物阜民丰的辽东!诸项事宜,皆需即刻督办,不得有丝毫延误推诿!”
一道道旨意如同甘霖活水,注入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明军士兵在将领带领下,放下兵器,拿起农具,帮助百姓清理废墟、修复房屋;城外的粥厂很快升起袅袅炊烟,饥肠辘辘的百姓排起长队,捧着温热的粥碗,眼中重新燃起生机;《辽东垦荒令》的布告贴满城乡,让无数失去土地、对未来迷茫的人们看到了安身立命的希望,不少流民主动前往官府申领荒地,筹备春耕。
朱慈烺更是数次轻车简从,不带仪仗,亲自巡视沈阳城内外的灾民安置点、粥厂及待垦荒田,拉着百姓的手询问疾苦,查看粮食发放情况。皇帝的亲临虽无过多言语,却如定心丸般极大安抚了民心,也让负责善后的地方官员不敢有丝毫懈怠,凡事亲力亲为。
重建之路注定繁琐而漫长,残破的城池难以一朝修复,流离的百姓需要时间安居。但在大明朝廷的全力扶持与朱慈烺的悉心擘画下,秩序与生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这片饱经创伤的焦土上悄然复苏、重新萌芽。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日曜南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