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投降的消息如野火般传遍华夏大地,鞭炮声彻夜不息,人们涌上街头,泪流满面地拥抱庆祝。然而在金陵大帅府,气氛却格外凝重。
“美国、英国、苏联都发来贺电,但字里行间都在试探我们对重量级武器的态度。”宋晓晓整理着外交文件,眉头微蹙。
林逸站在窗前,望着欢庆的人群:“他们怕了。一个拥有重量级武器的中国,打破了西方百年来的优越感。”
陈明匆匆进来:“少帅,光头蒋发来急电,要求您立即赴从庆参加战后安排会议。”
“终于来了。”林逸冷笑,“告诉他,我会去,但有个条件——会议地点改在南京。”
这是一个大胆的政治信号。林逸要以战胜者的姿态,重新确立南京的政治地位。
三日后,各方势力齐聚南京。光头蒋带着民党要员从从庆飞来,我党代表周同志也从宁安赶来,甚至连美国特使马歇尔也到场旁听。
会议一开始,光头蒋就先发制人:“林将军在抗战中功勋卓着,理应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常驻从庆。”
这话看似褒奖,实则是想将林逸调离他的东南根据地。
林逸不慌不忙:“委员长好意心领。但如今最紧迫的是重建工作,我打算专心经营东南,为全国重建提供示范。”
周同志适时接话:“林将军说得对。我党也认为,当前应该成立联合政府,共同推进国家建设。”
会议顿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马歇尔冷眼旁观,显然想从中渔利。
当晚,林逸秘密会见周同志。
“周同志,光头蒋靠不住,他已经在准备内战了。”
周同志叹息:“首长也这样判断。但人民渴望和平,我们还是要尽力争取。”
林逸取出一份文件:“这是我拟定的《战后重建纲要》,包括土地上的改革、工业发展、教育改革等。如果贵党有兴趣,我们可以合作。”
周同志仔细阅读后,眼前一亮:“林将军深谋远虑。不过有些措施相当激进,比如土地上的改革,恐怕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正因为激进,才需要贵党这样的有魄力的来推动。”林逸真诚地说,“我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这次密谈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林逸知道,和平只是暂时的,内战不可避免。
民国三十五年春,正如预料的那样,光头蒋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林逸立即发表通电,谴责光头蒋的内战行为,宣布东南七省保持中立。
“少帅,光头蒋命令我们派兵参与剿共,否则将以叛国罪论处。”陈明报告。
“告诉他,”林逸冷笑,“谁打小日子人,我就支持谁;谁打中国人,我就反对谁。”
与此同时,林逸加速推进东南地区的改革。土地上的改革让农民获得了土地,工业生产迅速恢复,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大量难民涌入东南,这里成为战乱中的一片绿洲。
这年秋天,一个意外访客来到南京——美国原子能专家奥本海默。
“林将军,我对贵国的核项目十分好奇。”奥本海默直言不讳,“据我们所知,贵国的科技水平不可能独立研制出小胖孩。”
林逸微笑:“博士认为我们的技术从何而来?”
“这就是我想知道的。”奥本海默紧盯着他。
林逸带他参观了部分非机密研究设施。看到那些简陋但实用的设备,奥本海默震惊不已。
“难以置信!你们用这么简单的设备完成了裂变!”
“中国人有句古话:土法上马。”林逸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最有效。”
奥本海默离开前警告:“林将军,重量级武器是潘多拉魔盒。美国、苏联都在研制更强大的氢弹,新一轮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这个消息让林逸陷入沉思。他知道历史走向——核军备竞赛将消耗大量资源,甚至可能引发核战争。
“我们必须走不同的路。”当晚,林逸对宋晓晓说,“我打算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重量级武器,并推动国际核裁军。”
宋晓晓担忧:“这样会让我们失去核威慑。”
“真正的安全不是来自更大的炸弹,而是来自人民的支持。”林逸坚定地说。
民国三十六年,内战进入白热化。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我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这时,林逸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东南七省和平移交。
“少帅!这是我们多年的心血啊!”老部下们纷纷劝阻。
“正因为是心血,才要交给能保护好它的人。”林逸平静地说,“我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交给他们,我放心。”
移交仪式简单而庄重。林逸将东南七省的军政大权正式移交给我党代表,没有索要任何个人利益。
“林将军深明大义,我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接收代表紧握他的手。
移交完成后,林逸解散大部分军队,只保留一个警卫团。他将所有兵工厂、制药厂等实业无偿捐献给国家。
“现在,我终于可以专心做科研了。”林逸对宋晓晓笑道。
他们在武夷山脚下建了一个简易的研究所,继续核能和平利用的研究。这时,林逸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建设hE电站。
“原子能不仅可以用于战争,更能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他在科学会议上阐述构想。
然而,国际形势风云突变。1950年,高丽战争爆发,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新中国面临严峻考验。
“林将军,中央希望听取您对高丽战局的看法。”来自北京的特使恭敬地说。
林逸仔细研究战报后提出建议:“美军装备先进,但后勤线过长。应该采取运动战,发挥我军近战夜战优势。”
他的建议被采纳,志愿军果然在高丽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战后,首长特意邀请林逸到北京。
“林逸同志,你对国家贡献很大啊。”首长亲切地说,“听说你在研究和平利用原子能?”
“是的主席。我认为原子能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好!这个想法好!”首长大加赞赏,“国家准备成立原子能研究所,希望由你来负责。”
林逸婉拒了正式职务,但答应担任顾问。他将毕生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给国家,培养了大批核科技人才。
晚年,林逸和宋晓晓定居杭州,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经常到学校讲课,向年轻人讲述抗战历史,传播科学知识。
1964年,中国第一颗小胖孩爆炸成功。林逸在收音机前听到这个消息,热泪盈眶。
“这一天,我等了太久。”
宋晓晓握住他的手:“你的梦想实现了。”
1976年,林逸安详离世,享年七十一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入长江,与无数抗日英烈长眠在一起。
在他的墓碑上,只刻着一行字:“一个深爱这片土地的中国人。”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曾有人逆流而上,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而他的精神,如同核裂变释放的能量一般,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致敬历史上那群最可爱的人!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品书中文(m.pinshuzw.com)渣男从良记更新速度全网最快。