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晨霜刚给雁归村的荞麦地镀上层白,村西的田埂上就挤满了人 —— 荞麦已完全成熟,茎秆透着褐红,穗子垂得压弯了枝,黑亮的籽粒藏在壳里,风一吹就发出 “沙沙” 的响,像在催着开镰。老村长握着把磨得雪亮的镰刀,站在田头喊分工:“按之前定的组来!老周带流民组割穗,陆知青管打谷机,张婶带妇女组捡散穗,小吴爹娘负责往晒场运穗,都动起来,霜降前得把粮全收进仓!”
话音刚落,人群就散成了几股:老周扛着镰刀走在最前,周娃也跟在后面,手里攥着把小镰刀(特意给孩子磨钝的),踮着脚要帮爹割穗,老周笑着把儿子拉到身边:“娃先学捡散穗,等长大了再跟爹割!” 陆承泽则蹲在打鼓机旁,最后检查零件 —— 这是秋收前刚修过的,他反复转动轮轴,确保齿轮咬合顺畅:“昨天试机还卡了次壳,今天多备点细铁丝,万一卡了好通!” 张婶带着刘嫂、周妻往田边铺布巾,周妻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的荞麦馍:“割穗累,大伙饿了就来吃口馍垫垫!”
没等割穗的人下田,远处就传来了马车声 —— 是邻村的李村长带着十个村民来了,每人都扛着镰刀、背着竹筐,车后座还绑着两副新编的谷筛。“俺们说好了来帮忙!你们村两亩荞,俺们来一半人,保证天黑前割完!” 李村长说着就挽起袖子,接过老周递来的镰刀,“去年学的割穗法子没忘,留三寸茎秆,不浪费!” 邻村的村民们也不闲着,有的跟着老周下田割穗,有的去帮陆承泽搭打谷机的架子,田埂上顿时满是 “唰唰” 的割穗声和说笑声,比晨霜化后的暖阳还热闹。
割到晌午,大半的荞麦穗已堆在田边,可打谷机忽然 “咔” 地停了 —— 轮轴卡住了,籽粒卡在齿轮间,转不动了。“咋回事?早上试还好好的!” 陆承泽急得蹲下来拆机器,手指被齿轮蹭得发红也没察觉。李村长凑过来一看,指着齿轮间的碎穗:“是碎穗缠在轴上了!俺们村的打谷机也遇过这情况,得用细铁丝通,再往轴上抹点猪油润滑!” 小吴爹立刻跑回村里拿猪油,邻村的青年小张则掏出随身带的细铁丝,一点点把碎穗挑出来 —— 铁丝太细,他的手指被划了道小口子,却只甩了甩血珠:“快通开,别耽误脱粒!”
没半个时辰,机器就修好了,陆承泽往轴上抹了猪油,再试机时,“嗡嗡” 的响声比之前还顺。“多亏了你们!不然这半天就白耽误了!” 陆承泽擦着额头上的汗,李村长笑着摆手:“都是一家人,说这干啥!赶紧脱粒,别等下降温冻了籽粒!” 脱粒机转起来后,黑亮的荞麦粒顺着槽口流进布兜,周妻和小吴娘守在旁边,用谷筛把碎秸秆筛出去,周娃则帮着把筛好的籽粒倒进大竹筐,筐满了就喊小石头和狗蛋来抬 —— 三个孩子抬着筐,脚步晃悠悠的,却没撒出一粒。
傍晚时分,两亩荞麦终于全割完、脱粒完,运到晒场的籽粒堆成了小山。老村长用木斗量了量,光晌午就收了八斗,比去年的荞麦收成多了三成!“按这进度,明天再晒一天,就能入仓了!” 老村长的声音里满是喜悦,村民和流民们都围过来,抓着籽粒看 —— 黑亮饱满,咬开里面是瓷实的白芯,看得人心里亮堂。
周妻摸着籽粒,眼圈有点红:“俺们逃荒这几年,没见过这么好的粮,在雁归村,终于能踏实收粮了!” 小吴爹也笑着说:“俺和俺家老婆子今天运了十筐穗,晚上能记两分工,以后俺们也能靠自己的手挣粮了!” 扫盲班的老陈还带来了自己写的 “秋收诗”,用炭笔写在石板上:“雁归荞熟金满地,邻里相帮粮满仓;流民扎根成新户,来年再种万亩香”,引得大伙都围过来读,连周娃都跟着念 “粮满仓”。
晚饭时,大灶房煮了新脱粒的荞麦粥,还蒸了掺了新荞面的花馍 —— 是周妻和张婶一起做的,馍上捏着 “穗” 的形状,撒了点红糖。大伙围着灶台坐,喝着热粥、吃着花馍,粥里的荞香混着红糖的甜,把一天的疲惫都冲散了。李村长咬着花馍,对老村长说:“明天俺们还来,帮你们晒粮入仓,等你们收完,再去帮俺们村收!” 老村长赶紧应:“好!明天俺让张婶多蒸点馍,管够!”
晚秋站在晒场边,摸了摸贴身处的桃木梳,梳齿间还沾着荞麦粒的细屑 —— 抢收顺利,小险已克,流民家属全情融入,邻村互助暖心。她看向陆承泽,他正和老周、李村长商量明天的晒粮分工:“老周带组翻晒,李村长带组筛粒,我来看着入仓,保证颗粒归仓!” 陆承泽的声音透着笃定,两人连连点头。
夜风渐凉,晒场的荞麦粒在月光下泛着黑亮的光,打谷机安静地立在旁,像在歇口气准备明天的活。周娃拉着老周的手,指着谷堆:“爹,啥时候给俺做荞麦枕头呀?” 老周抱起儿子,笑着指了指晒场:“等把这些粮入了仓,爹就给你做,软乎乎的,让娃睡个好觉!” 小石头和狗蛋也凑过来,吵着要学编荞麦枕,田埂上的笑声裹着夜风,飘得满村都是。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晒场就响起了翻粮的 “沙沙” 声 —— 老周和李村长带着人,把荞麦粒摊成薄薄一层,迎着晨露翻晒。周妻和小吴娘则在旁边捡杂质,周娃跟着捡石子,小吴爹去修昨天用坏的竹筐。阳光慢慢爬上来,晒场的荞麦粒开始发烫,散发出淡淡的焦香,那是秋实的味道,是流民扎根的味道,也是雁归村团圆的味道。
大伙都知道,等这粮入了仓,今年的秋收就稳了,流民们在雁归村的日子,也会像这满场的荞麦粒一样,瓷实、安稳,满是希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饥荒年代种田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