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晨光刚漫过雁归村的灯笼,村口就飘起了元宵的甜香 —— 张婶带着妇女们在大灶房煮糜子元宵,锅里的元宵滚得翻花,甜香裹着热气,飘得满村都是。可村民和流民们却没心思尝元宵,都围着村口的路,眼睛盯着公社来的方向 —— 今天是约定好接收 “晋豌 4 号” 种子的日子,那是明年示范田套种的希望,比元宵还让人盼。
“来了!王干事的车来了!” 苏小石头眼尖,先看到了远处的自行车,蹦着跳着喊。果然,王干事骑着车过来了,车后座绑着两个麻布包,里面鼓鼓囊囊的,正是晋豌 4 好种子。“这种子一共三十斤,够你们种五亩地了!农技站特意交代,这种子壳硬,得提前浸种催芽,不然出芽率低!” 王干事把布包递给陆承泽,还递过来张浸种说明,“用温水浸种六个时辰,再裹着湿麻袋催芽,温度得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别太低,也别太高。”
陆承泽赶紧把种子搬进村仓房,村民和流民们都跟着凑过来 —— 种子是浅绿色的,颗粒饱满,壳上还泛着光泽。老周捏了颗种子,用牙咬了咬,壳硬得硌牙:“这壳真硬,要是不浸种,怕是真出不了芽!” 狗蛋爹也跟着点头:“俺们老家种豌豆没这么麻烦,这新种子就是金贵,得好好伺候。” 晚秋蹲在旁边,悄悄捏了颗种子 —— 她记得空间里有 “软壳水”(灵泉水稀释后能软化种子壳),但不能明着用,只能想办法掺在浸种水里。
当天下午,催芽工作就开始了。仓房里摆了三个陶缸,缸里装着温水,种子泡在里面,陆承泽还特意用温度计测了水温:“正好二十五度,浸够六个时辰,再捞出来催芽。” 流民们轮流守着陶缸,时不时搅拌下种子,生怕水温降了。可六个时辰后,捞出来的种子壳还是硬邦邦的,用手捏着没一点软化的迹象。“这咋回事?按说明浸的,咋还这么硬?” 老周急得直搓手,要是种子催不出芽,示范田的套种就泡汤了,明年的收成也得少一成。
陆承泽也皱起了眉,翻着农技手册找原因:“手册上说‘硬壳种子可加少量草木灰浸种’,咱试试?” 晚秋趁机说:“我奶奶传过个法子,浸种时加点点‘艾草水’(其实是空间软壳水掺了艾草汁),能软化壳,俺家还有点,要不试试?” 李大夫立刻附和:“老辈的法子管用,我之前也用过艾草水浸种,出芽率高,晚秋你赶紧去拿!” 晚秋快步回家,从空间里接了半碗软壳水,掺进艾草汁里,端回仓房倒进陶缸。
这次浸种只过了三个时辰,种子壳就软了 —— 捞出来的种子用手轻轻一捏,壳就裂开了小口,露出里面的芽尖。“成了!软了!” 狗蛋爹高兴得喊起来,流民们也跟着松了口气。陆承泽蹲下来,看着裂开壳的种子,疑惑地问:“这艾草水这么管用?” 晚秋赶紧说:“是俺奶奶特意晒的陈艾草,泡的水才管用,新艾草没这效果。” 李大夫也帮着打圆场:“陈艾草性温,能软化壳,以后种硬壳种子都能这么用。” 没人再追问,都忙着把种子裹进湿麻袋,放进铺了麦秸的木架上催芽。
可没等催芽成功,倒春寒就来了。半夜里,气温突然降到零度以下,仓房的窗户上结了层冰花,木架上的湿麻袋都冻得硬邦邦的,里面的种子芽尖也泛了白,像是冻坏了。“不好!芽冻了!” 守夜的流民青年小吴喊起来,村民和流民们都从家里跑过来,仓房里顿时挤满了人。老周赶紧生了炭火盆,放在木架旁边,可温度升得慢,麻袋里的冰还没化。
“用棉袄裹着麻袋!俺们把家里的旧棉袄拿来,裹在外面,能保温!” 张婶的声音刚落,村民和流民们就往家跑,不一会儿,仓房里就堆了十几件旧棉袄,都裹在麻袋外面。陆承泽还把自己的棉被也抱来了,盖在最上面:“再烧两盆炭火,放在门口,别让冷风进来。” 晚秋则悄悄往炭火里加了点 “暖炭”(空间里的炭,燃烧时温度高还持久),炭火很快旺了起来,仓房里的温度慢慢升了上来。
天亮时,麻袋里的冰终于化了,种子的芽尖也恢复了嫩白,轻轻碰着还能动。“活了!芽还活着!” 老周激动得声音都颤了,流民们也跟着欢呼,有的还抹了抹眼角。陆承泽松了口气,摸了摸芽尖:“多亏了大伙的棉袄和炭火,不然这芽就真冻坏了。” 刘嫂笑着说:“只要能种出粮,俺们的旧棉袄算啥!明年收了豌豆,俺们再做新的!”
傍晚时分,催芽的种子都冒出了半寸长的芽,嫩白的芽尖透着生机,被小心地装进竹篮,等着开春播种。村民和流民们坐在仓房外,分着剩下的糜子元宵,热乎的元宵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晚秋摸了摸贴身处的桃木梳,梳齿间似乎还沾着艾草的清香 —— 种子催芽的难题解决了,倒春寒也扛过去了,接下来只要等着春耕播种,就能盼着丰收。风拂过仓房的窗户,冰花已经化了,露出里面整齐的竹篮,那是春播的希望,也是雁归村人同心协力的见证,在正月十五的夜色里,悄悄孕育着新的生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饥荒年代种田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