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营地就被一股热腾腾的米香裹住了。两个炊事兵正围着大铁锅忙活,锅里的糙米煮得咕嘟作响,蒸汽顺着锅盖的缝隙往外冒,引得几个端着破碗的士兵在旁边打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铁锅,喉头不自觉地滚动——自从三天前陈砚借到糙米,他们才算吃上了几顿饱饭,再也不用靠挖老乡的红薯填肚子。
陈砚踩着沾露的黄泥走过来时,赵铁柱正带着三十多个士兵在武器堆旁“比武”——不是比拳脚,是比谁修的枪更利索。赵铁柱手里拿着一支刚打磨好的汉阳造,枪身泛着均匀的铁色,他拉动枪栓,“咔嗒”一声脆响,引得周围士兵一阵叫好。
“营长!您看俺这枪,能打十发子弹不卡壳!”赵铁柱举着步枪跑过来,脸上带着得意的笑,手上还沾着机油,“昨天您说让俺当这个‘修枪队’的头,俺没给您丢脸!”
陈砚接过步枪,掂了掂分量,又对着阳光检查枪管——里面的污垢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枪栓拉动时顺滑流畅,比刚缴获时强了不止一星半点。他笑着点头:“好手艺!照这个速度,再过两天,咱们就能凑齐八十支能打的枪,到了前线,至少能跟鬼子拼一拼。”
“那是!”赵铁柱胸脯一挺,“俺们苗家汉子,别的不行,手上的力气还是有的!等修完枪,俺再教弟兄们练刺杀,保证让鬼子尝尝苗刀的厉害!”
陈砚正想再说几句,身后传来王锐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他略显慌张的呼喊:“营、营长!俺、俺发现东西了!您快来看看!”
王锐跑得满头大汗,粗布长衫的下摆被风吹得翻飞,手里紧紧抱着一个暗红色的木箱,木箱上还挂着一把铜锁,锁芯已经有些生锈。他跑到陈砚面前,把木箱放在地上,喘着粗气说:“这是原营长的箱子,俺今天整理军需仓库时发现的,锁着,俺没敢撬……”
陈砚的目光落在木箱上。这箱子他有点印象,原身的记忆里,这是他从贵州带来的“私产箱”,平时看得比命还重,连王二狗都没碰过。他蹲下身,手指抚过箱面的木纹,能感觉到里面沉甸甸的,像是装着不少东西。
“找把撬棍来。”陈砚对旁边的士兵说。
很快,士兵拿来一根锈迹斑斑的撬棍。陈砚接过撬棍,对准铜锁的缝隙,用力一撬——“咔嗒”一声,铜锁应声而断。他掀开箱盖,里面的东西让周围的士兵都屏住了呼吸。
箱子里铺着一层油纸,油纸上放着二十块银元,银元边缘泛着银白色的光泽,上面印着“光绪元宝”的字样;银元下面,还压着一小块鸦片膏,大概有拳头大小,黑褐色的膏体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最底下,是一块玉佩,玉色发暗,边缘有磕碰的痕迹,应该是原身家里传下来的物件。
“这、这是原营长藏的银元!”王锐的声音有点发颤,“俺之前整理账册时就觉得不对,原营长说他没私藏钱,没想到……没想到藏在这里!”
周围的士兵瞬间炸了锅,议论声此起彼伏——
“他娘的!果然私藏了钱!俺们的饷就是被他换了银元!”
“二十块银元啊!能买多少糙米!俺们之前饿肚子,他倒好,藏着银元抽鸦片!”
“营长!您可得给俺们做主!这钱该分给弟兄们!”
几个情绪激动的士兵甚至往前凑了凑,眼神里满是怒火,拳头攥得咯咯响。陈砚能理解他们的愤怒——三个月没发饷,有的士兵家里还等着钱救命,原身却把克扣的军饷换成银元藏起来,换谁都会生气。
“都安静!”陈砚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压人的气势,周围的议论声瞬间消失,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这银元,是原身克扣大家的军饷换来的,理当归还给大家。但现在,咱们最缺的不是银元,是粮食,是能让大家活下去、能打鬼子的粮食——这银元,我打算换成糙米,全部分给大家,谁都不私吞一分。”
士兵们愣了愣,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以为陈砚会把银元收归己有,没想到会换成粮食。那个十六岁的小兵甚至跳了起来,喊着:“营长英明!有糙米吃,俺能多杀几个鬼子!”
赵铁柱也激动地拍着大腿:“营长,您这主意好!银元不能当饭吃,换成糙米才实在!俺去联系附近的粮商,保证用最低的价钱换最多的糙米!”
“不用你去。”陈砚拦住他,目光扫过在场的士兵,“这银元是大家的,怎么处理,得让大家看着。今天下午,咱们在营地中央烧了这箱子——不是真烧银元,是烧原身的贪念,让大家知道,以后咱们3营,再也没有克扣军饷的事。至于换糙米,让王锐去,他是军需官,账算得清楚,不会让大家吃亏。”
士兵们听得眼睛发亮——烧箱子,烧的是原身的贪念,更是给他们一个定心丸。那个之前被克扣过粮饷的瘦高个士兵哽咽着说:“营长,俺们信您!只要您不克扣粮饷,俺们跟着您,就算是死在前线,也认了!”
陈砚心里一暖,弯腰把木箱盖好,对王锐说:“你现在就去附近的张家庄,找张老财——上次借糙米时,他说有粮食要卖,你跟他说,二十块银元,能换多少糙米换多少,再要些盐巴和干菜,账记得详细点,回来给大家看。”
“俺这就去!”王锐用力点头,抱着木箱就往营地外跑,脚步比平时快了不少——他现在是“王锐”,是陈砚信任的军需官,再也不是那个只会躲在后面记账的胆小文书了。
下午时分,营地中央的空地上,已经围满了士兵。空地上堆着几根干柴,陈砚抱着原身的木箱站在干柴旁,赵铁柱和几个士兵拿着火把,站在旁边待命。王锐已经从张家庄回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二十块银元换糙米600斤、盐巴10斤、干菜5斤”,纸条被他举得高高的,让每个士兵都能看清。
“弟兄们,”陈砚的声音在空地上回荡,压过了周围的风声,“这箱子里,装的是原身的贪念,是大家的血汗钱。今天,咱们烧了它,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咱们3营,以后军饷全公开,粮食优先分,我陈砚要是私吞一分钱、一斤粮,你们就烧了我的帐篷,把我绑去师部领罪!”
说完,他把木箱放在干柴上,对赵铁柱点头:“点火。”
赵铁柱举起火把,猛地扔向干柴——“轰”的一声,干柴被点燃,火焰迅速蔓延,舔舐着木箱的边角,木箱很快被烧得发黑,冒出滚滚浓烟。周围的士兵们屏住呼吸,看着燃烧的木箱,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解气,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火焰烧了半个时辰,才渐渐熄灭。木箱已经变成一堆黑炭,里面的银元早就被王锐换成了糙米,此刻正堆在旁边的粮袋里,散发着淡淡的米香。陈砚走上前,用木棍拨开炭灰,对士兵们说:“原身的贪念,烧没了;以后咱们3营的规矩,立起来了——军饷公开,粮食均分,优先伤员和没草鞋的弟兄,我跟大家吃一样的饭,用一样的枪,绝不搞特殊。”
“营长英明!”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营地,连远处的炊事兵都停下手里的活,跟着喊了起来。
陈砚笑着挥手,让王锐和赵铁柱开始分粮。粮袋被打开,雪白的糙米倾泻而出,王锐拿着小秤,按之前记好的名单分粮——伤员2斤半,普通士兵2斤,陈砚自己也领了2斤,跟大家一样。
赵铁柱捧着分到的糙米,激动地对身边的士兵说:“俺活了二十五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营长!跟着他,俺们肯定能打胜仗!”
那个十六岁的小兵捧着糙米,眼泪差点掉下来——他家里穷,以前在老家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糙米,现在不仅能吃饱,还能跟着大家杀鬼子,他觉得自己没白来当兵。
陈砚看着士兵们捧着糙米时的笑脸,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这一把把糙米,比任何豪言壮语都管用——士兵们要的不多,不过是一顿饱饭,一个公平的待遇,一个能让他们愿意拼命的理由。
夕阳西下时,营地的炊烟又升了起来,这次的炊烟里,满是糙米的香气。陈砚坐在武器堆旁,看着赵铁柱带着士兵们练刺杀,看着王锐在账本上认真记录今天的分粮情况,看着那个十六岁的小兵拿着分到的盐巴,小心翼翼地包好,说要“留着给受伤的弟兄腌肉吃”。
远处,淞沪战场的炮声隐约传来,比昨天更近了些。陈砚知道,他们离前线越来越近了,但他不再像刚穿越时那样焦虑——因为他身边,已经有了一群愿意跟着他的弟兄,有了能打鬼子的枪,有了能让大家吃饱饭的粮食。
他摸了摸怀里的老草鞋,那是他穿越的信物,也是他的初心。他在心里默念:“放心吧,那些牺牲的黔军弟兄,我会带着这支队伍,在淞沪战场上,为你们争一口气,为贵州的父老争一口气。”
这时,王锐拿着账本走过来,脸上带着笑:“营长,今天的账记好了,600斤糙米全部分完,没剩一两,您看看?”
陈砚接过账本,看了一眼,上面的数字清晰明了,每个士兵的名字后面都标着分到的粮食,连他自己的名字后面,也写着“糙米2斤”。他笑着把账本还给王锐:“不用看,我信你。以后这军需,就交给你了,别让弟兄们失望。”
王锐用力点头,把账本抱在怀里,像是抱着稀世珍宝。陈砚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清楚,这支黔军3营,正在一点点变好,从一盘散沙,变成一把能刺穿鬼子胸膛的尖刀。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